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到這六個「一」,讓孩子擁有不一樣的寒假!

做到這六個「一」,讓孩子擁有不一樣的寒假!

全國各地的孩子們都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寒假,每到假期,家長們也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至少孩子和家長這段時間都可以得到緩衝,不用每天起早帶晚接娃送娃陪作業了,憂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可能都去了培訓機構補課,咱家寶貝也不能浪費時間,大量補課,不僅勞民傷財,效果很難預估,而且很多孩子積極性還不高,到底值不值得也是家長們糾結的所在。

那麼寒假究竟怎麼過才更充實和有意義呢?付老師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關於寒假的六個「一」工程,也許,我們就可以還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假期。

六個「一」工程

一本最想看的書籍,與高貴的靈魂對話

一天城市內的徒步,發現城市獨特的美

一次親子換位體驗,彼此溝通會更容易

一件需要堅持的事,好習慣更需要培養

一個給自己的計劃,每一天都更有價值

一份有意義的禮物,給自己更要給家人

1

一本最想看的書籍

與高貴的靈魂對話

首先,我們聊聊讀書這件事,前段時間我看到滬上一所名校對高中三年學生閱讀的要求:三年內讀100本課本、教輔書以外的書籍。說實話看到這個數字很震撼,目前的文化快餐盛行,不要說學生,即使是受過良好高等教育、已經工作的成年人,大多數人未必達到這個閱讀量。

我想說的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名校的光環,但是忽略了名校育人的內涵。這樣的閱讀量,對孩子的改變和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的閱讀史就是你的精神成長史;長期堅持的家庭親子閱讀,不僅可以改變父母的親子教養理念,更可以開闊人的眼界和提升境界,也可以潛移默化地產生一個附加值:也應該是階層固化的突破口,幫助孩子積澱文化底蘊,慢慢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通過閱讀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和理解能力,這是學習其他任何學科的基礎,不誇張地說,愛讀書的父母可以營造更好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教會孩子情緒管理、時間管理。

我一直覺得重新讀一本讀過的書,就是跟老朋友的重逢,話題熟悉,但是細細品味,會有新的感悟;讀一本新的好書,就是遇到心靈相通的朋友,剎那間電光石火,永誌不忘;學會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學會在閱讀中思考,才能慢慢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那麼系統地讀幾本好書,就會讓自己變得不同。還等什麼,是不是今天就可以跟孩子談談我們去一次書城?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的碎片化閱讀,其實很難讓孩子真正沉澱下來,所以一卷在手,夫復何求的感覺還是需要培養的。

2

一天城市內的徒步

發現城市獨特的美

這幾天朋友圈鋪天蓋地的曬旅行、美食照片,假期的機場和高鐵站人滿為患,曾經有人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出發,去別人呆膩的地方住幾天。真的呆膩了嗎?其實未必。我們真的未必了解自己的社區,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細微的美好。所以做一次城市內的徒步之旅,也許會有很多驚喜和感動。

比如我曾經有大半年的時間,每個月要去瑞金醫院打激素類藥物,這個治療儘管有效但是具有破壞性,每次都讓我內心抗拒。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可以早下車一站地,沿著思南路慢慢走,每個月的思南路都有不一樣的風景,每一次我都跟自己說,我不是去打針,我是在春日陽光燦爛的上午去思南路散散步,或者在夏初微雨中遐想。後來再想起來那段治療的日子,留在腦海中的竟然都是那些美麗的畫面。

還有一次是去出版社,下了地鐵查看一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趕時間,心裡有點急,但是沿著安福路走著走著,甚至開始期待這條路還可以更長一點。到了出版社還跟我的責編開玩笑,如果知道這裡風景這般優美,該換成旗袍來的,那麼安靜,踩著梧桐落葉慢慢走,滿心都是莫名的感動和喜樂。

即使是自己居住的社區,我們每天行色匆匆,早出晚歸,可能連樓下的小花園和草坪都很少去看看。我記得有幾個難得不用工作的周末,我和先生就在樓下的小花園裡散步,第一次發覺自家周圍的環境那麼可人,後來幾天,我們每天換一個方向去散步,發現離家一站路的地方竟然藏著兩個不同的公園,一步一景,靜謐怡人。實在是平時被辜負了。時下人們崇尚的慢生活,可以從熟悉和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和城市開始,就選一天,跟孩子一起做做城市內的徒步之旅,看看有什麼樣的發現?

我們經常說孩子怎麼不會寫文章?除了閱讀,寫文章還有一個法寶,就是觀察生活。通過細節的觀察,跟孩子一起體會細微的美好帶來的感動,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感悟能力的同時,培養一個愛生活、內心柔軟、懂得悲憫的孩子,何樂不為?有時間和精力帶孩子長途旅行當然是好事,反之就找一天嘗試一下城市的慢生活如何?

3

一次親子換位體驗

彼此溝通會更容易

家長們儘管理論上覺得讓孩子做家務是好事,但是看到放學歸來孩子疲憊的神情和那麼多作業,這個念頭自然就打消了。讓孩子鍛煉做家事不僅能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還能通過換位體驗,讓家長和孩子彼此理解和更容易溝通。

小鬼當家,也許會有超值體驗和收穫。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平時認為的簡單家事,沒想到會那麼瑣碎,體驗得多了,自然就能理解父母的愛心和不容易;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一起設計不同的小鬼當家內容,索性一日三餐的採購、打理全部由孩子完成,包括父母早晨可以適度賴床,讓孩子來叫你起床,讓他感受一下自己辛辛苦苦準備好早餐,還要趕時間,但是吃早餐的人不是特別配合的感受和內心戲碼。

大一點的孩子甚至可以做一周的家庭開支計劃,讓孩子理解父母持家的良苦用心;對於父母來說,索性任性一回,重新感受青春的躁動也是好事,讓孩子提醒你到上班時間了,讓孩子幫你準備洗澡的衣服,讓孩子提醒你路上注意安全,提醒你早睡、不要玩手機的感覺其實挺好。

我的朋友曾經做過這個嘗試,單是就叮囑家人注意安全孩子就有不同的說法:開車的注意安全帶和車速,不要跟人爭搶,不要接聽手機,安全第一;乘車的照管好自己和包包,走路不要看手機,要注意腳下和紅綠燈,不要坐老弱病殘席;居家的要記得關好煤氣,出門不要忘了鑰匙。當時她說的時候我樂不可支,這哪裡還是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分明就是一個慈愛的老祖母在那裡不厭其煩的叮囑,背後是深深的牽掛。朋友說,這個嘗試之後孩子明顯不再抗拒父母所謂的嘮叨了。

這樣的親子換位體驗其實是雙向主動搭建溝通橋樑的過程,也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意識到家人在一起,有話好好說是一件多開心的事情。中國人有一個弱點,我們不善於表達彼此的愛,尤其隨著孩子長大,父親和兒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微妙。一方面彼此重視,另一方面很多父親是用嚴格要求來表達對孩子的在乎,很少用激勵或者表揚的方式;兒子往往用叛逆的方式引起父親的關注,其實有愛就要好好說出來,是中國很多家庭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

4

一件需要堅持的事

好習慣更需要培養

平時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太快,很難跟孩子一起做一件值得堅持的事,其實在假期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嘗試。不僅有利於培養好習慣,也是增進親子溝通的好機會。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可以是父母跟孩子一起參與的一件事,劃分出不同的階段,通過大家商量的方式進行獎勵和督促,在這樣的活動中,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夥伴關係。

比如維克多回來度假的時候,我們倆有一個減肥計劃,他會精確計算出我每餐需要的卡路里,幫我設計三餐,還指導我進行適當的有氧和無氧運動相結合的體能訓練,每每看到我堅持的時候,維克多顯得很有成就感,他也會主動鍛煉,適當控制飲食;等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如果告訴他我很久沒有運動了,他會說媽咪你有點不乖,如果你好好鍛煉,我回去的時候幫你買化妝品。我就假裝很認真的運動,然後發圖給他,就會得到他的肯定和表揚。朋友式的溝通和對話,通過一起堅持的一件事很容易達成。

5

一個給自己的計劃

每一天都更有價值

這幾天網上有一個媽媽塞給孩子的寒假計劃,得到了大家的吐槽,其實很多家長都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幫孩子規劃,不僅規劃他的假期,更想規劃孩子的未來。但是實踐證明,這種家長單向的規劃效果都很糟糕:孩子會抗拒,即使去做也會效率低下。

假期合理規劃的目的是讓假期過得有意義,很充實,從實用價值的角度說就是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那麼情緒調動顯然是第一位的,如果都按照家長的意思安排,恐怕就失去了一部分功能。孩子自己制定計劃第二個作用是促進孩子主動、自信和自覺面對假期生活;這樣既能培養好習慣,還能嘗到自覺、自信帶來的成功感覺:沒有爸媽的督促,我也可以安排的很合理,並且一直堅持。

其實對是否上補習班,我一直持謹慎態度,我覺得假期應該是通過孩子自己的整理歸納夯實基礎的過程,又可以把平時沒能及時進行的預習、複習等規定動作完成,做到融會貫通。畫畫有一個境界叫「留白」,我覺得家長利用假期適當留白,讓孩子自己規劃,說不定一些平時讓你頭疼的問題就找到了解決之道。

6

一份有意義的禮物

給自己更要給家人

過春節了,孩子們開始期待壓歲錢和新年禮物,其實完全可以讓孩子也給自己和父母準備一份禮物。這個禮物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我們14歲生日、18歲成人儀式孩子們都會收到家長用心準備的禮物,孩子們看到父母的用心都會很感動,那麼為了辛苦一年的父母和自己,準備一份用心的禮物,何嘗不是溝通感情的好機會呢?儘管血濃於水,但不是每個人天然就會感恩,這種情感的培養需要途徑,也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傳統佳節,孩子還有充分的時間,這是多麼好機會,一定要好好利用。

此外,通過上述的六個「一」工程還可以貫穿安全意識教育,包括網路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用電、用火安全,防詐騙、防盜竊、遵守交通規則、遵守法律法規等等,這些看起來老生常談的說教,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通過孩子的嘴說出來,讓孩子提醒家長關注這些內容,真的很值得嘗試。

美好的假期,從一些小事開始,或許,新年開學的時候,你會驚喜的發現,你的孩子真的長大了很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菲少兒MBA 的精彩文章:

第十六期: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第十五期:家長怎樣面對孩子的作業「拖拉症」

TAG:哈菲少兒M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