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了那麼多周杰倫,可惜依然不懂方文山

聽了那麼多周杰倫,可惜依然不懂方文山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青花瓷》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檐。 ——《不能說的秘密》

那薄如蟬翼的未來,經不起誰來猜。——《千里之外》

聽了那麼多的周杰倫,很多人對方文山的了解卻可謂有限的很。

提到方文山,很多人會想到:才華、中國風、詞聖……

都對。

但都不夠全面。

今天,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方文山。

1.努力,是為了不讓自己後悔

在方文山成為詞人之前,他和寫詞這件事簡直八竿子都打不著。

1969年,方文山出生在台北一個偏僻小鎮的藍領家庭,家裡很窮。

從小,方文山就嘗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不上學的時候就要出去勤工儉學賺錢。街頭髮小廣告,去餐館當服務員,給富人當高爾夫球童……一個孩子能幹的掙錢活計,他幾乎都幹了。

按理說,這樣出身的孩子,人生最好的希冀,便是靠讀書改變命運了。但方文山的成績偏偏很差。

除了作文,顯露出了超出一般孩子的才華。

可考試畢竟不是只看作文啊,中學畢業方文山沒考上大學,直接去服了兵役。

之後,方文山突然開竅,大量地閱讀,讀宋詞、看佛經。

也正是這段時期的閱讀積累,為他以後開始寫詞奠定了基礎。

記得看過有次馬東問方文山,那時候方文山已經42歲了,「為什麼藍領家庭的環境可以培養出樂壇的一代文學才子?」

方文山回答:「我覺得我那些作品,應該是來自於早期閱讀的一些經驗,跟家庭的背景沒有太大的關聯。」

小時候我們可能覺得讀書是一種負擔,但長大後你不知道哪一天它會反過來哺乳你。讀書,實在是世界上門檻最低但同時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一件事了。

書讀得對了,自然而然會對這個世界產生自己的看法,會想要去表達。

方文山開始創作了,一發不可收拾。

白天,他還要干著各種辛苦的體力活養活自己,紡織廠機械維修工、百貨物流送貨司機,他都干過。晚上,抽出時間,方文山便一頭扎進文字中去。當時,他還夢想著去當編劇,報了晚上的培訓班。

那段時間,方文山寫了有幾百首詞之多,後來,他把其中的一百多首詞,滿懷期待地寄了出去,結果卻石沉大海。

直到1997年的一個凌晨,他等來了吳宗憲的一個電話。

就這樣,方文山進了吳宗憲正準備成立的公司,沒有簽約金,沒有保障。

但在方文山看來,這已經是自己努力爭取來的機會了,從此更加拚命地創作,常常睡在公司。

當時,還有一個年輕人也常常睡在公司,那就是周杰倫。周杰倫差不多和方文山是同一時間進的公司。

兩個窘迫的,有才華,渴望出頭的年輕人,相遇了。

其後兩人擦出了怎樣的火花,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

那些作品,相信會被寫進大陸流行音樂史的。

2.真實,是聽從內心的聲音

吳宗憲說過一句話:「你總是不會知道方文山會給你寫出什麼東西來。」

第一次聽到方文山的歌詞,阿信「覺得很扯,完全沒有邏輯可言。」

周杰倫也曾在一個節目里說:其實我覺得自己唱得還蠻清楚的,是方文山寫的歌詞太深了,一般人聽不懂。

方文山之前,從沒有人像他這樣寫詞。濃烈的中國風韻味,別出一致的斷句,充滿畫面感的歌詞,當時的人剛開始接觸,難免會不習慣。方文山甚至還發明了一個新詞,叫:韻腳詩。

方文山似乎從來不在乎別人看不看得懂他寫的歌,也許是因為水瓶座的隨性,他永遠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表達自己心裡的東西。

從他寫的那首叫《曾經》的詩里,這一點我們也可見一斑:

再怎麼 蔥鬱 寬廣的森林

也留不住 隨性 自在的雲

於是 我目送 你淺綠色的心情

沿著溪流 向東 旅行

慢慢的 我養了 一池的浮萍

漸漸的 也學會了飄零

王小波說:「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方文山選擇做那朵「留不住的隨性自在的雲」。

他足夠真實。

一直以來,關於是周杰倫成就了方文山還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倫,各方說法一直難以達成共識,兩邊的粉絲爭來爭去誰也沒說服誰。

方文山自己倒是看得很淡然:「和杰倫合作十年了,是至交好友,我覺得我們倆根本無所謂誰成就誰。」你說我是周杰倫背後的男人,好吧,我也無所謂。

反正,我手寫我心,我寫的都是我心裡所想的。

別人怎麼評價,那是別人的事。

3.做自己,是最高的追求

明人張岱說過一句特牛的話:「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生氣也。」

方文山的癖好,你很難想到。

在方文山家裡,收藏著各種各樣的鐵牌(門牌、路牌),為此方文山心裡驕傲得不得了。

每個月,方文山都會抽出兩個周末,前往永康街和淡水碼頭的舊貨市場淘寶去,朋友知道他喜歡收集舊鐵牌,看到了也會幫他留下來。周杰倫去美國或加拿大演唱會特意到舊市場幫他買車牌。

對這些鐵意,方文山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熱愛。在他的小辦公室里,堆了幾十塊各地淘來的鐵牌——如早年煙酒公賣局的酒牌、汽車車牌和舊眷村門牌等。

別人眼裡的一堆破銅爛鐵,他花了六十萬買來,還開心得跟個孩子似的。

這些東西沒什麼用。

可人生本來就不是拿來用的啊。

周國平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所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對方文山來說也是這樣,寫詞、拍電影、收集舊物,其實都不是為了什麼人生大用或崇高的目標,只是真實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罷了。

對很多人來說,這就很難做到。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也許更為準確:

「你的角色與戲份沒有人能夠取而代之,你只有真正發自內心地接受自己現在所能擁有的一切,不管是外貌、身材、學歷、朋友圈跟工作環境,以及家世背景,還有所交往的對象等等,否則你就會永遠沒有快樂的一天。因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願意當自己。」

向世界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該抓住的抓住,該捨棄的捨棄。

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才是最可愛、最了不起的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點書吧 的精彩文章:

劉德華:靠才華可以成名,但靠人品才能走得遠!
旅行青蛙爆紅:感謝遊戲,讓我們徒增面對現實的勇氣

TAG:讀點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