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人共立大功,結局卻相反,一人被賜自盡,另一人被後世尊為聖人

兩人共立大功,結局卻相反,一人被賜自盡,另一人被後世尊為聖人

我們常常感嘆老天爺不公平,兩個人做了同樣一件事,有時候面對的結果卻是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其實作為一個相信科學的人,小編認為還是事在人為,之所以得到的結局不同,也許是你在某些細節上沒人家處理得妥當而已,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古代兩位大臣共事一主,同立大功,然而其中一人卻告誡另外一人:「你要死了!」那人不信,後來卻真的應驗,而且活著的那一位卻被老百姓奉為聖人膜拜。

也許你以為這是一個因為搶功而引發的矛盾,那就錯了,恰恰相反,這共事的兩人還是無話不說的好友!那是春秋時期,故事的主角之一,文種出生在楚國的一個大戶人家,其父乃是一名商人,毫無疑問,他也算是個富家公子爺,後來他與父親一起去南方經商,在此過程中結交了一位志趣相投的好友,此人名為范蠡,也正是通過此人,文種才有機會到了越國為官,憑藉其超群的智慧,一度成了越王勾踐身邊的紅人,和文種兩人就像是越王的左膀右臂,誰也不知道,也就是這兩人後來成就了一件大事。

當時與越國斗得最狠的就要數吳國了,吳王闔閭甚至親自率軍攻打越國,可惜這壯士一去不復返,被流矢射中,死前還對自己那不爭氣的兒子夫差交待:「定要殺了勾踐,替父王報仇!」為何說這夫差不爭氣呢?因為他壓根沒把父親的遺願放在心上,是個典型的敗家子。夫差繼位之後雖然擊敗了勾踐,但是卻沒有趁勢一舉殲滅越國,甚至還把前來諫言的謀臣伍子胥給賜死了,他卻不知道,殺的死伍子胥,其實這刀刃是抹在自己的脖子上。

與此同時,面對敗局,越國並沒有一蹶不振,文種和范蠡想到一個奇策,只不過需要這越王勾踐冒一次險,這個計策分為3步:

1. 先向太宰伯嚭獻禮,買通此人。

2. 與吳王求和,讓太宰伯嚭在中間牽線搭橋。

3. 越王勾踐主動獻身去吳國做人質。

其實這是破釜沉舟的一計,若是這夫差聰明一點,大可殺了勾踐,也就沒後面的事了,可這勾踐臉皮也是厚,無論吳王如何羞辱他,他也從來不會蹬鼻子上臉,可以說是忍辱負重,勾踐就這樣寄人籬下的生活了三年,夫差見他似乎對自己沒有太多的敵意,另一方面,文種和范蠡花了三年的時間讓越國國力慢慢恢復,剛好又迎回了勾踐,那自然也沒有後顧之憂了,打!

公元473年,越國戰勝吳國,夫差本有兩次機會能夠滅了越國,可他都錯過了,不僅愧對父親闔閭,也愧對伍子胥,最終他羞憤自盡。可以說能夠滅吳國,范蠡和文種是首功,但是范蠡卻在此時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告老還鄉,而面對他的請辭,越王勾踐也沒有過多的挽留,很爽快的就答應了。作為多年的好友,范蠡自然也是放心不下文種,於是勸他:「一起走吧,不讓你要死了!」因為他知道勾踐雖然不昏庸,但是不是那種能夠共富貴之人,肯定會行鳥盡弓藏之事!可文種卻沒聽他的勸告。

後來,有小人挑撥,說文種自視功高蓋主目無法紀,甚至有可能謀權自立,這勾踐居然也信了,當然,你也無法確定是否這就是勾踐自導自演的一場戲,為的就是剷除這些功臣,於是便賜死了文種,不知道文種在臨死之前想起好友范蠡的那番話,是否會後悔?不過他已經沒有後悔的機會了。而范蠡呢?告老還鄉之後成為了一名商人,定居於定陶,三次巨富,卻又三次散盡家財,被後世尊為「南陽五聖」之一的商聖,就是他了。

有時候咱們從表面去看,兩人似乎做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在一個重要的決策上的偏差,也許就會帶來截然相反的結局,其實歷史上這種卸磨殺驢的故事很多,只是范蠡懂了,而文種卻沒領會,作為一個聰明人,實在是不應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悠長的玉雕歷史與工藝
秦國最重要的武將家庭,三代皆是名將,威震六國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