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針灸治療骨傷病的經驗介紹

針灸治療骨傷病的經驗介紹

作者簡介

王岱,男,漢族,1934年9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主任醫師,教授。原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副院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針灸考試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耳穴診治專業委員主任委員等。退休後仍繼續從事醫療與教學活動。1959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本科,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先參加衛生部舉辦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兩年余。繼而在其所屬單位工作,如針灸研究所、廣安門醫院、中醫研究生部、和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從事中醫針灸臨床與教學工作。北京世針傳統醫學培訓中心特邀教授。

一、證治要點:

1、本病主要指由跌打損傷或外邪侵襲肌、筋、骨及其關節所引起的經絡病。多以肌痹、筋痹和骨痹的形式出現。針刺多「以痛為俞」,根據病變部位的深淺,進行局部直接刺法,即肌痹刺肌(浮刺、分刺);筋痹刺筋(關刺、恢刺);骨痹刺骨(短刺、輸刺)。可以採用單針式,更可以採用多針式(傍針刺、齊刺),以增強針刺效應,必要時還可以採用繆刺或巨刺。

2、骨傷病日久,可以影響臟腑,尤其是肝、腎兩臟,應配合選用與其相關經脈的穴位,如太沖透湧泉和八會穴的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抒(或大椎);髓會絕骨等。

3、要善於應用遠近道結合的配穴原則,即急性痛症取遠道穴為主,少針、少穴,多用瀉法;慢性痛症取近道穴或阿是穴為主,多用平補平瀉法或加艾灸、拔火罐等。

二、主要病症:

1、落枕:

落枕是指一側項背肌肉酸痛,活動受限而言。多因睡眠時風寒襲入經絡,或體位不適,致使氣血不和,筋脈拘急而致病。現代醫學認為真正落枕是由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關節功能紊亂或錯位,由於疼痛、頸項肌肉攣縮造成。但勞損性頸椎關節病、項肌風濕痛以及頸部扭挫傷等疾病與本病類似。臨床表現晨起頸項部強直,不能左右轉側或回顧,患部酸楚、疼痛,並可向同側肩部及上臂擴散。檢查病側項背及肩部有明顯壓痛點,肌肉呈痙攣狀,但局部無紅腫改變。 一般急性期穴位多採用「逐一追加法」,並配合頸部活動。常用穴位有天宗、列缺、養老、落枕穴、絕骨、後溪等,亦可以配合風池、天柱、曲垣、秉風及頸部督脈兩旁附近的阿是穴。

2、頸肩綜合征

頸肩綜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見病之一,多數是由於椎間盤退行性變和椎間小關節紊亂,以及關節活動頻繁,使椎間盤和小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致使結締組織增生,刺激壓迫脊神經根、椎動脈而出現疼痛、麻木、眩暈為主的一系列癥狀。一般可參照落枕治療方法。重點放在局部取穴,如天柱、風池以及附近阿是穴。如伴有肩臂痛,可根據疼痛放射部位配穴。疼痛放射到肩後部,取手太陽小腸經為主,如天宗、秉風、曲垣、養老;放射到肩外部,取手陽明大腸經為主,如肩髃、臂臑、曲池、合谷;放射到肩前部,取手太陰肺經為主,如尺澤、肩內陵。必要時可以採用特殊手法刺天鼎、大椎,亦可以加耳針、艾灸和推拿術。

3、肩關節周圍炎

本病是關節囊和關節周圍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症性疾病。多與肩部受涼、扭傷及慢性勞損有關。常發生於中年以後,中醫稱為「肩痹」、「肩凝症」、「五十肩」等。臨床表現初期以肩關節疼痛為主,後期肩關節外展和內旋活動受限,出現肩肱連動,功能障礙隨之加重,疼痛程度反而減輕。 一般急性期針刺穴位亦多採用「逐一追加法」,並配合肩部活動。常用穴位有申脈、中平、條口透承山,亦可以配合肩髃、肩髎、肩貞、肩內陵、臑俞、天宗、曲池、合谷、四瀆和阿是穴。必要時可以採用特殊手法刺天鼎。如系崗上肌炎,主要取巨骨、秉風、曲垣;如肩峰下滑囊炎,主要取肩髃、肩髎、臂臑;如系肱二頭肌長頭炎,主要取肩內陵。如伴肩臂痛,可根據疼痛放射部位配穴。取穴可參照頸肩綜合征。

4、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又稱閃腰,大多數因勞動負擔過重,腰部姿勢不正,一旦突然變換體位,使腰肌肉和韌帶受強力牽拉損傷所致。臨床表現突然腰部疼痛,彎腰活動受限,病變部位有明顯壓痛,肌張力增強和腫脹,嚴重者疼痛可向臀部放散。一般根據腰痛的部位取穴,如疼痛部位在督脈正中,取人中、風府、大椎;疼痛部位在督脈兩旁,取腰眼、環跳、秩邊、陽陵泉、委中、崑崙、手背腰痛點、天柱;伴有背痛者,可加後溪、養老,必要時可以採用特殊手法刺大腸俞或關元俞。

5、慢性腰腿痛

慢性腰腿痛病因較複雜,常見於腰部軟組織損傷、腰部肌肉風濕、脊柱病變、婦科病等。發病部位在十二胸椎以下骶椎以上的脊柱及兩側,疼痛可表現在腰部的一側或兩側,也可腰痛而牽及腿,也可僅表現為腰痛。一般可參照急性腰扭傷治療方法。重點放在局部取穴,尤其取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華佗夾脊的穴位,如腰眼、大腸俞、腎俞以及附近阿是穴。如伴腿痛,可根據疼痛放射部位配穴,疼痛放射到腿後側,取足太陽膀胱經為主,如秩邊、殷門、委中、崑崙、申脈;疼痛放射到腿外側,取足少陽膽經為主,如環跳、陽陵泉、光明、絕骨、足臨泣;疼痛放射到腿內側,取足三陰經為主,如沖門、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太沖。

6、膝關節病:

本病又名變性膝關節炎或老年性膝關節炎。病變特點為膝關節軟骨和骨呈肥大或變性。發病較緩慢,40歲以上較多。初期單發一側,後期多發雙側,主要臨床癥狀為膝關節痛,伴有關節腫大、 一般多採用膝關節周圍的穴位。如內外膝眼、內外膝關、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委中、足三里、曲泉、曲池和阿是穴。對於膝關節腔內痛,取內外膝眼,針刺所獲的針感是取得療效的關鍵;關節腔外痛,則要採用局部直接刺法,否則收效不大。對慢性患者應配合艾灸或推拿術。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並交流

此文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請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靈素館整理髮布

靈素館

一個學習中醫的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素館 的精彩文章:

關節調整推拿技術

TAG:靈素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