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為何清朝調兵最多幾萬,而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

首先,清朝常備軍總兵力長期維持在60萬至80萬人,只相當於明朝鼎盛時期200萬左右的三分之一左右,基數小決定了清軍每次調兵規模都不可能太大。

其次,明朝之所以保持龐大兵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北方邊境防禦需要駐守重兵集團(九邊總兵力長年維持在40萬至60萬,正統年間甚至超過百萬),到了帝國中後期北方邊患、東南沿海倭寇蜂起,明軍不維持一支規模驚人的常備軍也不行啊。

而清朝皇室堅持「滿蒙聯姻」,中前期除了東北沙俄哥薩克入侵和準噶爾搗亂外,自古以來困擾中原王朝的邊患基本得以消除,外敵從海上入侵則要等到19世紀了。

具體到沙俄哥薩克入侵和準噶爾部來襲,這些對手雖然裝備比較精良但兵力都不算多——俄軍只有千人規模,小股竄犯時甚至當地少數民族部落就能將其擊退。準噶爾部與清廷康雍乾祖孫3代皇帝鬥了80年,換了好幾個大汗,也經歷了由盛至衰的過程,但其最強大的時候能抽調出來與清軍作戰的也只有區區幾萬人馬。

也就是說,對手兵力相對弱小讓清朝沒必要為了打一場仗而調動天下兵馬。

最後就是經濟問題——明朝遍封朱姓宗室,到了中後期為養活這群人數不下百萬之眾的寄生蟲集團,國庫就已經入不敷出了,更別提還有各地藩王拚命兼并土地、榨取民脂民膏,萬曆皇帝小兒子福王朱常洵搜刮河南一省還不夠,又把手伸到了山東、湖廣。反正在古代農耕社會帝國每年財政收入相對固定,權貴階層多撈一點,最後分配給國防和軍隊的就少一點。

眾所周知,決定戰爭勝負的並非兵力多寡,而是國防投入和綜合實力——明朝中後期每次大規模用兵(比如萬曆三大征)對於整個帝國來講都是很傷元氣的,而且很多戰爭都屬於不計成本、挖東牆補西牆來維持的。也就是說,因為明廷國庫空虛,反而每次用兵都要採取孤注一擲、集結重兵以求「畢其功於一役」,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薩爾滸之戰和松山之戰。

反觀清朝雖然也有八旗生計問題困擾,但總體來講對宗室經濟剝削控制較嚴(這也是清朝中央集權統治空前加強的結果),國家財政收入也較明代有明顯增加,因此得以支撐長期消耗戰——最明顯的就是與準噶爾部對抗了80年,軍事上則採用步步為營的「碉堡」戰術,一點一點蠶食對手勢力範圍,壓縮敵軍迴旋空間和戰略縱深。康熙時解決三藩、收復台灣也都花了20年左右時間來籌劃、準備。而這樣的打法如果換成明朝,恐怕財政上就吃不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孟霜 的精彩文章:

謝霆鋒新歌《異想天開》MV首發,熟悉的吉他彷彿回到15年前!

TAG:孟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