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借款者自述:貸1.6萬陷絕境 一部手機耗盡積蓄

借款者自述:貸1.6萬陷絕境 一部手機耗盡積蓄

近年來,一些網路借貸平台以無抵押、審核快、放款快、方便快捷等作為「賣點」,迅速打開市場。然而,在這種看似方便的借貸背後,卻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網路借貸平台存在哪些隱患、這些問題離我們有多遠?《法制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我曾多次通過網貸平台借款,每次錢一到手就轉給其他平台用於償還利息。這就是一個以貸還貸、拆東牆補西牆的惡性循環。」

儘管隔著電話,但記者依然能感受到曾敏說這番話時近乎絕望的狀態。

曾敏此前在江蘇省南京市一家通信公司就職,自1年前開始接觸網貸,原本想通過網貸周轉應急,卻不料就此改變人生——離婚、失去孩子的撫養權,「我現在處於瀕臨崩潰的狀態」。

貸款1.6萬元陷入還款絕境

2017年年初,曾敏與丈夫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她選擇從家裡搬出來獨自居住。當時,由於手裡沒有存款,又急需資金用來交房租、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曾敏就通過一個網貸平台借了兩萬元應急。

「到手是1.6萬餘元,平台扣了3000多元的手續費。按照貸款時的約定,我的還款期限是3個月,每個月還7000餘元。」曾敏說。

那時,曾敏每個月的工資是8000餘元,如果每個月還7000餘元,剩下的錢都不夠日常開銷。於是,她又在另一個網貸App上申請借款,這筆錢用於日常開銷。

剛開始,這兩筆借款並沒有讓曾敏感覺到壓力,她覺得自己省吃儉用就可以把這兩筆錢慢慢還上。

實際情況卻沒有曾敏預計的那麼好。

「我們單位是每個月月底發工資,我本想等發工資後再還款,也就超出還款期限幾天。可是,我沒想到延遲一天就會產生違約滯納金,而且網貸平台還不時打電話催促。」曾敏說。

迫於還款的壓力,曾敏又下載了一個網貸App,開始嘗試從第三家網貸平台借款。就這樣,曾敏一步步走上以貸還貸的噩夢之路,她前前後後從20家網貸平台借錢,每個網貸平台的貸款額度都在兩萬元左右。即便如此,她還是不能如期還款,因為累積起來的本息太多了,已經遠遠超出了她的支付能力。

曾敏說,到2017年7月,逾期、違約等不良記錄終於影響到她的徵信,她借不到錢了。

「之後,我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一名熟知各種網貸申請技巧的網貸業務員,在她的幫助下申請到一筆5萬元的貸款,但是要給這名業務員支付貸款總額6%的費用。」曾敏說。

此時,曾敏已經陷入一個拆東牆補西牆的巨大漩渦,但她並沒有將實際情況告訴父母以及已經處於冷戰狀態下的丈夫。

儘管父母與丈夫都不知道曾敏貸款的事情,但她申請網貸填寫擔保人時,使用的都是父母與丈夫的信息。「所以,在那名業務員也無法幫我繼續貸款時,網貸平台開始給我父母、丈夫打電話催促還款。」曾敏說。

迫於家人與網貸平台的壓力,曾敏的精神臨近崩潰,她開始選擇逃避,拒絕與家人交談,甚至還服用安眠藥兩度自殺,所幸被家人及時發現。

「最後是我丈夫幫我償還了部分貸款,總共20餘萬元。」曾敏說,「還完貸款,丈夫與我離婚了,孩子歸男方。我也把工作辭了,跟父母回了湖南老家。」

可是,事情並未結束。由於還有部分貸款未還清,網貸平台的催款仍在繼續,曾敏的父母拿出家裡所有積蓄償還了近10萬元。

「還了這麼多真金白銀,其實我實際使用的錢只有最開始的1.6萬元貸款。」曾敏哽咽著說,「我知道這件事怪我,但網貸平台如果認真審核一下,能夠及時發現我的負債情況,在第二筆、第三筆貸款時就拒絕我的申請,我想不會落到今天這步田地。」

一部手機耗盡家庭積蓄

像曾敏這樣有多年工作經驗的社會人都會陷入網貸陷阱,那麼對於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被網貸「套牢」的幾率更大。

去年9月,羅偉成為天津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

離開父母、獨自在外求學的羅偉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開學沒多久,他看到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室友都用上了最新款的智能手機,頓時心生羨慕。經過旁敲側擊詢問,羅偉了解到,原來可以利用網貸平台分期購買手機。

「很多網貸平台都有分期購買手機業務。按照同學的介紹,我下載了一個網貸App,填寫了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後,我就可以用平台確定的額度購買手機,除了每月必須還的利息外,手機款可以分成12個月償還。想到父母給我的生活費,我覺得足以償還每個月的貸款,所以就買了一部蘋果7手機。」羅偉說。

嘗到網貸的甜頭後,羅偉發現,用大學生的身份很容易在網貸平台獲得分期購物或者直接貸款的資格。

於是,羅偉花錢開始大手大腳。涉世未深的他開始頻繁的直接貸款,反覆嘗試不同的網貸平台,而這些操作全部發生在兩個月時間內。

由於逾期等不良記錄,羅偉在他使用的網貸App上已經無法申請貸款,但他並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雖然最開始使用的網貸App不給放貸了,但其他的網貸平台還可以給我額度,不過只能用來購物,不能提現。於是,我開始使用其他網貸平台的額度購買最貴的手機。」羅偉說,「手機到手後,我再把手機打折出售給手機店,他們基本上不會拒絕。」

就這樣,羅偉把多家網貸平台的分期購額度「套現」了,他同時也陷入了以貸還貸的惡性循環。

終於有一天,網貸平台給羅偉的父母打催款電話。

「之前為了獲得貸款,羅偉在簽協議時,將親戚朋友的聯繫方式留給了網貸公司。業務員經常打電話讓我們還錢。目前,我們已經替羅偉還了20多萬元貸款。」羅偉的父親說,如今還有將近20萬元沒有還,這些年的積蓄都用在還貸上了。

好心助人莫名背上債務

「直到去年10月23日,我幫弟弟小輝還了3600元利息時,我才知道他從網貸平台借錢了。」就職於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孟力對記者說。

孟力的弟弟小輝在四川省成都市上大學,樂於助人。也正是因為給同學幫忙,小輝與網貸平台扯上了關係。

孟力告訴記者,聽同學說想借錢買手機並承諾會每月按時還款,小輝便答應同學從一個網貸平台借款3000元並提現。不過,那名同學在按時還了2000元後,又要求小輝在網路平台借了3000元。可是,拿到第二筆貸款後,那名同學便不再還款,甚至刻意躲開小輝。

「網貸平台根本不會考慮我和同學之間的糾紛。註冊時用的是我的信息,還錢也必須是我來還,我是逃不掉的。」小輝很無奈。

小輝告訴記者,他用手機號碼、簡訊登錄成功後,需要完成實名認證、完善聯繫方式和人臉識別認證三個步驟才能開通借款業務。小輝綁定了自己常用的銀行卡選擇了分12期還款,屏幕上立刻顯示了平均月供費用和手續費。

「我完全沒有想到會被騙,也就沒有注意具體費用,太粗心大意了。」小輝對記者說,「點擊同意,申請成功後沒過幾秒就可以提現。」

小輝沒有收入來源,也不敢向家裡人要錢。未交納逾期利息的第二天,網貸平台就向小輝發來郵件稱,如果不還錢就把這些信息發到戶籍地和學校。走投無路的小輝找到了孟力,尋求幫助。

在孟力看來,很多網貸公司的合同看似規範合理,但如果不解釋的話,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此外,利息的計算也非常繁瑣,一般人不明白到底採用怎樣的計算方式。這就很容易讓借貸者墜入陷阱。

(編輯:楊少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失控的區塊鏈:投機泡沫積聚 各國監管加強圍剿
專家:區塊鏈不能簡單等同於數字貨幣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