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曲中的故事: 曹操的橫「槊」到底是如何厲害的兵器!

元曲中的故事: 曹操的橫「槊」到底是如何厲害的兵器!

原標題:元曲中的故事: 曹操的橫「槊」到底是如何厲害的兵器!



問人間誰是英雄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阿魯威


元朝時代蒙古人雖然對漢人文化相當蔑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蒙古人自入主中原而後,即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對於這個被征服民族的傳統文化,蒙古人中的有識之士,也自認真研學和理解。這位蒙古人阿魯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此《蟾宮曲》大有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氣魄,開題」問人間誰是英雄「所表現出的,就是俯仰今昔、睥睨千古,這當然與蒙古人征服南宋有關。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即是不尊漢室規則,在眾目睽睽之下稱霸中原,可以想見,蒙古人對」曹操「是頗為推崇的。


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


當時對曹操的印象,可能並不是像今天我們所認為的,提及曹操,就是奸詐代言人。元朝人對曹操的印象,更多的可能是亂世之梟雄,奸或有之,只是在其舉世功勞的陰影下,多被文人學士們所忽略了。在唐朝時期,就有元稹的」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 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怨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這裡所說的,就是自古以來文人的悲哀,數年學文,而致成為書獃子,就是所謂的手無縛雞之力,在戰亂年代,讀書人多為奸雄所徵用,無非就是附庸而已,地位看似高貴,卻根本缺少獨立性。曹操父子顯然懂得這個道理,就是既學文,又學武,方才在當世成為厲害人物。曹操當年刺董卓罵袁紹,奉漢帝而令不臣,終身不譖越;討黃巾誅呂布,敗袁紹號令中原,可謂隨心所欲;登銅雀攜文人,樹建安風骨;尚法家破門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之雄,顯多於奸詐。


到元朝前的北宋時代,在蘇東坡的《後赤壁賦》中,有「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此後對於曹操之概念,則多為人念及」不拘一格,恢弘豪放",曹操之印象則是定型,尤其是其中「橫槊賦詩」句,則往往是後世稱讚曹操的最佳詞語,霸氣之態,躍然於前。而曹操所用的「槊」,究竟是什麼樣的兵器呢?「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種,歷來為猛將所使用,夏侯惇、完顏宗弼等,都曾是這種兵器的擅長者。在《三國演義》中說張飛用的是「丈八蛇矛」,而《通俗文》載:「矛長丈八謂之槊」,如果小說家的猜測屬實,也就是說猛將張飛所使用的兵器,也可能是「槊」。那麼,曹操所使用的兵器中有「槊」,本身也就說明曹操也可能是猛將。



軍中有黑氈行殿,容二十人坐

在史書中的記載,使用「槊」的人物,也往往是較為高貴之人。南朝梁簡文帝還曾專門為「槊」作譜,說「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南齊書》載:「軍中有黑氈行殿,容二十人坐,輦邊皆三郎曷刺真,槊多白真毦,鐵騎為群,前後相接。」拓跋宏也曾率眾出征,其中護衛就有數人使用「槊」。顯然就連拓跋宏這樣的人物,身邊的精銳部隊大多也都是使用「槊」的將軍。至於南朝名將羊侃更是鍾愛「槊」,史書記載他「侃執稍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那麼,曹操作為魏國丞相,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發起者,顯然是有資格使用「槊」的。


在梁簡文帝的《馬槊譜序》中,說到「馬槊為用」,顯然說明「槊」這種兵器很有可能常常為騎兵所用,史書中記載:「「乂司馬王瑚使數千騎系戟於馬,以突咸陳,咸軍亂,執而斬之」。」在西晉時代,西晉禁軍就常常配備「槊」,來對抗北方的少數民族。而在漢魏三國時代,曹操征伐中原,騎兵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難保也會運用這種「槊」兵器。

「槊」這種兵器外形類似紅纓槍,槊頭呈圓錘狀。「丈八蛇矛」就是「一丈八」左右,換算成今天的尺寸,也就是兩米多。顯然如此輕便、且遠長於一般刀槍棍棒的兵器,既能減輕騎兵的負擔,加強騎兵的靈活性,而且兼具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技巧,顯然是戰場上非常厲害的兵器。如果曹操當年真的運用此類兵器,那麼極有可能曹操的軍隊已經大量在推廣「槊」,並在戰場上取得過重大勝利,也自為曹操所鍾愛,曹操「橫槊賦詩」,也就理所當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宋庄公: 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應如何反思?
龍陽君是什麼爵位? 看看他的封地與魏安釐王的距離有多遠?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