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顏值與實力,你總得佔一樣

顏值與實力,你總得佔一樣

01

這兩天,有一個顏值與實力並存的人刷屏了。

這次是90後的小哥哥,年紀輕輕,已經是副教授了。沒錯,就是網傳湖南大學法學院的副教授陳少威。據說小哥哥生於1991年,2011年獲得直接攻讀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資格。

每當看到這樣的人生贏家,除了流口水之外,也會在心裡暗暗幻想:為什麼我不能成為這樣的人?顏值與實力,好歹總得佔一樣啊。

顏值基本決定於基因,上天註定。當然非要逆天而行,在自己身上動個刀子,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顏值這事,不可避免的跟時間長度成反比,再多的刀子也改變不了。

實力就不一樣了。只要經過一個過程,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的東西。一旦獲得了,也沒有什麼能夠把它奪走,包括時間。

02

讀大學的時候,對面寢室有兩個同學,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一個家境較好,父母在國外做生意。人長得很帥氣,很會打籃球。顏值加籃球,那個效果你懂的,女朋友跟走馬燈似的換。

另一個農村長大,長相平平,也沒有感覺實力出眾。他有個愛好,喜歡計算機。

「籃球哥」打了四年籃球,談了四年戀愛。「PC哥」則玩了四年電腦,不是玩遊戲。他從入門到精通,大三過了「高程」。

畢業十周年的時候,我們同學聚會,兩位同學都來了。「籃球哥」從國外回來,胖的讓人不忍直視,一副生活富足的模樣。「PC哥」精神煥發,身材健美,渾身上下都透著精英的味道。

大家聊起來才知道,「籃球哥」畢業後出了國,投奔父母,隨便讀了個學校又回國工作。很隨性,畢竟他有父母做靠山。

「PC哥」畢業後,因為金融專業加「高程」再加英語的配置,被一家跨國公司看中。國外呆了幾年,回來已經是中層了。他沒有靠山,他不需要,他已經成為他全家人的靠山。

可見,歲月可以是飼養員,也可以是健身教練,可以是讓人頹廢到啃老,也可以讓人長成一座山,全然取決於你打開它的方式。

03

我的朋友秦奮有一句名言:「你說的我都知道,但老實告訴你,我做不到」。

秦奮大概是我朋友里懂得最多的人,頭腦王者3個小時能玩到王者39星。但就像他說的,他配不上他的名字,他太懶了,一點也不勤奮。

學心理學那會兒,我們經常拿他作為案例,分析為什麼一個人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不願意行動起來,讓一生過得更好一點。

有些人是知足者常樂,這群佛系生活家是幸福的人,拋開不論。但仍然有太多人,一面對現狀不滿,一面又不做任何改變。

我們以為,渣和實力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勤奮。包括自律、努力、積極等一切向陽的品質。

但回想從小到大的經驗,似乎也不全是這樣。我相信每一個班上,都會有那麼一些很努力、很刻苦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學習,上課認真聽講,筆記做的工工整整,但是前幾名從來都不屬於這部分人。

工作後更加是這樣,那些任勞任怨、努力工作的老實人也很少是成長型的人。他們能獲得的最好評價就是「像老黃牛一樣工作,吃的是草,擠的是奶」。

後來我們猜測,渣和實力者最大的不同難道是智商?

按照wiki的說法,成人的智商都在100左右,125分以上的人100個裡面只有5個。可見大家相差並沒有那麼大。要注意的是,標準的智力測試不是網上那些免費的玩意兒,隨隨便便都在130以上。

再者,智商影響的到底是什麼?智商高的人,更有邏輯,思考問題的速度更快,也可能有更多解決問題的角度。但這一切,都不足以造成實質影響。

04

最近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得到了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實力者之所以有實力,是因為他們使用意識的方式。

米哈里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意識是無序的。無序的事物由於行動的方向各不相同,互相抵消,因此難以做功,也就是效率不高。

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一處時,意識從無序變得有序,不但能產生更多結果,還能得到「心流」體驗。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有一段論述——

老實說,在跑步時思考過什麼,我壓根兒想不起來。

在寒冷的日子裡,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熱的日子裡,則思考一下炎熱;悲哀的時候,思考一下悲哀;快樂的時候,則思考一下快樂。如同前面寫過的,還會毫無由來地浮想往事。

有時候,只是偶爾有之,也有關於小說的小小靈感浮上腦際。儘管如此,我幾乎從不曾思考正兒八經的事情。

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

這種「空白」就是心流的「忘我」狀態,自我從意識的關注里消失,與跑步的行動合二為一,從而實現了最富有秩序且和諧的意識狀態。不誇張的說,這也是幸福之源。

理論上,每一種需要一些技巧的活動都可以產生心流體驗。但是,同樣也是長跑,為什麼有人可以像村上春樹一樣,有些人卻做不到?

05

米哈里用兩個詞解答了這個疑問:一個叫享樂,一個叫樂趣。

以閱讀為例,假設兩個人,看的是同一本小說。第一個人被小說的故事打動,隨著故事情節來了一次心靈之旅。第二個也一樣被打動,但不同的是,他不僅僅跟隨作者的情節設置,他還分析了小說的語言風格,故事情節的優缺點,並對小說的思想意義進行了總結。

第一個人的閱讀是享樂,第二個人的閱讀是樂趣。

米哈里認為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享樂是一種恢復精神力的行為,它是受生物和社會制約的。

比如睡眠、休閑、食物和性。旅遊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一種恢復性體驗:一方面,可以放鬆工作帶來的疲憊——生物制約;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可以帶來優越感——社會制約。

與此對應的是,樂趣基於享樂,但超越了生物和社會制約。比如吃東西,本來只是享樂(恢復機體功能,生物制約),但是如果你能夠分辨出不同的食材、做法,口味,成為一個美食家,這件事就是樂趣了。

06

一句話總結:實力者,是那種懂得將享樂變成樂趣的人。

請允許我再次引用作家村上春樹的說法:

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罷,四五個小時伏案獨坐,默默地寫文章也罷,我都不覺得難熬,也不感到無聊。

與君共勉。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著;張定綺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青年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