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這類詩歌記錄了大唐帝國從繁華到衰敗的歷程? | 嘀嗒開講之邊塞詩專題

為什麼說這類詩歌記錄了大唐帝國從繁華到衰敗的歷程? | 嘀嗒開講之邊塞詩專題

原標題:為什麼說這類詩歌記錄了大唐帝國從繁華到衰敗的歷程? | 嘀嗒開講之邊塞詩專題



古代有一種描寫邊塞地區的景物、邊塞征戰生活的詩歌,叫邊塞詩。唐代的邊塞詩可是記錄了大唐帝國從繁華到衰敗的過程,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起聽嘀嗒老師來講一講吧!


上一期的思考題,賈島被人稱為詩奴。


開放題


聰明的小朋友,聽完今天的嘀嗒開講,你能背出一首唐代的邊塞詩嗎?


嗨!小寶貝大寶貝們,我是你們的嘀嗒老師。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唐代的邊塞詩。什麼是邊塞詩呢?邊塞詩就是描寫邊塞地區的景物、邊塞征戰生活的詩歌。早在春秋時期,《詩經》中就出現了從軍打仗的詩歌,比如《小雅·採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 (fēi) 霏 (fēi) 」,說的就是士兵打完仗回家時的憂愁。這是那個士兵在說啊,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的路上,大雪紛紛滿天飛,出去打仗這些年,我的身體和心情也彷如這季節的變化,已經從春天變成了寒冬啊!深刻表現出了征戰生活的辛苦。


但直到唐代,邊塞詩才成為了最流行的題材之一。我們都知道,唐代是古代最強大的朝代之一,特別是盛唐,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那為什麼還會出現那麼多描寫打仗的詩歌呢?這就要從唐代的歷史背景說起了。



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中國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亂和分裂,直到隋唐時期,國內才恢復統一,但邊疆地區依然十分動蕩,各個民族和勢力紛爭不斷。有人說,唐朝是建立在馬背上的王朝,因為唐高祖、唐太宗父子都十分英勇善戰,他們遠征邊塞,才保證了社會的安定,開創了唐朝盛世,唐太宗在出征打仗的過程中,就寫了不少氣勢豪邁的邊塞詩呢。連皇帝都愛寫邊塞詩,詩人們也不例外,他們關注著邊塞的戰況,也藉助詩歌抒發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

那麼,為什麼我們說,邊塞詩記錄了大唐帝國從繁華到衰敗的歷程呢?初唐的邊塞詩,積極向上、盛唐的邊塞詩氣勢豪邁、中晚唐的邊塞詩悲涼憂愁,我們今天讀到這些不同風格的邊塞詩,其實都是伴隨著唐代醞釀、繁榮和衰退的命運誕生的。


初唐時,天下統一不久,一些少數民族國家經常侵擾唐朝邊境,為了天下的安定,平定邊塞就成了很重要的任務,許多文人紛紛從軍,報效祖國,從軍也成了建功立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初唐四傑的楊炯就一心成為一個軍人報效祖國,但無奈他只是一個書生,於是他滿懷不甘地寫下了一首《從軍行》,裡面的那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說出了初唐時很多文人的心聲。



到了繁榮強大的盛唐,文人或是因為遊學,或是因為被貶,或是因為從軍,出塞的經歷更加豐富了,這時候他們寫下的邊塞詩,思想是樂觀健康的,感情是奔放昂揚的,情調是爽朗明快的,即使是批評一些不好的現象,也顯得那麼波瀾壯闊,敢怒敢言——這就是後人常常說的「盛唐氣象」了。像李白那首《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一句「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多麼雄壯豪邁。

後來,唐朝的浩劫——安史之亂爆發,盛唐的繁榮一去不復返。為了平息叛亂,唐玄宗將出征邊塞的軍隊都調回了國內,邊疆的領土一時沒有足夠的兵力鎮守,紛紛被入侵,國內也經歷著動蕩和混亂。後來動亂終於平息了,唐朝卻也走向了衰落。中晚唐的人們承受著戰爭帶來的災難,詩人們也擔憂國家的命運,杜甫、李賀、陳陶等詩人於是用詩歌記錄下戰爭的殘酷和恐怖,比如陳陶的《隴(lǒnɡ)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diāo)裘(qiú)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戰死的士兵已經變成了白骨,心愛的人只能在夢裡重逢,戰爭是多麼殘酷啊!這時候,盛唐邊塞詩那種「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雄壯氣勢消失了,剩下的是蒼涼蕭條和令人驚恐的陰森白骨,還有對戰爭深深的厭惡之情。


說到這裡,你們是不是體會到了,邊塞詩記錄了大唐帝國由繁榮到衰敗這句話的深意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卓越大語文 的精彩文章:

【柳宗元·篇二】好兄弟家著了火,為什麼柳宗元反而給他寄去了一封祝賀信? | 嘀嗒開講之唐朝大V詩人系列NO.31

TAG:卓越大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