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87歲的老「先生」,曾任毛主席翻譯、外交部喉舌、清華「進步領袖」,但今天她卻痛批中國!背後,她竟在做一件驚天偉業!

這個87歲的老「先生」,曾任毛主席翻譯、外交部喉舌、清華「進步領袖」,但今天她卻痛批中國!背後,她竟在做一件驚天偉業!





她曾是一位

翻譯巨匠,


擔任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首席翻譯官,


她譯制的

《廊橋遺夢》

不知滋養了,


多少

西學貧乏的中國青年。


但她卻特別排斥「翻譯家」這個名號,

更不願被人提起她曾是毛主席的翻譯,


別人疑她

「有反骨」。


 

她也是一位出色的

外交官


曾接待過尼克松、基辛格以及


美國參眾兩院領導人的多次訪華工作。


還在美國十幾所大學演講。


但她卻最不願被稱讚為「外交官」,


別人說她

「太清高」。


 


她還是一個讓父母無比自豪的女兒,


文理俱佳,成績優異,


從小到大一路名校畢業,


在清華大學中受業於

錢鍾書、楊絳


錢鍾書還為她指導畢業論文。


但她卻帶頭髮起學生運動,

號召畢業生不寫論文,


工作後又早早「淡出」了體制,


更差點與父親斷絕關係。


別人指她

「大不孝」。


 


但今天,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想聽她說話,


想聽她言辭激烈的針砭時弊,


想聽她慷慨陳詞的宣揚「啟蒙」,


想聽她娓娓道來的回憶往事。




但卻很少有人能覺察到,


其實,

她並不是在演講,


而是在悄悄進行著一項,


足以

撼動全中國的

驚天偉業......


 

 


她,就是

資中筠





 



1930年,

她出生於上海,


這是

一個

鐘鳴鼎食之家,家門顯貴。


父親資耀華,


是民國著名的

銀行家、金融學家。


「中國銀行」

這個名號,


就是由於他的建言

才能得以保留。


國民黨的蔣介石說他:「抗戰有功「。


而共產黨在其訃告中也說他:


「對共和國的建立有襄贊之功」。




母親童益君,

是一位

有著驚人,


數學頭腦

和邏輯思維的知識女性。


他們將

3個女兒

都培養成了,


各領域

卓有建樹的佼佼者。



1970年,母親與資中筠女在河南幹校時合影




二妹資華筠是

著名舞蹈家,


其50年代表演的

「飛天」、「孔雀」,


幾乎無人不曉;


小妹資民筠知

名教授,


是中國空間科學學會


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





1941年全家在天津,後排左一為資中筠




而她,

是三姐妹中

最為優秀的長姐


承載了父母最大的期望。


也許正是因為,


在這樣

過於耀眼的家庭中成長,


才讓她日後的路,


先是一帆風順後又

充滿了「坎坷」。


 



資耀華、童益君夫婦與女兒資中筠、資民筠、資華筠




她從小品學兼優,

如溫室花朵一般


文靜美好,

纖塵不染。


學業突出,

在藝術上也頗有造詣。


她自小與鋼琴結緣,師從劉金定先生。


剛一中學畢業,

就舉辦了一場,


個人鋼琴獨奏會,小小年紀,就能演奏,


巴赫、肖邦、貝多芬、舒曼等世界名曲。


雖經逢亂世,

卻依然能過著,


歲月靜好、琴聲書影的桃源生活。


 



青年時代彈鋼琴的資中筠




但這樣一潭靜水的日子,


在她

1948年考入清華大學時,


出現了漣漪。


 



1949年,她正上大二,


北平城已解放,


清華園中播放的歌曲已換成了,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學生們受到新中國感召,


全都無心學習,


大批學子紛紛南下工作,


以期報效祖國,


而她身雖未動,心已走遠。






1931年九一八事變期間的宣傳口號


 



1950年,抗美援朝,


校園裡更是流行著:


「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書桌了」


這樣的「熱血呼告」


作為班長的她再也坐不住了,


甚至都不顧及

自己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


錢鍾書的建議。




她開始發動全班向系主任請願:


要求取消畢業論文,

之後,


她又動員全班女生,


在一個清晨爬到教學樓頂,


「在紅旗下宣誓」

「把一切獻給祖國」。




這些舉動讓很快她成為了,


當時清華大學的

「學生進步領袖」。




但就算是如此「進步」,


也擋不住後來父親被打成,


「大奸商」「裡通外國」


她再也不是「根正苗紅」了,


就是在這樣逼人眩暈的紅色浪潮里,


她被分配到政務院工作。




由於父親被批鬥,

她在單位里備受壓力,


一再被教育、被洗腦,


組織要求她揭發父親,


而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出,


父親有什麼「反動的」言論?







環境竟要把她逼迫到,


要「斷絕關係」以明志。


心高氣傲的她,縱使再不願意,


縱使明知這會成為她一生的痛,


她也不得不與疼愛她的母親、


儒雅博學的父親「劃清界限」,


與家裡的兩個親妹妹「保持距離」,


「文革」「右傾」意圖斬斷她的血脈親情。


但她默默發誓,


終有一天會將這段歷史

說與後人,


是非對錯,將由世人評說。


 


在那個紛亂的時代,


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她本應默默無聞的過此一生,


但組織一聲令下,


又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由於當時中國急需外交

人才,


而她過人的語言天賦,


使她被分到了外事部門,


從此,

她便開始了,


近三十年的外事工作生涯。




1958年,

她作為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

的工作人員,


被派駐歐洲,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工作,


在這裡,


她結識了此後一生的伴侶——

陳樂民







如果世事安穩,她也可以和丈夫,


在國外過著無擾的悠閑生活。


但命運使然,她註定與安定無緣,


註定要在日後回到中國掀起波浪。


 





1959年,

中蘇關係惡化,


中國代表處也逐步撤出,


她與丈夫也隨代表團顛簸回國,


之後,她擔任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翻譯。




在她的印象中,

周總理記憶力驚人,


能夠記住每一個服務員的名字。


這段為最高領導人翻譯的經歷,


成了她後來為人知曉的標籤,


卻也是她

最不願承認

的「標籤」。


因為她一直認為,

自己

「志不在此」


但那時的她卻不知,


她真正的

「志向」,


卻能大到日後影響全中國!





 

 



她本應一直做個傑出的翻譯,


或是外事工作者,


或是鋼琴家,

或是文學家,


無論哪一樣,

以她的資質,


都會是行業翹楚。




但後來的「文革」,紅潮翻覆,


人生的起落不是自己能掌握的。


隨著

「一號戰備令」

的下達,


她被下放至一個勞改農場,


從此放下了書和筆,


開始了

「田園布衣

」的村野生活。


 





她一直是家人捧在手心的明珠,


是積極進步的「學生代表」,


是單位工作的骨幹。


她有骨子裡的好強和驕傲,


但在五七農場,在農村,


她的才華無處施展,

她的抱負,


在田地、莊稼面前

顯得太虛幻。




那段時期,


她一直覺得是

「身非我所有」。


就在她以為

一輩子都要與秧苗為伴時,


命運再一次出現了轉機。




1972年,


隨著中蘇關係的進一步惡化,


中美關係開始破冰,


緊接著尼克松訪華。



此時的中國外交部急需一位


精通外文、深諳中美歷史的翻譯,


而她,正是不二人選。


於是她再度被啟用

回到中南海,


主管對外工作。





但此時再入仕途的她,


已不是當年少女,


她更冷靜,也更超脫,


對於政治也有了另一番思考。


 


眼見「文革」愈演愈烈,


理性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


是個人崇拜和盲目從眾,


她開始擔憂:


「這個國家的邏輯太荒唐了」


此時,

一顆

「疑問」

世事的種子,


開始在她心裡生根。








文革結束後,

她與丈夫主動提出請調,


要離開外事單位,

去科研所工作。




這在當時看來

是近乎瘋狂的決定。


要知道,


外交部可是

位高權重的重要部門,


而研究所則是無人問津的「清水衙門」。


放著大好的前途不要,


偏偏要去過

清心寡欲的書齋生活。




但她

卻不顧外界的流言蜚語,


離開的無比堅定。


經歷了太多的起起落落,


她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丈夫陳樂民 ,歐洲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




在駐美研究所期間,


她重新拾起了文學的筆,


創辦了

中華美國學會


還擔任起

《美國研究》

雜誌的主編。


也是在這段時期,


她翻譯的

《廊橋遺夢》

傳播國內外,


使她聲名鵲起。








但她並沒有藉此衣錦還鄉,


而是繼續

選擇

留在研究所,


搞學術,寫文章。


她始終認為,自己不是「翻譯家」,


而是「學術工作者」。


翻譯只是消遣,

自己的主業是:


研究現世問題,


探討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如何守住人格和國格的完整,


如何追求心靈的自由。


其實,


她一直堅持的

真正的士人風骨






1988年,資中筠先生在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工作時所拍


 



也許是經歷了,


太多「文革」時

風雨如晦的壓抑,


她對這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

格外珍惜,


終於能

「我筆歸我有」

了。




她說過:

「70年代末,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

人性、良知、


真善美的追求

都在復甦」。


那時候的她認為

在美國搞學術研究,


是她人生中最為放鬆和自由的時光。




但當時她萬萬不會想到,


待20年後,

在她兩鬢霜發時,


才是她恣意談古論今、


真正影響中國之時。


 




在周有光先生《從世界看中國》讀書會上




1996年,

從社科院美國所退休後,


她開始走入了中國大眾視野,


並開始了大量的

自由寫作


還曾與易中天,韓寒,


以「所謂文化大國」

為主題進行了討論。




近二十年來,


她在報刊雜誌和互聯網上,


發表了大量的散文、隨筆、雜記。








一開始,

她是以一種追憶往事的態度,


回顧經歷過的波折和苦難。




但她並不是一個,


傷春悲秋的文藝寫作者,


她也不是一個,


沉溺於過去的哀悼者,


她是一個戰士,


一個曾見過中國的

「國難」


體會過人間冷暖的

文學鬥士




「文革」的經歷告訴她,


軟弱和視而不見無法拯救自己,


更遑論拯救中華民族和我們這個國家,


只有

坦蕩直言

才有希望救國、強邦。








她不是政客,

不是軍事家,


三十多年的研究所生活,


甚至

讓她

遠離了「體制」。


面對各種言論和媒體,


想探討國情、提出質疑,


那是

難上加難


但她知道

她還有手中的

筆!


 


清華的天之驕子、翻譯家、


下放、

父親被批鬥、平反、


退居他鄉、重歸故里......


一幕幕,


都在這個耄耋老人腦海中重現。


於是,

她寫下了

《治安策》,


寫下了

《斗室中的天下》,


寫下了

《老生常談》


......


她言論中的真知灼見


讓聞者無不感懷。




知識分子並不少見,


而敢於說真話、


揭傷疤的知識分子

是少之又少,


大家尊稱她為

「資先生」,


不僅僅是因為她豐厚的資歷,


也不僅是因為她通貫多領域的才華,


更是因為她的氣魄、遠見


和那顆深沉的愛國的心。




大家都為這樣一位


「有堅守」的知識分子

所折服


她也成為了,


「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公共知識分子」。








是啊,


只有經歷過,

才能如此深刻,


在她的筆下,


她毫不避諱,言辭激烈,


有些更是

一針見血,


揭開了中國的最痛的傷疤。




她在

《記餓——「大躍進」餘波親歷記》


就詳細的描寫了當時

全國飢餓的慘狀。




她以己為例,

述說當年懷孕時,


趕上「大躍進」後三年困難時期,


那時的國民,

不只是食不果腹,


而是

家中連一粒餘糧都沒有。









她完全沒有一般孕婦

挑食、嘔吐等反應,


那時的

記憶中就只有飢餓


偶爾吃上一次同事家做的

小米粥,


烙餅攤雞蛋,

就讓她覺得是,


人間美味,

「終生難忘」。





1963年肉票




1966年全國通用糧票




她和丈夫都因為長期飢餓

患上了浮腫,


丈夫有一次因為餓的腿軟

摔到水溝里,


差點就被淹死。




而鄰居跟她說,


鄉下家裡餓死了人的事情時

非常平靜,


沒有眼淚、沒有嘆息......


不是他們不近人情,


而是在當時的環境下,


人人自危,

餓殍遍野,


誰都不知道,


能不能活著捱到明天。








那段艱難的歷史,


當時中國是嚴禁對外聲張的,


因為要維持

「國家形象」。




更諷刺的是


在那個

「不愛紅妝愛武裝」

的年代,


中國代表團出國開會時,


無論男女竟被要求,


必須在臉上化妝,以

「遮蓋菜色」,


不惜一切都要保護好國家

「繁榮昌盛」的形象。




那段讓人含淚嘆息的歷史,


那些大家不願去觸碰的傷口,


一直都讓世人

諱莫如深

 


她卻

偏不!


她說要刮骨療毒,

就必須將傷口揭開。


「不阿世、不迎俗,


不以成敗論英雄,


不以榮辱定是非」


 


於是她筆耕不輟的寫,


寫以前的中國,


也寫現在的中國。


她用詞之狠、下筆之絕,


被人

稱為是

「八十歲的老憤青」。








她說:


「國民黨的時候是官場腐敗,


學界,文化,新聞

沒有全腐敗。


而現在

各行各業都腐敗

見慣不慣

」。




她說:

「中國的危險,


不在於揭竿而起的動亂,


而在於

全社會的潰爛」。




她說:

「報紙越乾淨,

社會就越骯髒」




她說:

「我們整個民族

從精神上爛掉了!」




她說:

清華是

「聚天下英才而摧毀之」。




她說:

「中國的兒童都

學傻了


我們的教育

從根兒上腐敗了

」。




她還說:

「中國教育不改變,


人種都會退化」


......


 





她說了太多太多,


每到一個地方,


每到一所大學,


她都不停的講,


每一次演講都會引起巨大的關注,


她拋出的每一個觀點,


都能掀起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





為什麼

我們的孩子

越來越缺乏了創造力?


為什麼

幼兒園的費用比大學要高?


為什麼

我們談了這麼多年的愛國,

卻沒有人

能說出愛國的內涵?



為什麼

我們國家的愛國人士,

很多都是倒在了

自己人的鬥爭中?



為什麼

我們一邊高唱言論自由,

一邊又不允許

文化傳媒的批判?


......








她討論的話題,直指中國文化內核的要害,


每一個都

觸及中國文化的根


每一次演講都如平地驚雷,


每一篇文章都犀利而深刻。


 


如果說她的目的是演講,

那她成功了,


她的講詞精闢深邃,

引人沉思;


但她的抱負絕不僅僅只是當一個傳道者,


她還有更大的計劃,


這個計劃

足以撼動全中國!


 





那就是她要

讓中國人覺醒!


讓中國人撥開

現今經濟迅速騰飛的迷霧,


在這個一切都只

「向錢看」

的社會裡,


看清我們國家內核里

最脆弱的部分,


找出中國現在

缺失民族文化、信仰的原因。




她原來

是想當一個

殉道者

一個

引路人


以自己的暮年安穩生活為代價,

振臂高呼,


她希冀得到國人的注意,


讓整個中國不再諱疾忌醫,


不再對走過的彎路三緘其口,


讓中國文化

重新崛起


讓中國人民

重拾信仰


這才是她要做的

驚世偉業!


 



她的著作中,最讓人深思的,


就是

「中國模式」

的質疑。


她在

《也談·「中國模式」》

一文中,


對近年來國人們所樂道的「中國模式」


進行了冷靜的分析,

潑下了一盆冷水。




她說

「與其高唱中國模式,


不如低頭尋找中國道路」


甚至,


她還拋出了

「社會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

之惑,


提問:

「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究竟在哪裡?」








「罵」

中國當下的教育之勢力,


社會道德之退化,


「罵」

文人之銅臭,

「罵」

體制之黑暗。




她談論

「愛國」


告訴我們什

么是「偽愛國」


她談論

「思想」


說「唯有思想是錢砸不出來的」。


她談論

「公益慈善」


說「中國的公益會因噎廢食」


她談論

「啟蒙」


「中國需要再啟蒙」,


「現在的中國是偽現代化」。




她談體制、談文化

談國際、


談政治

談教育、談民生

......




言論之大膽,

觀點之犀利,


現今中國,

無人敢出其右。






資中筠在「社會影響力投資的國際視角」的國際論壇上發言





可隨著她的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隨著她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質疑和非議也鋪天蓋地而來。




有人說,

她是在

炒作


有人說,

她是在無病呻吟,


談論的問題都是

隔靴搔癢


還有人說,

她一把年紀,

不頤養天年,


反而出來

裝學者

招搖撞騙


......


 


何其哀哉!


80多歲

高齡的她,

發已白背已駝,



在講台上,

能明顯看出講說時間一長,


她的身體

便支撐不住了


持演講稿的

手也會微微發抖


她知道自己是,


「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覺新來懶上樓」。




薄暮之年的她,

痛恨媒體的斷章取義,


多次表示

不希望擴大宣傳。






2015年9月,85歲的資中筠在湖北十堰鄉村幼兒園考察幼兒教學情況


 




她是

性情中人,

要她違心說話,


是極難的,


而要她閉口不言,

也是極難的。




她的文章

有「戾氣」,更有「底氣」。


先生

既是學者,又是「良醫」


醫者仁心,文人「痛心」。




以筆為刀


誓要劃破民族文化腐爛的瘡疤,


讓假仁義和偽進步無處遁形。




登台授教


不顧自己

87歲

的高齡,


一遍遍為歷史和真理髮聲。




追求自由


不倚靠舊時的至高名譽,


而決意為

「真正的志向」

奉獻一切。


 



2017年,她出版了音樂自傳《有琴一張》以緬懷過去




何為

「文人風骨」

何為

「憂國憂民」,


在先生身上

可以找到答案。



歷經「文革」洗禮,

半生顛沛流離,


歸來仍一腔熱血;


不忘舊時遺恨,

思索救國良策。



以一己之力,


力挽時代飛速發展之狂瀾,


一遍又一遍讓中國:


「慢一點」,

「穩一點」,

「凈一點」。





 


一聲

「先生」

,一生奉獻;


為國為民,揭瘡敷藥;


時代負我,而我報之以大愛,


流言謗我,而我回之以淡然。




先生一輩子光明磊落,


才能如此敢言敢行,


這樣的人,


才是

「真正的」「自由的」


這樣的老人,


才是讓吾晚輩甘心聆教的

智者


 


這時代,太浮躁,


這世界,又太喧囂;


讓我們一起坐下,


傾聽她來自

「舊時」

的聲音,


重溫中國往事,

指點激揚江山,


語重心長,

鞭辟入裡。


這才是中國學者

應有的風範


這才是

值得國人

點贊的先生!




視頻:看一個87歲的老人如何談愛國




視頻來源一席







德優鋪子| 誠邀在線客服


如果您天性善良,熱情,富有服務精神,並期待在最有朝氣的新媒體行業尋求發展,我們可以為您提供一個最優平台,我們歡迎具備有贊商城經驗,及其他在線客戶服務經驗者或具備快速學習能力的年輕人士加入(僅限中國地區)。聯繫請帶上簡歷添加微信號:europe2013,添加時請註明:應聘在線客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優才計劃 的精彩文章:

心痛!20萬斤高營養黑花生急盼銷路!如果賣不出明年只能當飼料了
七十一年前的西南聯大招生題,你能得幾分?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