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1月的傳媒業——綜藝篇:電視綜藝第一回合佔優,但裁判卻決定判負
本系列共包括:
如何評價1月的傳媒業——平台篇:衛視開年史上最「冷」,視頻網站訂閱模式需反思
張答應:綜藝篇
李偉:國產劇篇
對2018年1月份的綜藝節目進行盤點,難免會夾帶上2017年的尾巴。好在內容的延續和代代相承歷來都是通行規律,所以倒也不至於對分析樣本造成干擾。
本月市場上出現的綜藝節目數量很多。傳統衛視和互聯網平台在數量和類別比對中基本打平手。但獲得好評度、獲得話題熱議度較高的綜藝內容卻明顯偏重於由電視平台研發生產。但與此相矛盾的是2018年的1月份在「五年各省級衛視1月份收視率」的橫向對比中,表現為明顯下降,為五年最低。互聯網平台的整體情況卻穩中略升。
這個局面簡而言之,假如2018年全年綜藝表現是一場比賽的話,參賽選手就是「電視台」和「互聯網」二人。市場是比賽裁判,2018年1月份就是整場比賽的第一回合。這一回合的賽程是這樣的:「互聯網綜藝」和「電視綜藝」兩位選手在擂台比拼中,「綜藝節目數量」基本打平,「綜藝節目體量」基本打平,「綜藝節目口碑和質量」電視選手略佔優勢。但是,在「多平一優」的局勢下,「市場裁判」卻判定:第一回合,互聯網平台略佔優勢,勝出。
在「裁判的公正性不存在質疑」的前提下,這種結果令人深思。
根據百度搜索得出數據,可檢索到的綜藝節目共有10880檔,百度根據當下綜藝節目搜索熱度,選取其中50檔進行排名,每天更新。我們熟知其他社交平台、大數據平台、綜藝節目網站也大多採取這種梳理方式。另外,排名的順序並不具有典型參考性,因為排位跟節目播出日期、參與嘉賓的新近話題熱度、節目內容生命周期等多方面因素都存在關聯。因此只能作為盤點的參考依據。
2017年綜藝節目發展指向出了非常明確的「擠水分」方向。早期綜藝節目「不依靠內容和節目製作水平,靠砸錢請話題人物來獲得市場認同」的製作思路被市場厭倦,綜藝節目考量回歸到內容質量、製作水平的市場標準中。
本月獲得關注度較高綜藝節目有2018年1月份新出的《聲臨其境》、《今夜現場秀》、《偶像練習生》等,也有延續自2017年的《國家寶藏》、《王者出擊》、《演員的誕生》等,同時還有選題繼承自「綜N季」的《歌手》、《最強大腦》、《曉說》、《歡樂喜劇人》等,大家獲得市場關注的主要途徑都主打內容感染力,輔以造星能力和話題營銷能力。而依靠「話題營銷拉動內容」的綜藝節目在榜單排行前列中基本沒有出現。之前熱議的「小鮮肉、小花綜藝」極少。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內容擠水分」的趨勢。
在這個前提下,「內容質量」成為我們本月盤點下的第一個關鍵詞。
1月綜藝關鍵詞——內容質量
如果在去年這個時候寫這篇文章,「內容質量」這個詞後邊跟著的詞恐怕就沒那麼好聽。但是今年,一月份就出現的「微博熱搜暫時關停」新聞似乎就預示著變革。綜藝內容質量取向明顯復甦,製作人們對年輕人的文化審美傾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本月大熱的《聲臨其境》,總導演徐晴在接受我的專訪時明確表示,這檔主打老戲骨的綜藝節目,創意的基礎是來自於二次元世界的「聲優」。(《聲臨其境》總導演徐晴 : 用「調查記者」的思路做節目,回應社會關切是始終的使命)但節目並沒有呈現出任何小眾文化「coser」的味道。一眾老戲骨的登台亮相拿出的是紮實的台詞功力和真功夫。向大眾成功推出了趙立新、韓雪等「新晉能力者偶像」。無論是節目質量、製作水平、流程節奏和內容生命力都非常經得起推敲。
同樣質感的節目還有央視的《國家寶藏》、浙江衛視的《演員的誕生》、湖南衛視的老牌綜藝《歌手》等。這些節目獲得了市場認可,但都同屬高資源消耗型節目。此類節目都存在:1、資源調配性稍弱平台難以模仿,易形成爆款,但難以普遍現象。2、在綜藝內容生命周期下,「老戲骨」、「能力者」資源再生周期過於漫長的問題。
不得不承認,綜藝內容是流行文化審美中的快速消耗內容。但目前承擔「高內容質量綜藝」的主要群體是「老戲骨」。他們往往幾十年的片場生涯才換得在節目中十幾分鐘的驚艷,重生周期極為漫長。等到老戲骨們被開發殆盡,還如何生產此類內容,這恐怕是需要製作人們思考的一個問題。這一切徵兆在本季的《歌手》基本上都可以略見端倪。
同時,像《國家寶藏》依託「頂級博物館」資源,出現在央視;《聲臨其境》依託「頂級老戲骨」資源,出現在湖南衛視;《歡樂喜劇人》依託「優質喜劇明星」資源,出現在東方衛視……通常只有頂級平台才能夠負擔起調配頂級資源的能力,所以此類節目恐怕也很難成為市場上多平台共同參與的生產行為。
1月最未知綜藝——《偶像練習生》
論及綜藝節目操作元素的複雜,本月19日上線的網綜《偶像練習生》無出其右。儘管首期就被調侃為「姐妹聚會」、「韓國華僑」,並有人指出跟韓國某綜藝節目異常相似,但愛奇藝並不會在意。發出這些調侃和質疑的人早已經被排除在節目的消費者名單之外,愛奇藝掙得不是這部分人的錢。節目前期就排除部分觀眾,會更有利於目標群體對偶像的粘合消費。
「一共有87家公司,1908位練習生,我們從中篩選出了31家公司加8位個人練習生組成了這100位練習生。」這是張藝興在節目中宣布的數字。
有媒體事後梳理,參與節目的一百位練習生可以劃分為五個派系,分別是:國內大型娛樂公司派出的「名門派」練習生、知名大型財富集團派出的「富二代派」練習生、小型娛樂公司或明星工作室派出的「新勢力派」練習生、其他文娛產業或老牌文娛類品牌派出的「隱形背景派」練習生、並不熟知的公司或工作室派出的「布衣派」練習生。參與的87家公司和愛奇藝看到的市場空間完全一致:國內嚴重不足的男子團體偶像市場。
嚴格意義來說,國內被市場承認的男子團體組合除了TFboys之外,恐怕只能硬拗一下已經步入中老年的「羽泉組合」了。這個現狀客觀描述起來都頗像個段子。跟國內的粉絲市場體量嚴重不符。
愛奇藝在經歷過去年的《中國有嘻哈》的操作之後,明顯對於開發娛樂產業的藍海區域有了更強的企圖心和執行經驗。本次鏈接的節目資源也遠不止《嘻哈》時代幾個地下說唱團體那麼簡單。試想,實際參與的31家公司都有各自強大的宣推能力和話題生產能力。孩子班幹部評選時,家長們尚且會每個微信群拉選票,更何況這些公司爭奪的是巨大的市場空白。
可愛奇藝在操作這一項目時,前幾期節目階段,對於如此強大的「多級發動機式」話題製造能力卻保持了相當的剋制——只有范冰冰和李冰冰兩位知名藝人對此作了宣傳,其中范冰冰的親弟弟還在節目當中。剩下的所有話題,都依靠賽程內部生產。
愛奇藝一定明白,選秀節目的核心營收能力在於「推人」和「造星」。2006年的觀眾注意力非常集中,所以《超女》可以在比賽結束後馬上就讓前三甲成為一線明星。但十二年後的今天,觀眾的注意力已經嚴重分散,「話題」和「賽場」這兩個元素哪個更能吸引粉絲注意力誰也說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愛奇藝眼下對於節目話題的把控分寸,明顯跟節目體量並不相符。即便愛奇藝公司決定將《偶像練習生》項目保持低調,但參與公司也未見得會同意——據測算,成功推出一個偶像團體至少需要投入4000萬資金。所以已經投入如此大本錢的公司們未見得會樂見自家團體「保持低調」。
因此,「聯動資源,創造話題」很可能是一個必要的選擇。從當下看,要麼在後期節目中,愛奇藝「憋著宣推話題的大招和逐步操作計劃」。要麼是愛奇藝已經同眾多參與公司達成了共識:現在聲勢浩大的《偶像練習生》只是他們要合作第一步,還有更多後續操作在節目結束後繼續。但第二種可能性存在諸多困惑:1、即便如此,前期項目的宣傳於後期也並無損害。2、第一步就如此聲勢,後邊將會是多大的場面,這一切都讓觀察者眼中的《偶像練習生》多了些含而不發的意味。有評論認為《偶像練習生》已經擁有了某些「爆款」的潛質。究竟爆點何在,讓人期待。
1月綜藝人物——賈冰
賈冰是否該成為本篇文章的「一月綜藝人物」,著實讓人有些猶豫。或許他在二月份上榜也很合適,根據新聞顯示,賈冰目前已經明確出現在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四審的節目單上。
賈冰,1980年生人,一級演員。原浙江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浙江曲藝團團長。2016年,參加東方衛視《笑傲江湖》欄目 。2017年,參加東方衛視《笑聲傳奇》欄目,並最終摘得第一季《笑聲傳奇》總冠軍。2018年參加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不過這套簡歷應該被修改了,最新消息是賈冰已經辭去了一切官方職務。
賈冰是新時代綜藝節目「破壁能力」的受益者。部隊文工團、官方曲藝院團、不俗的舞台表演能力……這些元素一看就是「央視春晚坯子」。賈冰之前確實為春晚的舞台努力了多年。
這是賈冰在2016年接受的採訪。對央視春晚的企圖心表達的非常明確。儘管賈冰已經參加了多年央字頭的春晚序列,但一直都徘徊在目標門口,多年未進一步。
在2017年,賈冰實現夢想的路徑明顯發生了變化,由原先的「中心開花」變成了「農村包圍城市」。他首先參與了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之後參與《笑聲傳奇》,在節目期間「表白」春晚常客蔡明,並摘得比賽總冠軍。2018年1月參與《歡樂喜劇人》。這三個節目是東方衛視的一整條從頭到尾的「喜劇產業鏈」。
打造產品的全產業鏈一直是頭部衛視們的通行策略。連續的孵化讓內容和嘉賓容易獲得破壁級的影響力。賈冰之前按照傳統方式實現夢想的路徑多年沒有熬出頭,但是在地方衛視的路徑上一年時間就初窺到了門徑,隨後賈冰就被央視邀請參與了一系列央視平台的表演。此刻的賈冰顯然夢想已經變化,他辭去了所有官方職務,投身於市場。在去年八月份就開始拍攝影視劇,並邀請了趙本山作為電視劇監製……
或許在賈冰的個人規劃中,依靠自己的舞台能力,通過衛視綜藝的工具性獲得破壁、實現夢想、並投身於市場是一個系列計劃。但也反應出,綜藝節目對主流文化已的影響力,已經表現出「從跟隨到反哺」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內在所表現出的「去中心化」特徵,無論是地方衛視、主流文化、參與嘉賓都非常樂見。在敏銳的掌握這個趨勢後,賈冰獲得的,明顯區別於大多數綜藝人物獲得的短期利益,並延展出了多種可能性。因此其人其事才足以成為某種個人營銷的範本。
結 語
1月份往往都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間段。在這個月宜總結,宜展望。本月被大家關注到的綜藝節目應該算豐富,質量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大體局勢上,二八原則、長尾效應在有三十多家的衛視平台上表現尤其明顯,甚至能看出某種「定局」的態勢。同時,廣受關注的網綜作品,如《偶像練習生》,雖然有著可視的大發展空間,但出現了抄襲等方面的質疑。這種質疑在沒有拿出確鑿證據之前很難被觀眾徹底認同為「空穴來風」。
對綜藝內容的觀察,核心目的是為了掌握市場需求和市場規律。如果依此來總結一月份的綜藝市場大局,我們可以這麼概括:
市場情況總體來說,活的還挺好的。只是有些市場人,活的不太順利。


※《2017閱文超級IP風雲盛典》總導演王琴揭秘 三招打造電視史上第一台網文盛典
TAG:傳媒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