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古代的這些避諱你知道嗎?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古代的這些避諱你知道嗎?

中國從秦始皇登基開始,歷經60多個王朝400多位皇帝,名字意義相對明確的是從西漢到清末,一共有161個(排除了十六國、五代十國、遼金西夏等曇花一現或割據一隅的王朝以及追謚名、非漢名等)。這些帝王名寓意紛繁,研究起來千頭萬緒。

據統計,共有29%(46位)的皇帝使用了火性字,明顯超出均值。僅帶"日"字結構的就有照、晟、曄、顯、昱、曜、暠、明、旦、昶、曙、煦、昀、昊、昪、晃、昚……帶火字旁的有燁、炳、炟、炆熾、熜……

下面我們以清朝為例。

蔡東潘(1877—1945)在《歷朝通俗演義》中曾經描述過這樣的一段場景: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如在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四字,為的是避諱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編著的記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布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

 

三是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唐代詩人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一生不能舉進士。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讀成米或密。

  古人常需避諱,他們在小心謹慎之中總結了種種避諱方法: 

 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義字詞來代替需要避諱的字。例如漢武帝名徹,知名辯士蒯徹便改名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時也可以通過增減筆畫來避諱。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為避諱便加了一個耳朵。從宋代開始都要避丘字,寫時往往要省去一筆,有的寫作或空格不寫。 

 改字音。例如,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讀作平生。有的以某字代讀,讀到應避諱的字時改讀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最牛的姓氏,人口一億,創立8個王朝,出了66位皇帝,是你么
中國皇帝出生玄幻,鬼神庇護,特效加成堪比中華小當家!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