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遊啊游12——乾陵
八百里秦川,穿越周秦漢唐。
陝西遊啊游12——乾陵
來了陝西幾天,看了各式博物館還有秦公一號大墓,走陵這是第一遭。還走了個頗具神秘色彩的乾陵。
古人的陵墓未被挖掘的很少,著名的秦始皇陵只挖出了兵馬俑,就已經嘆為觀止了,而乾陵作為唯一未被盜掘的盛唐皇帝陵,也是個神秘的存在。
乾陵至今未被發掘,也未被盜。主要是因為它佔據地利,屬於以山為陵的典型,還有建築堅固,盜墓賊不好下手。目前,整個乾陵只有地面部分可以參觀,並沒有乾陵地宮的文物展覽,在乾陵博物館中展出的是陪葬墓出土的文物。
闕樓遺址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明朝人給立的碑寫明這是唐高宗的陵,並非武則天的皇帝陵。雖然武則天曾經稱帝,但最後還是以皇后身份和唐高宗合葬,墓是合葬墓,而乾陵只能稱為唐高宗的陵,不是武則天的陵。這與重男輕女啥的胡扯無關,很多導遊講得並不科學,感謝資深志願者@蛋蛋哥哥的講解。
無字碑
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志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立了兩塊碑。一塊給高宗立的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相比高宗的碑這個無字碑更有名一些,為啥立無字碑呢?猜測也很多。
這塊碑初立的時候沒有刻字,但是離近看,是可以看到碑上是打了格子的,至少說明這個碑最初是要刻字的,不然沒必要打格子。至於為什麼沒刻上去,也許這就要等乾陵地宮開啟找墓志銘看看了,或者考古學家進一步研究揭秘。
無字碑
但如今,上面卻布滿了字,都是後人的題詩刻文。古人也是喜歡隨處「到此一游」的,不過寫的內容比今人多些罷了。其中最有研究價值的是《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金代天會十二年(1134)刻在《無字碑》上的。是用拼音文字契丹小字寫成,有對譯的漢文,目前能辨識的契丹小字也多是從墓碑石刻上找出來的,這無字碑上的一日遊記是解讀契丹小字入門的主要依據。
述聖紀碑
再說另一座碑: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徵太陽,碑座象徵月亮,中間五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部分所組成,所以,述聖紀碑又有「七節碑」之稱。七節取「七曜」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述聖紀碑原本刻滿了金字,經過日晒雨淋,日久風化,上面的字已經殘損難辨了,從有字碑變成了無字碑。
這兩座碑就是個對比,有字無字,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一時的風光又能怎樣?為皇帝歌功頌德,想千秋萬代,換來的還不是歷史模糊的記載?真正的偉大不在在於當世的評說,在於對後世的影響。
來乾陵除了看這兩個碑還可以看到很多石像,有人像也有動物像。
就說這兩撇小鬍子,絕對番臣像吧。
敦實的石獅子
坐獅
唐朝的獅子是威嚴大氣,看著有一種沉重感,跟後來嬉戲的獅子造型很不同。
還有鴕鳥像,可見唐朝的外來文化融合之深。
翼馬,又稱飛馬,是瑞獸。乾陵的這個翼馬,雙翼的圖案極富於裝飾性,是捲雲紋,寓意在雲霧中飛翔。
來乾陵走陵更像在爬山,只是多了一份對歷史的思考。
博物之旅
博睿講堂
2017博覽活動記
博覽百科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系列


TAG:DJ有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