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次好的寒假預習,至少可以幫你在開學後節省50%的時間!

一次好的寒假預習,至少可以幫你在開學後節省50%的時間!

GIF

每天一起漲知識!

寒假來了,相信你們這些愛學習的同學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豆姐整理了八下物理前三章的內容,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課本!

哦對了,在對話框回復「下冊課本」就可以收到八下物理的電子課本啦!

第七章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表示出來,如果沒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個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6.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7.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彈力

1.彈力

①彈性: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②塑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形變後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③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

彈力產生的重要條件:發生彈性形變;兩物體相互接觸;

生活中的彈力:拉力,支持力,壓力,推力;

2.彈簧測力計

①結構:彈簧、掛鉤、指針、刻度、外殼

②作用:測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量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對於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1) 認清量程和分度值 ;

(2)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鬆手後,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時力要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注意防止指針、彈簧與秤殼接觸。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5)讀數時視線與刻度面垂直

說明: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觀察的,但它變化時引起其他物理量的變化卻容易觀察,用容易觀察的量顯示不宜觀察的量,是製作測量儀器的一種思路。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利用這種方法製作的儀器有:溫度計、彈簧測力計等。

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也叫重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確的情況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牆是否豎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第八章 力和運動

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麼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2.慣性

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利用慣性:跳遠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後可以讓它滑行。

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

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3.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

4.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5.力和運動狀態的關係:

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指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

滑動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分類: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5.滑動摩擦力:

①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②測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③ 結論: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該研究採用了控制變數法。由前兩結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7.應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

②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第九章 壓強

壓強

1.壓力:

⑴ 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注意:壓力並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如果物體不受其他力,則F = G

⑵方向: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2.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實驗:

⑴課本P30圖9.1—3中,甲、乙說明: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乙、丙說明: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概括這兩次實驗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本實驗研究問題時,採用了控制變數法。

3.壓強

(1)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壓強。

(2)公式:p = F/S 推導公式:F = PS、S=F/P

(3)單位:壓力F的單位:牛頓(N),面積S的單位:米2(m2),壓強p的單位:帕斯卡(Pa)。

液體的深度:液體中的某點到液面下的距離叫做該點在液體中的深度。

(4)應用:減小壓強。如:鐵路鋼軌鋪枕木、坦克安裝履帶、書包帶較寬等。

增大壓強。如:縫衣針做得很細、菜刀刀口很薄。

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⑴ 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

⑵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⑶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⑷ 不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ρgh

使用該公式解題時,密度ρ的單位用kg/m3,壓強p的單位用帕斯卡(Pa)。

3.連通器:

⑴定義: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⑵原理:連通器里裝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應用:茶壺、船閘、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等都是根據連通器的原理來工作的。

大氣壓強

1.大氣壓的存在——實驗證明:歷史上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2.大氣壓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過程: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將管口堵住,然後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堵管口的手指後,管內水銀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約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內與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為液體不動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壓強平衡。即向上的大氣壓=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3)結論:

大氣壓p0=760mmHg=76cmHg=1.01×105Pa

(其值隨著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

A.實驗前玻璃管里水銀灌滿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後,水銀上方為真空;若未灌滿,則測量結果偏小。

B.本實驗若把水銀改成水,則需要玻璃管的長度為10.3 m

C.將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壓,管內外的高度差不變,將玻璃管傾斜,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D.標準大氣壓:支持76cm水銀柱的大氣壓叫標準大氣壓。

1標準大氣壓=760mmHg=76cmHg=1.01×105Pa

3.大氣壓的測量工具:氣壓計。分類: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

4.大氣壓的特點: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壓隨高度增加而減小。

5.沸點與氣壓關係: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6.應用: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抽水機。

文章整理自網路,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更多精選文章

明日講座等你來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單初中生 的精彩文章:

TAG:簡單初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