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國民黨軍隊裝備有哪些輕武器?
由於抗戰軍興之際,中國依舊是一個前現代國家,軍工企業和其他工業部門一樣,產能產量不足,技術相對落後,更遑論標準化與統一,陸軍也是由國民政府「中央軍」嫡系部隊和各路軍閥部隊組成,各軍閥部隊自行製造,仿造,從外輸出的武器樣式更是五花八門,正如黃仁宇所言「不是國軍進入了抗戰,而是抗戰造就了國軍」,所以在戰爭初期,中國陸軍所用武器種類之繁多,令人驚愕,今天就簡單介紹下各領域的主要武器,掛一漏萬,歡迎其他同好補充指正。
一.手槍
1.漢陽,大沽,鞏造毛瑟手槍
這款毛瑟1896手槍由於應用廣泛,被俗稱為盒子炮,閘槍,駁殼槍,自來得手槍等等。這款手槍的發明人為德國毛瑟兵工廠工程師菲德勒三兄弟,本來希望能使這款半自動手槍成為德國或其他歐洲國家軍隊的制式手槍,不過運氣不佳,幸虧牆內開花牆外香,共計生產的100萬支盒子炮,有一半賣到了中國。除此之外,國內各大軍工廠也有仿造,比如漢陽軍工廠,以及大沽造船所。大沽造船所所造盒子炮槍面光滑,被昵稱為「大鏡面」,並有英文的「大沽海軍船塢」字樣戳記。同時,另外,從國外的西班牙阿特拉斯軍工廠,到國內軍閥控制下的小軍工廠,比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等等,乃至偉光正的蘇區小兵工廠,都有仿造。
盒子炮的裝填方式和毛瑟步槍相同,用10發子彈橋夾,一手拉槍機,一手裝彈。射擊時,彈殼由槍匣上方彈出,由於彈殼直上直下,有時會掉回排殼槽引發卡鏜,所以中國軍人經常以側手姿勢射擊,這一射擊姿勢在影視作品中多見於草莽英雄與土匪,以及敵後游擊隊員,比如李向陽。
除之之外,盒子炮的缺點還有,幾近圓柱形的握把不易牢握,如果裝上木質槍托設計,虎口很容易被擊錘打到,有些經驗豐富的使用者建議大拇指不要跨過槍把,只是在右方扶穩,除了扣動扳機的食指,其他三指向後拉。
2.勃朗寧1900式手槍
由於此槍構造簡單,生產容易,在20世紀2,30年代被大量進口,仿造,保有數量僅次於毛瑟匣子炮,有六寸勃朗寧,八寸勃朗寧兩種主要類型。八寸版本重907克,口徑7.66毫米,採用10發單行插入彈匣,六寸勃朗寧重608克,彈匣容量8發。
3.美國史密斯.韋森31型左輪手槍
主要由中央修械所,即日後的第44兵工廠生產。此槍是史密斯.韋森生產的警用左輪手槍,8毫米32S&W long口徑,6發轉輪彈倉。
4.美製柯爾特1911/1911A1式手槍
作為美軍從一戰至80年代中期的主力制式手槍,1911口徑為11.43毫米,採用7發插入式彈匣,管退式作用原理。珍珠港事件後,此款手槍也開始從美國運往中國,主要裝備駐印軍,反攻滇緬的遠征軍,以及中美合作所下屬的忠義救國軍
二.步槍
1.國產毛瑟1888式步槍
俗稱「漢陽造」,製造工廠為前清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設立的漢陽兵工廠,自1895年至1944年,漢陽兵工廠一共生產了100萬支以上的仿造毛瑟1988式步槍。是近代中國生產量最大的槍支信號。
毛瑟1888作業方式為手動旋轉式槍機,槍長1.25米,重4.06公斤,上彈方式為5發凸出式彈倉。雖然抗戰開始時,已經是誕生了40餘年的產品,但基礎性能十分優越,配備的7.92毫米子彈威力也勝於日方的38式步槍,但它的弱點在於抓殼鉤,小而脆弱,用久了會失去彈性,產生滑殼的毛病,而且分解式容易遺失。
2.浙鐵造77式步槍
即仿造的比利時FN1930式步槍,生產廠家是1938年於浙江麗水成立的浙江鐵工廠,之所以命名為77式,是取不忘77事變之意。77式的槍機可以與遼造13式互換,槍長1.11米,重4.08公斤,採用5發內藏式彈倉,共計生產了32000支
3.遼造13式步槍
這是一款集合了毛瑟1907以及日本三八步槍額「混血產物」。槍機為38式,撞針彈簧在撞針之中,保險用毛瑟的轉鈕。此槍總體性能良好,生產了大約14萬支,主要供應東北軍。但有一個致命缺陷,槍機沒有防止機尾轉動的定位銷,因此在上保險後拉出槍機時,機尾可以自由轉動,造成槍機沒有辦法重新推入機匣,如果硬退,會造成故障。
4.中正式步騎槍
此槍仿造自毛瑟1924式步槍。槍長1099毫米,重3.875公斤,上彈方式為5發內藏式彈夾。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將此槍作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的統一制式武器,使用7.92乘57毫米口徑子彈。1934年,兵工署技術司借財政部長孔祥熙之手,從毛瑟廠得到了1924步槍的全套工作圖,於是開始大規模仿製,在鞏縣兵工廣場試製成功後,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將其命名為中正式,生產工廠除了鞏縣廠,還有第一,第21,以及廣東兵工廠等。
5.義大利1891式步槍
民國9年,12年,13年,北洋軍政府曾三次進口此槍,累計9萬6千支,後國民政府也有少量購入,主要裝備福建部隊。1891式基本照抄毛瑟1888式,只是上彈方式改為6發凸出式彈倉,分長短兩式。
6.俄造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
俗稱「三線步槍」或者「水連珠」,槍長1235毫米,重4.1公斤,採用5發凸出式彈倉,自北伐戰爭以來,俄式步槍就不斷通過軍火商流入中國西北軍系統部隊,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也曾向蘇聯軍購5萬支。
7.美國1917式步槍
原為英國設計,稱為p14步槍,在一戰初期,交給美國春田,石島兵工廠生產。槍長1.17米,重4.17公斤,上彈方式為5發內藏式彈倉。為美國參加一戰時陸軍制式步槍,二戰爆發後,為了彌補M1加蘭德式步槍產量不足,再次開工生產,主要裝備二線部隊以及預備隊,在中國國民政府接受美援後,1917式大量裝備駐印軍,為了照顧中國士兵身高普遍偏矮的因素,大量1917在印度被改為短步槍,長度縮減為1040毫米。
8.美國造李-恩菲爾德步槍
槍長1129毫米,槍重4.1公斤,上彈方式為10發插入式彈匣。兼顧可靠,火力強大,經歷了2次世界大戰,採用後方閉鎖式設計,又大量使用衝壓件,是英聯邦國家在二戰中的主要裝備步槍,在駐印軍剛剛進入藍伽訓練營時,第一批接受的裝備就是李-恩菲爾德式步槍。
9.美國造春田1903式步槍
俗稱春田30,是美國根據毛瑟1898式改造的短步槍,二戰爆發後,主要裝備傘兵,以及戰略情報局下屬的突擊大隊,1943年滇緬遠征軍中成立傘兵大隊,也裝備了此槍。
10.美國造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美國溫徹斯特軍工廠為軍隊中的非一線戰鬥人員製造的輔助性武器,槍長504毫米,重2.48公斤,上彈方式為15發雙行插入式彈匣,採用短衝程作業,利用子彈發射的瓦斯氣,將活塞加速,打擊聯動桿,後坐力輕小,整槍重量輕,被美國大兵昵稱為「war baby」但缺點是子彈殺傷力有限,該槍主要裝備於「中美合作所」下的敵後游擊部隊忠義救國軍以及美械整編師中的非一線戰鬥人員
三.輕機槍
1.捷克造ZB26式輕機槍
1927至1939年,共進口32272挺,並由大沽造船所等兵工廠仿造。1934年被定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專制式輕機槍。作業原理:導氣式。槍長1165毫米,槍重9公斤,上彈方式為20發雙行插入彈匣,射速每分鐘650發。ZB26由兩人操作,空彈夾由槍手取下,助手裝上新彈夾並默記彈夾數量,在射完10個彈夾後,就需要更換槍管,這是因為國內仿造ZB26,所用鋼材不過關,而原廠ZB26所用優質鋼材來自斯柯達廠,即使槍管打紅,立刻浸入冷水中冷卻,再取出重新射擊,也無大礙。ZB26還有一項優秀設計,即快速裝彈器,可以把10到12個裝滿子彈的橋夾放在裝彈器中,快速拉動拉柄,橋夾自動滑出,裝滿一個20發的彈夾只要幾秒鐘,這使ZB26在抗戰8年中,始終是國軍最可信賴,且性能優於對手的基礎壓制武器。
2.川造仿啟拉力KE-7輕機槍
為瑞士軍火公司SIG所發明,但沒有被瑞士軍方採用,轉而作為商用出口.槍長1190毫米,重7.7公斤,每分鐘射速550發,上彈方式為25發雙行插入式彈匣。1928至1938年,國民政府一共向SIG訂購了3025支挺KE-7,四川華興機械廠也在1934至1936年仿製了6000餘挺KE-7。KE-7在抗戰中主要裝備川軍,台兒庄之戰前夕,川軍125師746團即記載,每個連補充3挺重慶製造花筒機關槍。這花筒機關槍就是KE-7,因槍套筒上的圓形散熱孔而得名。
3.丹麥造麥特森輕重兩用機槍
作用管理管退式,槍長1160毫米,重9.6公斤,上彈方式為32發單行插入彈匣,理論射速450到500發每分鐘。這款通用機槍清末即進入中國,被稱為「輕機快炮」。麥特森通用機槍的優點之一是採用浮動式三腳架,三腳架上的緩衝器能有效減輕後坐力,達到射擊精確性。但同時,如果當做重機槍使用,32發彈夾容量有限,難以形成持續火力,但依舊優於日軍使用30發保彈板的三八,九二式重機槍,國府在1938至1940年,共計購買了3300挺。民國27年3月,兵工署決定設廠,自行製造麥特森機槍,但不幸的是,滇緬,滇越公路運量有限,麥特森機槍的全套進口圖樣和刀具又於1940年6月,毀於日軍空襲。
4.加拿大勃然(bren)輕機槍
槍長1190毫米,重10.5千克,上彈方式為20發雙行插入彈匣,理論射速500發每分鐘。美國宣布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後,美國即向加拿大英格力斯軍工廠進行訂貨,採購勃然輕機槍以供應中國軍隊。至抗戰結束,一共有18135挺勃然輕機槍送往中國,輸送途徑為駝峰航線以及1945年初重開的滇緬公路。主要配發部隊為駐印軍與位於雲南的遠征軍。
5.比利時造勃朗寧mLe 1930(FM 30)自動步槍
槍長1130毫米,口徑7.92毫米,上彈方式為20發插入式彈匣,射速560發每分鐘。本來設計的原始目的是一款單兵使用重火力武器,但因重量偏大,經過改進後裝上兩腳架,成為2戰中美國步兵班使用的重管自動步槍(BAR)
從1933年至1937年,國府從比利時共計進口9148挺FN30,抗戰開始後又訂購了8000挺。
四.重機槍
1.勃朗寧1917式水冷重機槍(卅節式)
槍長960毫米,重15.6千克,上彈方式為250發彈鏈,理論射速500到600發每分。1921年10月,開始在漢陽兵工廠仿製生產,稱為卅節式,前後生產了大約1萬多挺。由於是反向工程,國產仿造式質量不穩定,沒有一挺可以連續發射200發子彈以上,但是原廠1917式在美國陸軍的測試中,曾有一口氣發射39500發子彈而無零件故障的記錄。1943年起,根據租借法案,美國開始向中國提供步兵輕武器裝備,其中包括2448挺重機槍,由於美國提供的1917A式基本與卅節式相同,所以訓練使用不是問題,彈帶和零部件也可以通用。
2.馬克沁24式水冷重機槍
早在1889年,金陵兵工廠即開始仿造。直到抗戰開始,共計生產18964挺。槍長1197毫米,槍重20公斤,上彈方式為250發彈鏈,理論射速480到600發每分鐘
1936年,金陵兵工廠改進了24式的扳機,雙把手前各有一垂直的聯動桿,任何一邊向後拉,就可以擊發,簡單自然,優於原來的左手拇指推開保險,右手拇指壓扳機而擊發的複雜設計。
3.捷克造ZB37氣冷重機槍
槍長1096毫米,重18.66公斤,上彈方式為100發或者250發金屬彈鏈,理論射速500至700發每分鐘。1937年,國府向捷克訂購1000挺,但只有850挺運抵,因其優秀性能,優先裝備中央軍。ZB37的特色設計包括能調整射速,每分鐘450發至700發,握把部分與扳機組兼做拉柄,並配置有彈鏈裝彈器,裝彈簡單迅速。
五.衝鋒槍
1.白格門(bergmann)手提機槍
由於槍口和槍管外殼上密布的圓形散熱孔又被俗稱為「花機關槍」,或者格早龍。槍長820毫米,重4.33公斤,7.65毫米口徑,上彈方式為40發雙行插入式彈匣,理論射速500到600發每分鐘。金陵與上海兵工廠從1928年開始仿製,主要裝備部隊包括川軍與晉綏軍。
2.美國湯姆遜衝鋒槍。
槍長865毫米,重4.87千克,口徑11.43毫米,上彈方式為20發雙行插入式彈匣或者50發圓形彈鼓,理論射速600到700發每分鐘。自1923年開始,廣東,山西,四川兵工廠開始仿造湯姆遜,主要裝備川軍,晉綏軍。自珍珠港事件後,美國開始根據租借發案向中國提供輕武器,湯姆遜1928式(M1)衝鋒槍開始配發駐印軍和雲南遠征軍,理論上每個整編美械師步兵連配備18支湯姆遜,做近距離火力壓制之用。


※分別時你還未婚,再見面你已有一雙兒女
※說到李賀,就不得不提這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TAG:頑石如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