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6年:為人父母到底該如何愛孩子?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6年:為人父母到底該如何愛孩子?

第85篇文

書到用時

方恨少

文/陵子

昨天篇題為:《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春節不歸決裂拉黑父母6年》上了熱搜。

1

從王猛(化名)的文中了解到:他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徵: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他覺得,他的成長經歷了幾個階段:「被控制的愛:單純環境限制了社交能力」;「情感的孤兒:向父母求助從未得到支持」;「決裂:拉黑父母,『他們本有很多的機會』。」

王猛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王猛舉例,穿衣服要由父母決定,哪怕是學校要求的演出服,父母也不同意;大院長大的他,社交環境只限於大院內,所有朋友都得父母審核;上大學託付大姨,沒有自己的空間,甚至出國留學了還是被控制……

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過度限制」。

2

我也是一個母親,看了一個孩子長達萬字控訴父母,12年不回家過春節並拉黑父母6年,看後我的心有點隱隱作痛。

為人父母到底該怎麼愛孩子?

26年前,我兒子呱呱地來到這個世界,當他的第一聲啼哭響起的時候,我心裡非常激動:「這是我陣痛幾十個小時生的兒子嗎?」我急忙抬起手腕:時間是14:58分,我進產房前特別戴上了電子錶,目的在於看看孩子出生的準確時間。

當護士把孩子抱給我看的時候,我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孩子,歡迎你的到來。」

自孩子滿月以後,我每天晚上都給他讀一段故事,期盼著他能健康地成長。甚至在心裡描繪著他長大後的樣子。

兒子72天會翻身,5個月的時候牽著手能蹣跚走路,8個月會喊爸爸,接著,牆上貼的各種「識字卡」,會指認。

2歲生日過後,送去上幼兒園,三歲生日過後,自己獨立睡小床。

俗話說:「一個饅頭也要蒸熟吃。」

因為是「獨生子」,也看到成長起來的一代獨生子的很多無助,比如動手能力差,甚至結婚後找媽媽……

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便教他洗自己的襪子,上小學的第一天,我就正式教他洗碗,並告訴他說:「你是家裡的一員,大家的事情大家做,爸爸買菜,我做飯,你洗碗。」

第一次洗碗,兒子非常開心,儘管洗得不幹凈,我還得重洗,可是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他從小就有的勞動意識。

初二那年暑假,我給他報名參加了國內10天夏令營,從那天開始到現在,他的衣服都是自己洗。

兒子出國後,自理能力非常強,這一點我非常欣慰。

3

在兒子的學業上,我也存在「掌控」的慾望。現在回想起來,真心要跟兒子說聲「對不起!」

小的時候,兒子對繪畫特別有天賦,我也讓他去學了。後來總覺得繪畫「沒出息」,沒有讓他在繪畫方面發展。

考大學的時候,他想報考「計算機專業」,我也沒有同意。當時一位大學老師的朋友現身說法:「計算機專業是吃青春飯的,30歲以後精力不夠就沒有什麼前途了,她老公就是。還是學一個過硬的專業,好找工作的。」

兒子違心地報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也不願意好好學習。

這可能就是我們身為父母的一份「愛的控制」吧。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沒有做到的,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願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沒有去體會或感受孩子自身的感受。甚至不管孩子們願不願意,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還美其名曰:「我們做父母的,還不是都為你們好。」

4

我朋友,住在我家對面。她孩子從小就特別懂事,懂事的讓人心疼。

小時候,孩子們都出去玩,他從來不出去玩,放學回來就在家看書。他媽媽教他英語,給他灌輸去美國留學的理念。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上幼兒園中班,那天他媽媽加班,我接他到我們家吃飯。當時樓道的燈壞了,我自己站在凳子上換燈泡,他跟在我後面說:「阿姨,你小心點啊,不要碰到電了。」

我瞬間覺得這孩子好懂事,像個小大人似的。

於是我有意逗他說:「等你長大了,你幫阿姨換燈泡吧?」

「我長大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我沒時間給你換燈泡。」 他的回答竟然如此出乎我的意料。

「你長大要幹什麼呢?」我又問。

他很認真地說:「我長大要上大學,要去美國留學,然後要做大事,做好多好多的大事。」

小小的孩子,說話的口氣和對未來的憧憬,不是一般孩子能夠想到的。

後來我還和他媽媽溝通:「這樣教育孩子好嗎?」

這孩子後來直接上復旦,然後是美國交換生,現在澳大利亞做同聲翻譯老師。他的優秀,得到國外同仁的認可;他的照片,澳大利亞大學各處可見,這在國外留學生中,是非常罕見的。

5

就向武志紅老師在他的《為何愛會傷人》一書中說:「每個人的生命是一個輪迴,你勢必會發現,『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在同一個地方以同一種姿勢摔跤的歷程。同樣的,每個家族的生命也是一個輪迴。命運之所以給我們這些輪迴,正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通過這個功課。」

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如此,我們對子女的愛也是如此,生命是一個輪迴,愛也是一個輪迴。

父母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去愛孩子呢?

1)不要過分地保護孩子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完成,父母不要多分地去承擔去保護去代勞。

對孩子過分地保護,往往會妨礙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嘗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

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讓ta自己去嘗試、去實踐。

2)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尊重孩子

父母最好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尊重孩子自己的任何做法,這有助於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並養成獨立支配個人用品的習慣。

自己的學慣用品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自己的書籍自己歸位,孩子在處理這些事情時,不知不覺就會養成獨立的個性和自理的能力。

即便做得讓父母不滿意,也得尊重孩子,慢慢地,他們會越做越好。

3)和孩子一起共同承擔家務

家,不是一個人組成的,家裡的家務大家共同承擔,不要什麼事情父母都代勞。

有的孩子書包父母背著(有的爺爺、奶奶輩背著),鞋帶鬆了父母給系好。

這樣的父母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更糟糕的是,這種「包辦代替」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己無能、愚蠢的觀念,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間接地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

就向王猛,「不會剝雞蛋的事,多年來頻繁遭到嘲笑。」讓他深深受傷。

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家務,讓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勞動很光榮,也讓孩子從小就有一份責任感。

4)引導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不斷提問題,是孩子獨立思考的表現,此時也是啟發孩子智慧的最佳時機,父母切忌輕易和盤托出答案。

有時候孩子們之間鬧矛盾,家長不要護短,「前面打後面好」是孩子的習性,只要沒有傷害到彼此,都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

父母可以向孩子「拋磚引玉」,至於答案是什麼,就交給自己去尋找吧。

在好奇心地驅使下,在父母地啟發下,相信孩子終能找到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

5)有耐心地傾聽,不要著急代勞

有的父母特別沒有耐心,孩子動作慢點就著急,嫌孩子做得不好,就索性代勞。

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父母沒有耐心聽,馬上把孩子想表達還沒有表達明白的話題接過去,一股腦全說了。

這種沒有耐心傾聽的結果,會干擾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嚴重的會使孩子變得沉默,不再想表達什麼,更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培養。

孩子的獨立性不僅依賴身心發展的成熟,也要靠後天好好地學習。

因此,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千萬不可操之過急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陵子心語 的精彩文章:

朴樹唱李叔同的《送別》,有沒有讓你泣不成聲?

TAG:陵子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