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五)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五)

一、學生:請問「巧言令色,鮮矣仁」怎麼理解呀,這和常說的「外圓內方」有衝突嗎?

秦老師:外圓的「圓」是圓融而非圓滑,識別的方法就是孔子講的:「聽其言而觀其行」。

二、學生:請問「泛愛」是一種什麼愛,要怎麼愛,這裡的「眾」是指所有人嗎?

秦老師:?泛愛就是廣泛的愛,但不是「一視同仁」的愛。首先是入則孝、出則弟,然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眾」就是眾人,是天下人。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三、學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請問曾子為什麼會對這三方面反省?對於我們來說又該對哪些方面每日反省呢?怎麼做好反省呢?

秦老師:好問題!這一章對於我們日常如何做人行事很有價值,值得討論!自我反省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的獨特之處。省就是察(省察)、就是視(省視),視察什麼呢?吾身,就是自己。三省吾身就是孔子的 「內自省」和「見其過」、孟子的「君子必自反」和「反求諸己」(諸:之於)、以及易經的「反身修德」和「恐懼修省」。一個人只有懂得自我反省,才算成人,孩子是不懂反省的!

學生:那我們應該怎麼交朋友,又怎麼和朋友相處呢?

秦老師:這是「曾子三省」的延展。交友最重要是「言而有信」(朋友要靠譜,其他什麼都不太重要),但要做到是不太容易的。有時,客觀原因會導致你無法踐行諾言。因此,要「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說話時要想想是否合宜(義),是否做得到(復)。

為人謀就是幫別人做事,「忠」就是盡心竭力,始終將別人的事放在「心中」。放在心中雖未必幫得上忙,但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一旦時運降臨——可以真正展現自己的價值,就要勇敢地主動請命。說人話(人言為信)就要辦人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以不承諾,承諾必守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即便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仍然有不能兌現的諾言。這時,切不能以「客觀」為借口,拒絕承擔後果。而是要時時將老師傳授的學問好好實習和踐行。通過反省是否盡己之心(「忠」)、是否言行一致(「信」)以及是否為之不厭(「習」),我們就能真正自我造就,學成君子。

四、學生:請問「慎終追遠」怎麼理解?

秦老師:可參考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終,指喪禮言。死者去不復返,抑且益去益遠。若送死之禮有所不盡,將無可追悔,故當慎。

追遠:遠,指祭禮言。死者去我日遠,能時時追思之不忘, 而後始有祭禮。生人相處,易雜功利計較心,而人與人間所應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見。惟對死者,始是僅有情意,更無報酬,乃益見其情意之深厚。故喪祭之禮能盡其哀與誠,可以激發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趨於敦厚。

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張死後有靈魂之存在,然極重葬祭之禮,因此乃生死之間一種純真情之表現,即孔子所謂之仁心與仁道。孔門常以教孝導達人類之仁心。葬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後表現。對死者能盡我之真情,在死者似無實利可得,在生者亦無酬報可期,其事超於功利計較之外,乃更見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謂不忍之心。於死者尚所不忍,其於生人可知。故儒者就理智言,雖不肯定人死有鬼,而從人類心情深處立教,則慎終追遠,確有其不可已。曾子此章,亦孔門重仁道之一端也。

白話試譯:曾子說:對死亡者的送終之禮能謹慎,對死亡已久者能不斷追思,這樣能使社會風俗道德日趨於篤厚。

五、學生:那些「也」啊、「與」啊、「矣」作為語氣詞不都一樣嘛?幹嘛不寫成一樣的呢?

秦老師:就像「你好啊」、「你好吧」、「你好呀」,也不能寫成一樣吧。這裡有些是有意義得微妙區別、有些是文字變化的需要。讀順了就會感覺很美。因為漢字的讀音有文化含義在內的。比方說:學者,覺也(學習就是覺悟);孝者,效也(孝敬就是效法);仁者,人也(仁愛就是做人);義者,宜也(正義就是適宜),等等。

此外,標明不同讀音的事例,是因為傳統的讀音與現代不一致。我的理解,只要沒有意義上的變化,就不必拘泥過去的讀音了。

論語群討論節選

入群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歐校友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中歐校友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