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理環境對中國書法風格的影響分析

地理環境對中國書法風格的影響分析

鄭重聲明

本人的畢業論文是在指導教師段文彬的指導下獨立撰寫完成的。如有剽竊、抄襲、造假等違反學術道德、學術規範和侵權的行為,本人願意承擔由此產生的各種後果,直至法律責任,並願意通過網路接受公眾的監督。特此鄭重聲明。

地理環境對中國書法風格的影響分析

摘要從地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書法的組成、風格和地理環境的關係。本文主要通過地理位置的閉塞性、不同的氣候、宗教、政治和經濟等不同環境下的人口、軍事和教育等對書法風格的作用,揭示了地理環境與不同書法風格的客觀聯繫。

關鍵字書法風格自然環境人文環境

1中國書法風格的演變

中國書法史上經歷了篆隸楷行草幾次大的演變,直到魏晉時期,書法審美髮展到自覺狀態,並且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地域風格。各種書體在漫其長發展過程中,其書法風格是複雜多樣的,但又有其內在的規律。

篆書始於商周,風格各異。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圓起圓收,線條遒勁,結體謹嚴,遒勁莊重。隸書在時間上秦隸和漢隸之分:秦隸結構渾圓,起收筆以方筆居多,有學者稱之為古隸,漢隸也叫「八分」,因體勢左右舒展而得名,變篆書圓曲的線條為方直,結體橫扁,用筆逆入平出,體態端莊厚重,左右舒展。草書以各種不同形態的點畫為表現形式,運用一定的筆勢連接成變化萬千的圖形,其用筆轉折並用,線條流暢,抑揚頓挫,空間的排列與點線的安排猶如美妙的音符。自東晉士族偏安江南,書法也隨之分為南北兩派,北方以方整的楷書為主,南方以士族間的行草手札為主。北派楷書,具有明顯的漢隸韻味,筆法古拙方正刀痕畢露。南派書法,長於手札,以行草為主,用筆較楷書隨意,筆法豐富。唐楷法度嚴禁,氣勢磅礴而遒勁,結合了南北朝的剛勁與流美。唐以後,行書在筆札簡牘中最為常用,文人間相互交流一心草居多,點劃較為空靈而厚重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實用的字體。

2

地理環境對書法風格的影響

2.1不同地理位置對書寫載體的影響

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南北緯度和東西經度相差大,從地形圖上看有山地和高原等相間分布,而且河道縱橫於其間。這種高度封閉、河道難渡的地理位置,對我國古代人文環境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使得我們祖先被束縛在這塊自給自足的土地上,其單調和守舊的民俗影響著民族審美意識。就以書寫載體而言,不同地方常用的書寫載體有很大區別。

在我國多數出土的文物中,很大一部分竹簡文物來自南方,諸如《十問》、《合陰陽》和《天下至道談》等,北方多以木片文物居多,比如敦煌《倉頡篇》和武威《儀禮》等。安徽涇縣多產青檀,而且質量上等,因為在宣紙剛發明時北方使用宣紙來書寫時比較困難,而且只有權貴才有能力使用,所以只有安徽機器周圍的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家再能使用。今山東境內雲峰山上的《鄭文公碑》因其岩石構造和周圍環境的需要,筆圓體方,含蓄穩重。泰山上的《泰山金石峪》也因為其自身岩石結構、紋理的不同而氣勢雄偉,風格各異。由此得出不同地理位置具有其自身特殊的書寫載體,從而一些書法風格千變萬化。

2.2地質和地貌對書法風俗的影響

我國山地分布面積廣,而且山地和高原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我國陸地海拔懸殊大,而且地勢呈現出自西向東逐漸降低。我國北方地區以戈壁、沙漠和草原地貌為主;西部由高大青藏高原構成絕好的封閉的地理環境;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經流水切割和塊體運動,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因其植被生長不夠茂密,春季的自然景觀比較蕭條,從而顯示出其粗獷、豪邁和宏偉的風采。南北朝時期,長期生活在北方的書法家門,宗族觀念較強,尊崇儒家學派禮教綱常,他們的書法還是繼承中原的習俗、用筆方式、結構等,以樸實和宏偉見長。我國南方地貌形態多支離破碎的平原和丘陵,而且森林覆蓋率較大,河流多、流量大,在這裡產生的審美心理是愉悅的。清代阮元在《南北書派論》中論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安書法風格可分為南北兩派。東晉、宋、齊、梁、陳屬於南派,其代表書法家為逸少和大令,以疏放研妙的手札為主;趙、燕、魏、齊、周為北派,其代表書法家為衛罐、索靖和盧堪,以碑版居,屬於中原古法。南北兩派疏放風格渭涇分明,而且南北世世代代不相通習。我們不難看出:北方書法,用筆則多以方整為主,如刀痕畢露,部家修飾,天真質樸,而自有韻味;南方書法,用筆以圓筆為主,以手札取勝,總體風貌寧靜含蓄,具有陰柔之感。南北書法風格的不同,其實是上是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2.3氣候和天氣對創作心理的影響

東北地區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濕潤;西南地區受西南季風的影響,除雲南中部地區四季如春,其他地區四季分明。長江中下游受東南季風和東北季風影響大,夏季受副熱帶高圧帯的控制而炎熱乾旱,但總體氣侯溫暖濕潤為主,具有「江南水鄉」之稱,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且覆蓋率高,湖泊眾多,輪廓柔和優美。因為景色怡人的小橋流水陶冶了書法家的情操,加之崇尚風流倜儻,性好山水而放達不羈,從而造就了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江南書風。北方以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普遍出現高溫,降水比南方較少,內陸更為乾旱。在各種氣候的影響下人們的居住方式、飲食習慣和勞作也具有其地方特色,或多或少的對書法家的情感體驗和領悟和時代精神產生具有特殊的思維定勢。在南北朝時期,北方書法作品一般以碑版為代表,在其乾旱、寒冷、炎熱等多變的氣候條件下使得碑版自然風化,顯示出殘缺美和厚重的歷史感,顯得粗獷古樸。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曾論述過進行書法創作的「五乖五合」的理論,其中「時和氣潤」就是論述天氣對創作心理的影響,這表明氣候環境能作用於書法家情緒。在天朗氣清,風和日麗的時候進行書法創作的心情多數情況下是愉悅的,歡暢的甚至是狂熱的。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下進行書法創作,其風格以輕快和飄逸為主,《蘭亭序》就是最好的例子。若逢淫雨霏霏,狂風呼嘯的天氣,對書法家的視線和心情,從而精力不集中,多以行草為主。蘇東坡在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創作的《寒食帖》中描寫到「今年又苦雨」,由此得知此時黃州恰逢梅雨連綿。在這種天氣下創作的《寒食帖》具有蒼勁沉鬱,氣勢奔放,心情起伏變化明顯。

3人文環境對書法風格的影響

3.1宗教對抄經體的影響

我國古代以佛教和道教主,夾雜其他的一些宗教。中國古代宗教的抄經活動承載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最大莫過於佛教和道教。佛家經典經歷了由口頭傳誦到書寫記載的過程,南北朝時期佛教經典相繼傳入中國,隨即出現了一批譯經和傳經的高僧,其中最有名的為南北朝時期的鳩摩羅什。逸少與當時佛教高僧交流甚至密,蘇東坡與佛印猶如伯牙子期,因而他在創作書法作品時,能摒除雜念,凝神靜思,好似「禪定」而使其書法作品形神俱備,頗具靈性,其深厚的內在神韻對後世書法創作了深遠的影響。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一切經籍傳譯多動幾乎全憑手工抄寫。國家藏書有專職書手從事抄寫;私人藏書,主要來自讀書人的抄錄。儒家之書,甚重功利多見行、楷,其風格清建精雅,如蟲穿古木,鳥踏花枝。盛唐時期,繕寫傳譯的經卷和佛家經文的抄寫工作量大,多出自經生和僧人[7]。從出土文物看,有的經書字數多,下筆有力點,筆勢遒勁;有的筆勢隨意,爛漫天真。道教抄經活動與佛教相似,出土經典諸如《道德經》和《太平青領書》,此外還有很多碑刻,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和賀知章的《孝經》。縱觀古代歷史,在宗教活動大甚時期,不但會出現特殊的宗教景觀比如一些寺廟和道觀,而且經典的傳譯活動也大大加強,有更多的書手加入其中。

3.2亂世與盛世對書法風格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南北朝和五代時期長時間發生戰亂,民不聊生,但卻是思想極為自由的時代。魏晉時期東晉士族與北方外族南北劃江而治,文人亦隨之南北遷徙,書寫習慣也被帶到當地。東晉及宋齊梁陳繼承了西晉制不準立碑的習慣,而北朝沒有立碑的禁令,因而現存書法作品以碑刻為多,南朝手札以行、草書為主,以流美和飄逸為特點;北碑宜書楷、隸,故以方嚴、古樸和剛健遒勁為尚。南朝偏安江南,國家的軍事、經濟和文化遠不如漢朝,統治集階級很少有雄才大略,之滿足於保持自身的政治地理單元的短時期內的安定。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的下,書法家們又都是上層士族,他們所重視的只是既得的經濟政治利益,不具備積極統一中原的銳氣,所以書法作品以行草書為主的手札居多,其風格平和小巧,難有北派的豪邁雄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南朝的政治環境造就了南朝書法家性格和心境。五代十國時期,楊凝式在身居連年戰爭,經濟低谷時期,為求自保不得不裝瘋賣傻,只能通過寫文章和與志同道合者通信來發泄內心的不平,這樣的手札不修邊幅,天真而雄逸。

在漢唐這樣的大一統王朝,政治制度與前朝相比較更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空前發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軍事實力強大,領土面積不斷擴大。漢唐時期的國都長安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開元盛世是的長安更是貿易往來不絕如縷,不少胡人度來長安進行貿易活動,可謂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大一統時代的書法風格不同於亂世的抱殘守缺,漢代因立碑風氣大盛,所以漢碑風格多樣而且種類齊全,春秋戰國時期古諸侯國的文字相互借鑒,相互融合。自隋統一天下,南北書風在歷代書法家的努力下逐漸融合。唐代帝王重視書法,尤其是楷書經世致用的作用。總體來說,大一統王朝的書法相互借鑒亂世的地域書風,相互融合,各種書體比前朝更為成熟,書法家呈現出一定的地域師承關係。

3.3經濟繁榮與蕭條對書法風格影響

大一統時代,政治環境和諧穩定,地主和佃農等主要在長江中下游等種植水稻,華北平原等種植小麥。由於政策的需要和江南水鄉的逐漸開發,人口隨之向南方遷徙,在北宋時,南方已經成為主要的量是供應區。農民不用為溫飽問題而發愁,有更過時間及精力悉心研究文學藝術,於是書法為更多的讀書人而喜愛,甚至是痴迷,如宋代米芾。歷史上書法的區域風格差異常常是因為地域的隔離,例如春秋戰國時期,金文的風格在每個諸侯國內具有明顯的區域風格。但到了漢唐這樣的大一統時代書法風格也會彼此借鑒,滋潤秀雅和剛勁雄強彼此融合,如歐陽詢的楷書集北碑方整和南貼研妙的特點於一身,柳公權集歐陽詢結體險絕和用筆的方整和顏真卿用筆厚重的特點於一身。

在當今社會中,展廳外有摩崖石刻、碑林和各個商店牌匾等,展廳內更是種類多樣,由一尺小品到丈二巨幅應有盡有,書法的經濟作用得以體現。當代書法流派眾多,在中書協和文聯的支持下各種展覽,各種風格和各種書法景觀應有盡有。此外,身逢盛世生產技術也較前朝發達,制筆工藝和造紙術也得到相應發展,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漢唐明清以及現代社會的教育事業相比亂世的民不聊生的大環境,書法家自身的修養和才學可以在作品中和諧統一的表現,尤其是在當今學科的劃分下完善了書法學科的各個分支。在經濟的引領下,書法作品經濟成為商品,為適合各種購買者的需要,娟秀、中和和粗狂風格的作品流行於世。

4小結

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但不是立竿見影的。它只能夠為文化的發展提供多種途徑,至於這些途徑如何轉變為現實,還要看人類社會發展的選擇。當特定的地域人文環境形成後,地域環境便以頑強的勢頭深刻地影響著地域文化的發展。不同的書法風格是在相同的人文大環境下產生的個性。這種人文環境的差異性,不但對書法事業的發展沒有產生負面影響,反而使得書法風格呈現出多種多樣,從而使得中國書法文化更加博大。

參考文獻

[1]吳慧平.略論地理環境與中國書法[J].武陵學刊,1996,02:64-68.

[2]吳慧平.地理環境與書法風格[J].美術學報,2009,02:73-77.

[3]張捷.基於人地關係的書法地理學研究[J].人文地理,2003,05:1-6.

[4]霍詩雅,肖玲.中國藝術地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02:41-45.

[5]吳慧平.論書法地理的地域空間研究[J].人文地理,2001,02:93-96.

[6]吳慧平.書法地理學的新進展[J].美

[7]劉恆.曹寶麟等.中國書法史(七全本)[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8]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M]河南美術出版: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素材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公眾號留言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字學 的精彩文章:

寒假過半,孩子的作業有你能認識的字嗎?關於學習書法的幾點好處總結

TAG: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