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壟斷,中國10年進口花費2萬億美元,中國半導體歷史將在2018年改寫?
文▏寰宇視界新見聞
本文1336字,閱讀約需4分鐘
一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基地,
全球有50%以上的電視,70%以上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都由中國製造,
但是應用在這些電子產品的核心——半導體,90%以上依賴進口,
中國龐大的市場一直被海外半導體巨頭所掌控,他們幾乎壟斷了全部主流的晶元領域。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發布的數據,
2016年中國半導體消費額超過1075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32%,已經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中國單是每年從海外進口晶元就超過,這一金額大約是2016年石油進口金額的兩倍。
半導體應用十分廣泛,半導體無法獨立自足生產,勢必威脅到國家的安全穩定與經濟發展。
二
全球半導體產業美國擁有著48%左右的市場份額,韓國佔比17%,日本佔比11%,我國僅佔5%,遠不能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
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之一的存儲設備製造方面,僅韓國三星和SK海力士兩家廠商就佔據市場份額的75%,美國鎂光科技以20億美元的白菜價收購日本半導體龍頭爾必達後佔比也達到21%。
半導體領域壟斷的局面也是2017年存儲器價格猛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寡頭下的半導體領域既不利於市場的良性發展,更阻礙了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的實現。打破核心技術壟斷,投資引才,發展獨立自足的核心技術是一代人的夢想。
現實映照下的夢想顯得特別殘酷,最新型的晶元光刻機一台的價格就超過了1億歐元;一條年產5萬片的12寸晶圓生產線,需要投資450億元,這麼算下來,萬億元量級的投資額才能將半導體產業初步發展起來。
八九十年代兩次半導體產業浪潮,後浪強,前浪死,當初醉心發展半導體的台灣投入巨大,資金後繼無力,加上日韓競爭,如今市場份額已被韓國三星、SK海力士搶佔大半。儘管前路艱險,為了國家經濟的騰飛,我們必須硬著頭皮上。
三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為迎接第三次半導體浪潮,《中國製造2025》規劃明確制定2020年我國晶元自給率將達40%,2025年要達70%。
國務院頒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將半導體產業新技術研發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截至2017年6月,大基金已撬動5000億地方基金,地方政府也成立專門扶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地方政府性基金。
全球半導體市場研究機構ICInsights認為,關鍵的半導體生產製程技術才是中國實現2025年半導體產業自製目標的一大障礙。
雖然直接收購企業獲得技術的道路受到外國政府的干預,但人才和技術的流失是他們無法干預的。中國企業提供的高薪和就業環境吸引了一大批半導體人才來華,比如2017年初,多達百名工程師集體跳槽到內地半導體企業,不乏總經理、董事長級高管。同樣眾多身懷報國之志的科學家也渡海歸國,如中微尹志堯、江豐電子姚力軍等,他們為中國自力更生的半導體技術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7年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開局之年,一系列核心技術被攻破:
2017年成功研發出高品質CMP研磨液打破外國壟斷;
2017年中微AMEC今年將量產目前世界最先進的5納米等離子刻蝕機;
2017年中國江豐電子製造出美日企業才能生產高純度濺射金屬靶材;
2017年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正式推出大陸國產高純電子級多晶硅;
2017年合肥長鑫公司12寸DRAM工廠月產能高達12.5萬片晶圓,產能已與韓國SK海力士相當。
2018年中國半導體產業能否在美日韓巨頭壟斷的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據一席之地,就看中國這後起之浪到底強不強了。


TAG:寰宇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