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你真的會寫嗎?
最近我在學習寫字的時候,遇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一次在寫到「右」字的時候,書法老師說要先寫撇,再寫橫,可是上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教的可是先寫橫再寫撇的啊。
不過,按照先寫撇再寫橫的寫法,字的結構確實更容易掌握了,難道這麼多年,我的寫法都是錯誤的嗎?
我查詢了《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這是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的,是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的基礎上,增加了顯性的規範筆順。在這本書中,明確「右」字的筆順是先橫再撇。這說明學校以前教的也是有依據的。
但在明代梅膺祚所撰的《字彙》運筆篇的記載中,「右」字是「先撇,次橫,次口,有字從此。」看來,不光是「右」字,「有」字也是先撇再橫的寫法,書法老師說的也沒有錯。
有意思的是,字形結構相似的「左」字卻是按先橫再撇的順序書寫的,這一點在兩本書中都是統一的。
漢字歷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隨著字體演變,筆畫發展,書法的筆順也逐漸隨之固定,在篆書中,「右」字是這麼寫的:
周·四十三年逨鼎
周·散氏盤銘文
而左字是這樣寫的:
周·虢季子白盤銘文
秦·石鼓文
上面那個像叉子一樣的形狀,代表的就是手,和把自己的手伸出來,放在面前觀看時的樣子非常相像,朝向的不同,直觀的表現出了左、右的區別。
殷墟甲骨文
而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右字中代表手的那一筆長畫,逐漸的向水平書寫發展:
漢·武威王莽新簡-儀禮
漢·額濟納居廷前漢簡-相利善劍
在左字中,向水平發展的則是那個圓弧
漢·張家山前漢簡-蓋廬
所以,仔細觀看古代的書法作品,左字和右字上面那一筆橫的長度其實是不一樣的。
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唐·顏真卿·顏勤禮碑
元·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其實,左和右這兩個字,看起來差不多,但在字體演變過程中,橫和撇的來源卻完全不同,在結構上,「左」字更偏瘦長,「右」字更加方正。如果是學習書法,建議還是按照古人的書寫方法去練習,這樣更容易理解漢字的演化過程,也方便掌握字體的結構。


TAG:敘仁傑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