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社會中的逆向審美

當代社會中的逆向審美

摘要:林木,中國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美展評委,中國美術理論大獎「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評委,國家近現代美術中心專家委員,四川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

批評家觀點〡當代社會中的逆向審美

——從郭西元畫展說開去

最近去深圳參加了郭西元先生的文人畫展。敢在今天打出「文人畫」旗號有兩大風險:首先是文人畫需要的全面修養,今人一般不容易具備;但更危險的是,現在動輒「當代」「現代」,「文人畫」好過時、好不合時宜的概念,非把你打入「復古」的冷宮不可!前一條「修養」見仁見智,還好說;而後一條,即使你再有修養、畫得再好也沒用。拒絕與時俱進、拒絕時代感,讓你非死不可!在我們這個崇拜流行進化論的國家,古代、現代的時間劃分已經重要到生死攸關的地步了。

郭西元以文人畫家自居,也以詩、書、畫、印的全面修養為目標。他的多方面才能和淡逸古雅的風格頗受大家的好評。但在現場評議中,「這種古雅的風格究竟該有不該有」成為了一個問題,同時也引起了我的理論興趣:在當代社會中,這古雅的情趣還有價值否?

其實,這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應該是個問題。因為社會愈是現代,對古雅情趣的追求愈應該普遍。大城市喧囂哄鬧的水泥森林生活極易惹人生厭。現在流行城裡人追求鄉村情趣、農村人追求城市時尚,這表達的是一種自然的互補需要。而從如今這個機械電子的時代、燈紅酒綠的生活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在知識界亦不是個別現象。現在「農家樂」成為城裡人休閑的主要方式,而且城市裝修選明清風格的中式傢具也極為時髦,這些都是對喧囂現實的逆向追求。應該說,這是人們精神生活對現實厭倦的一種填補式平衡需求。而藝術家不滿於現實,要在藝術中創造自己理想的虛擬世界,這幾乎從來就是藝術的重要功能之一。或許,作為中國古典藝術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的中國畫,在今天尤其需要此種當代社會中逆向審美的情感平衡調劑功能。

可見,這個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問題的問題,反映出的是我們的理論出了問題。按流行的反映論,藝術家當直接反映現實才對。尤其是源自西方的「當代藝術」,更把當代的喧囂哄鬧、丑奇怪亂乃至血腥暴力等諸如此類的「當代」缺憾作放大式表現,或者在科學的旗號下、在光怪陸離的迷幻顛倒中,讓人看得情亂神迷……在這些藝術家看來,這樣就有時代感,有先進性,符合藝術反映現實的本質。藝術評論家因此可以放心地以時代精神之名義而褒揚。當然,以此種「當代」現實場景作直接反映,是一種常規性反映。但上面所述的反感於現實的喧囂丑怪而向古代雅逸的藝術復歸,是希望從中尋求一種安謐寧靜的精神凈土。其實,這也是對當代生活的一種反映,一種別緻的精神性反映,一種同樣源於現實而更曲折甚至更深刻的精神性反映。這本來是藝術史上不難找到的一種正常現象。唐代韓愈的「古文運動」,元人趙孟頫的「古意倡導」,以及明代「前後七子」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和清初「四王」言必摹仿……這些文藝史上的復古者,哪一個不是托古改制、推陳出新、借古開今者?今天被國畫家們奉為圭臬的筆墨,還得歸功於董其昌和「四王」哩。

藝術不分新舊,貴在真誠感人。而今人從現實中體驗到的返璞歸真,與古人當時的體驗是不同的。郭西元先生的作品中以「清供」最具特色。郭西元的清供圖除了古典常規的清供圖畫材外,還增加了一些今人的物件,如廣東尚用的竹躺椅、南方的西瓜等。這些物件或以形之別緻穿插其間,或以色之醒目予畫提神。別具創意的是,郭西元把自己心儀的畫家之畫冊、捲軸也置於畫中,如李可染的《牧牛圖》、潘天壽的花卉畫冊、吳昌碩的掛軸、八大山人的冊頁、北魏的碑拓等。這些在畫面中佔據較大比例的名人佳作,既有使章法結構看起來新穎的作用,又有明志抒懷的符號意義。這是畫家自身學養之使然,與古人清供之作大有不同,顯然是當代人對古雅的當代表現。

深圳作為高科技和商業化的改革特區,這裡的美術從來是以反傳統的「現代」「當代」標榜,突然出現一個畫文人畫且一畫就是幾十年的文人畫家,給今天的畫壇出了一個很典型也很有意義的題目——什麼才是當代中國的藝術?不是要向西方看齊,而是深刻地感悟生活、準確地傳達感受。當你真正尊重並執著於自己而不是別人的概念時,你的藝術才會有意思。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藝術能這樣不已經很好了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市場熱浪退後 當代書畫誰還能弄潮?
蘇富比紐約西洋古典油畫晚拍:卡納萊托筆下威尼斯之美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