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陸氏譜牒 源遠流長

陸氏譜牒 源遠流長

人類進入氏族公社時期,氏族世系即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口口相傳;文字一旦出現,立即就用來記述宗族世系。甲骨文完整地記述了殷商王族的世系。《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自譜牒舊聞。」說明上三代(夏、商、周)之時,即有譜牒傳世。不過最早的譜牒只是專記帝王諸侯世系的史籍。

東漢以後,門閥制度逐漸形成,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因而世家大族纂修譜牒均由官方出面甚至由皇帝欽定,如我陸氏譜牒即在東漢初年(公元一世紀)由十六世祖陸閎(字子春,任穎川太守,升尚書令)奉旨創立。譜牒之學也是世家大族(士族)維持門閥地位的工具。晉太元中,賈弼撰《姓氏簿狀》,子孫相傳,號為「賈氏譜學」。梁朝王僧孺因賈弼舊本,改撰《十八州譜》等書,號為「王氏譜學」。北魏太和年間,詔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為舉選,名「方格司」。

可見從漢魏到南北朝,士族階級是依靠譜牒維繫門閥勢力的。這個時期,門閥勢力對於社會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卓,曹操是實際發起人,但盟主之位只得讓給雖德薄能鮮、但有著「四世三公」高貴門第的袁紹;劉備出身貧寒,但始終以「漢室宗親」作為旗號,後來漢獻帝還果真通過稽查譜牒與他聯了宗,稱為「皇叔」。東吳孫氏政權是依靠江南世家大族「顧、陸、朱、張」支撐的,其中尤以陸遜、陸抗、陸凱、陸晏等先後擔任大將軍、丞相,我們的嫡祖陸瑁(字子璋,又字仲言)任選曹尚書,成為孫吳政權的柱石。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政治格局。東晉司馬氏政權依靠王、謝等大族的擁戴,並與以陸玩(字子瑤,晉元帝時宰相,贈太尉)為代表的江南士族親密合作,在東南半壁延續了一百多年,王羲之、謝安等人文才武略,名垂千古。

南朝宋、齊、梁、陳四代君主,都出身寒門,通過軍事政變上台,寒門勢力開始掌握實權,與門閥勢力激蕩相爭。爭鬥的結果是四個朝代相繼短命而亡,門閥勢力也遭受沉重打擊。唐代門閥勢力仍有巨大影響,崔、盧、鄭、王四大姓至崇至貴。唐太宗李世民很聰明,他不與門閥勢力進行正面較量,而是通過編撰《氏族志》,將「隴西李氏」抬高,與「崔盧鄭王」並列(後來武則天也學樣,再修《氏族志》將武姓抬高至同樣地位)。即便如此,在人們心目中,李姓武姓仍不能與「崔盧鄭王」相比。中唐時,宣宗皇帝想要給萬壽公主招狀元鄭顥為駙馬,宰相白敏中出面促成了此事。這在旁人看來是天大的好事,但此時鄭顥正要與盧家議婚,無奈娶了公主,於是對白敏中恨之入骨。可見在鄭顥心目中,皇家「隴西李」,原不如「范陽盧」尊貴。元稹寫的《鶯鶯傳》中崔老夫人反對鶯鶯與張生結合,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張姓門第配不上崔姓,而她娘家侄兒卻是姓鄭。唐朝的門閥制度已趨式微,少數寒庶精英如韓愈等人經由科舉而嶄露頭角,但豪門士族的影響力仍不可小覷。

從漢魏到唐代,官修譜牒與門閥制度相伴相生。陸姓正是世家大族其中之一,幾百上千年間,位列王侯將相、公卿大夫者代不乏人。唐元和七年,正議大夫、福建觀察使陸庶上書憲宗皇帝,請准纂修陸氏族譜,皇帝准奏。陸庶以陸氏「歷漢、吳、晉、宋、齊、梁、陳、隋、唐,子孫承受,文武不絕其間,公卿將相,高人尚士,無代無之,史牒蟬聯,禮碑櫛比」,「爰及東晉以來,枝葉繁盛,始分為四十九支,嗣襲軒裳,逐枝以卿大夫家世目稱之」,於是陸姓始有「四十九支」之稱。

宋代歐陽修主編《新唐書》中,有《宰相世系》表,其中專列「陸姓」一章,詳細編列了陸姓自受姓始祖陸通以來之世系情況,並列舉唐朝「陸氏宰相六人:丹徒枝有敦信;太尉枝有元方、象先、希聲;侍郎枝有扆、贄」,這可以看作最後一份陸姓之官修譜牒。與此相應,唐天祐二年,陸甚夷撰《陸氏宗譜序》中有「七相榮於後」之句,並自注「敦信、餘慶、元方、象先、贄、扆、希聲,並相唐室」,比之《新唐書·宰相世系》多出一人:餘慶。陸餘慶,高宗及武后時任鳳閣舍人、太子詹事,其地位與宰相相近。

晚唐五代軍閥混戰,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官修譜牒也隨之成為歷史。自宋代開始,朝廷只主持皇族「玉牒」之撰修。於是蘇洵、歐陽修等人倡導私修家譜,「家譜」的歷史由此正式開始(在官修譜牒時代,私家修譜是不被允許的)。但在宋朝乃至以後更長一段時間內,也只有士大夫官僚階級纂修宗譜,並未遍地開花,每家有譜。

唐宋以來,陸姓於科舉亦大有作為,取進士、中狀元者比比皆是。唐有「八貂坊」之佳話,宋代更有陸詵、陸軫、陸遊、陸秀夫及陸九齡兄弟等傑出人才。大詩人陸遊亦曾重修陸氏族譜,他在「元和四十九支」基礎上,增加了二十九支。

從陸庶到陸遊,時間跨度為三百年左右;從「元和四十九支」到增加了二十九支,當然可看作是一般意義上的繼承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陸庶修譜,要奏請皇上恩准,是規範的門閥士族官修譜牒;而宋朝陸遊修譜,則完全出於自發,是典型的官僚士大夫私家修譜。

我樟村陸氏始遷祖元光公亦是進士出身,一代才俊。在士大夫官僚開始私家修譜的時代,陸氏宗族仍因在科第方面的不俗表現而緊跟時代步伐,為宗譜纂修添上新的一筆。故元光公當年來常州能夠「攜譜到任」,元代德輿公能夠「獨修樟村譜」。

《樟村陸氏宗譜》自元代至正年間德輿公「獨修」起,歷明、清至民國近六百年間,先後十次重修。現存民國九年庚申版《樟村陸氏宗譜》為木活字印刷,譜成十八卷,近六十萬字。該譜世系追溯自少典——黃帝——昌意——顓頊……而至戰國時齊宣王少子通。通字季達,封陸鄉元侯,子孫遂以其封地為姓,奉陸通為受姓始祖。該譜以卷六至卷八厚厚三大卷的宏篇巨幅,記載了自戰國時一世祖陸通起至宋元之際五十五世,數以千計陸氏族人的世系圖表。對始遷祖往前之世系追溯,竟至如此完整周詳,與各姓族譜相較,確為僅見。樟村陸氏世系自五十一世陸元光(蘇東坡晚年摯友)起,至民國九年,亦有八百年之久,傳了三十餘世。樟村陸氏宗族共分十大房派三十餘支,遍布常武城鄉,亦有播遷他方。至2004年再次重修宗譜,入譜族人將及三千。

十餘年前,本族前輩鳳岐先生細讀民國九年版《樟村陸氏宗譜》,作了如下統計:「從陸通因邑受姓起(約公元前300年),到清末2000餘年間,我們的老祖宗中出了16個宰相(相當於當今國務院總理、副總理),52個尚書(大部長),30個侍郎(副部長),229位卿、郎中、大夫(中央級中層領導),71位刺史、節度使、州牧(省部級首長),112位太守、府台(地市級領導),145位縣令(縣長級),71位將軍,67名進士,4名狀元……還有不願為官,而在詩詞、書畫、儒、道、佛、醫、樂、劍、俠、工、商等方面出類拔萃、造詣極深,有專著傳世者,均不在統計之內。這說明我陸氏門中歷來重視教育,讀書人多,才智不凡,他們經過十年寒窗的艱苦磨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對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為中華民族史添上了光輝的一筆。」現今看來,鳳岐前輩所作統計之方法、標準、口徑是否科學合理,所作結論是否準確無誤,盡可商榷,然其精神實質卻是毋庸質疑。

明清兩朝,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末世,各地普遍重視建祠修譜。宗譜的社會政治功能也從明貴賤、訂婚嫁、別科舉,轉化為強化敬宗收族倫理道德規範、加強封建宗法勢力了。從晚清到民國,民間修譜蔚然成風,幾至無家無譜。不予上譜,成為最沉重的懲罰;「沒有家譜的東西」,是最惡毒的一句罵人話。

綜上所述,譜牒修纂經歷了唐以前門閥士族官修譜牒——宋元時期官僚士大夫私家修譜——明清以來民間普遍修譜三個階段。近年來,全社會似乎又進入了新一輪「盛世修譜」的熱潮時期,所能見到的家譜種類數以百千計。但縱觀所有,幾乎都是創修於第三階段即明清以來民間普修的家譜,保存有第二階段官僚士大夫私家修譜痕迹的只是鳳毛麟角,而能清晰顯示唐以前門閥士族官修譜牒樣式的更是絕無僅有。由此看來,陸氏譜牒的價值和意義就非同一般了。

本文作者樟村筱妍,版權歸屬所有,轉載請標記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定記 的精彩文章:

作為才女的陸小曼

TAG:陸定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