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送你8個不生氣的智慧

王陽明:送你8個不生氣的智慧

面對別人的過錯,不生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

我們和朋友、親人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他們的錯誤,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氣。

古人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我們若是老是盯著別人的錯誤不放,很容易擊起對方的反擊,雙方你一句我一句,事情就算毀了。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相交為友。

倆人一起去做生意,管仲出的錢少,年底分紅卻每次都拿大頭,有人就說管仲貪財忘義,不能交。鮑叔牙也不生氣,反而為管仲辯解,說他要贍養老人,多拿點錢是應該的。

倆人一起出去打仗,管仲每次衝鋒在後,逃跑在前,別人就說,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就替管仲辯解,說他要贍養老母,不能把命丟在戰場上。

管仲聽到後,感激不已,哭著說:「知我者,鮑叔牙也」。

後來齊桓公當政,在鮑叔牙的大力支持下,管仲被拜為相,推動改革,幫助齊桓公成為一方霸主。

而鮑叔牙和管仲的友誼,也因此傳為佳話,永垂青史。

王陽明有一個學生,特別喜歡生氣責備人,王陽明就對自己的學生說:「你今後只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嘗責辨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已私克去方可。」

不要去評論別人的是非,當要責備他人的念頭出現時,就把它當作一個大私慾,堅決除掉。

責備別人的時候,先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想,別人這麼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忍不住要生氣的時候,先反思下自己是不是也有錯誤,切莫亂髮脾氣,激化矛盾。

面對挫折困境,不生氣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

一個人面對挫折而憤怒,是因為他的修養還不到家,還沒鍛煉到「不動心」的境界。

榮辱得失都是身外之物。一旦為其動心,那就內心就只能被奴役驅使。

王陽明說: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面對挫折困境,人千萬不能生氣,而是要學會不動心,順其自然。

老子講「上善若水」。

水從上往下流動,它只是自顧自地往下流動,遇到障礙就繞開,繞不過去就積聚力量,等力量充足就漫過去,一切順其自然。

人面對困境,也要有「漫過去」的心境。

一旦動氣,毀掉的是自己的思考能力,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把事情越搞越糟。

面對困境,只有心不動,自顧自地去做,不要被情緒擾亂自己的心靈,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

就像王陽明一樣,被貶到貴州龍場,瘴氣毒蟲,荒無人煙。但是王陽明卻心如止水,默默讀自己的書,思考自己問題。

等自己的積澱到了,順理成章地創立心學,立定成聖,困難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面對別人的閑話,不生氣

人生在世,誰不說人,誰不被說。幾乎每個人都聽到過別人說自己的閑話。

面對這些話,人很容易生氣。

人都會在意自己的形象,覺得自己會因為這些話而形象受損,進而生氣。

王陽明創立心學之初,也有很多閑話撲面而來。

心學和程朱理學相衝突,大家斥責「心學」是偽學。

王陽明就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

別人的誹謗譏笑,不要放在心上,而是要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事實勝於雄辯,面對非議閑話,不要生氣,急著反擊,急著辯解。

你一生氣,別人反而以為是戳中了你的痛腳,反而坐實別人的污衊。

只要踏踏實實做出成績,說閑話的人自然就閉嘴了。

王陽明曾經有詩言志:

智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

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

人生在世,總有毀譽傍身。眾口難調,若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豈非寸步難行?只要立定腳跟,踏踏實實地去做,不違本心,不負初心,就足夠了。

看別人不順眼,不生氣

王陽明的四句教里有這樣一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萬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沒有善惡之心。就像莊稼和雜草,本是一般無二的生物,天地沒有偏袒誰,也沒有厭惡誰。人心本來也是如此,無善無惡。

但是,人要吃糧食,自然希望莊稼長的好,於是就有了善惡之分,剷除雜草,呵護莊稼。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好壞之別,是在人內心不同的關照下,才產生了好壞之別。學生曾問王陽明:「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心裡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

別人就是自己內心的鏡像,看別人不順眼,多半是自己內心這面鏡子出了問題。

蘇軾曾說:「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王陽明也曾說過:見滿街都是聖人。

看別人不順眼而生氣,多半是自己的修行還不到家,不要總是挑別人的問題,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個人內心溫暖有愛,看別人也一定充滿陽光和善意。

圓滑不如實在

《菜根譚》:「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人剛踏入社會,閱歷很淺,社會對他的污染也較少;經歷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隨之加深。所以君子處世,與其圓滑,不如實在。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叫圓滑;見人說真話,見鬼說人話,這叫實在。

人活一世,可以不必太圓滑,但是一定要實在。

圓滑,在大多數情況下,確實能獲得眼前的好處,但絕不是長久的處世之道。

如果一味圓滑,跟風是風,跟雨是雨,像牆頭草一樣,顛來倒去,毫無原則,總有一天要吃大虧。

作家王朔與他的女兒有一段對話。

女兒:「我說爸,你朋友都說你圓滑,你覺得是嗎?」

王朔:「我先問你,你覺得圓滑是件好事嗎?」

女兒:「是啊,起碼在江湖上混不會吃虧。」

王朔:「那你這個思想完蛋了!人生就像不停在用的鉛筆,開始很尖,但慢慢地就磨得圓滑了。不過,太過圓滑了,就差不多又該挨削了……所以,你爸又要準備挨削了。」

過於圓滑的人,讓人看不清他的內心,在利益當前,他的底線到底有多低?有衝突的時候,他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如果需要對圓滑的人來設防,不如找個實在的人合作來得安心。

與其削尖腦袋深諳世故圓滑,不如踏實做事,捨棄蠅頭小利,做人實在。

實在才能決定人生格局。

精明不如糊塗

《菜根譚》:「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對於權術謀略,以不知道的人為高明,知道而不使用的人就更為高明。

做人不能太精明,太精,人脈就少了。

有人說,不要跟太精明的人共事。

因為太精明,善於玩心眼的人,往往不善於做事;善於做事的人,往往一根筋,不善於玩心眼。

太精明的人,往往被人反感;太刻薄的人,總是憂心忡忡。

做人千萬不要以為就自己精明,其他人都是傻的,彷彿天下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賣弄聰明,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人活著,糊塗點挺好,糊裡糊塗不丟人,斤斤計較才害人。

糊塗,是一種智慧。

北宋陳摶老祖有一首《糊塗歌》:「糊裡糊塗度年歲,糊塗醒來糊塗睡……世人難得不糊塗,獨我糊塗有真味。」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這裡的「糊塗」,只是表面,而內心深處則是一種真清醒。

人生一世,糊塗難得,難得糊塗。

活得過於清醒的人,反倒是糊塗的;活得糊塗的人,其實才是清醒的。

大事聰明,小事糊塗。

小事糊塗,才會有大氣度,才會有寬容之心,才能平靜地看待世間的紛紛擾擾。

小事糊塗,才能超越世俗功利,善待世間一切,身居鬧市而心懷寧靜。

小事糊塗,才能大事聰明,才能參透人生,超越生命,天地悠悠,順其自然。

強勢不如和善

老子說:「柔弱勝剛強。」

俗話說:「人只有敬怕了的,沒有打怕了的。」

攻心為上。依靠武力壓服,那只是暫時的、外在的服氣;讓人敬畏,那才是長久的、內心的服氣。

所以,強勢處事,不如和善待人。

強勢的人,總是喜歡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意願改變別人,稍不如意,就認為是別人和他作對,親近的人對此或許會隱忍或者退讓,但是陌生的人,誰願意聽你的調遣和指使,畢竟這個世界不是你一個人的,任性沒用。

強勢是自己給自己縫製的鎧甲,看上去的尖銳都是騙人的道具,表面上的強大掩蓋不了內心的弱不禁風。

強勢的人,剛開始讓人敬而遠之,時間長了則是厭而忍之,到最後是怒而斥之。

其實,只有我們先去善待別人,善意地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與別人的愉快合作。

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給別人一片晴朗的天空,就是給自己一片廣闊的天地。

對人強勢,非得要求對方朝著自己的原則和標準靠攏,那麼做人的空間就小了,能灑進來的陽光也就少了;對人寬容,待人和善,那麼你的快樂就會越來越多。

眼裡容得下別人的人,才能讓人容得下他;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和善的心態可以讓生活處處祥和。

算計不如舒心

人算不如天算,算來算去算自己。

太喜歡算計的人,名利地位、金錢美色,樣樣都不肯放手,生活只會如牛負重,累而且壓抑。

太喜歡算計的人,必然是一個經常關注事物陰暗面的人,總是抱著懷疑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也常常把自己擺在世界的對立面,內心是灰色的,缺少陽光和快樂。

太喜歡算計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身心隱患,他們中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活得很痛苦。

太喜歡算計的人,實際上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與短命的。

人生,所有的算計,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的局。

不要去算計別人,不要因小失大,人都不是傻子,讓你一次是人情,讓你兩次是容忍,哪裡還會有第三次!

也要遠離愛算計的人,因為暗箭難防,他們都是極端自私的,小事愛算計,大事更不可靠。

其實,整天算計,不如時時舒心。

「舒」這個字,拆開看,是一個「舍」加一個「予」,它的含義是:人只有懂得捨棄,懂得給予,生活才能舒心。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能「舍」才能「得」,聰明的人,有生活智慧的人,會有所不為,只計較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所以他們通常活得更快樂一些。

願意給予,樂意付出,心胸寬闊,不計較個人得失,就能擁有好的人緣,使人感到可敬可愛,也能贏得人們的好感及信任,從而內心充滿溫暖與滿足感,也就是舒心。

來源: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王陽明文化書院整理

覺得不錯,記得點贊和轉發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文化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王陽明文化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