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八)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八)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八)

本文系一九七二年二月六日上午,南懷瑾教授應台灣孔孟學會邀請專題演講之講詞記錄。

宋明理學與禪宗(八)

南懷瑾

《宋史·道學傳》說大程子「出入老釋幾十年」,其弟伊川也如此說他。但明道的闢佛與非禪之語有說:「山河大地之說與我無關,要簡易明白易行。」這是他批評《楞嚴經》的話。如用現代眼光來看,簡直是毫無科學頭腦,非常顢頇。因此可以說他的「理學」思想,也只屬於「心理道德」的修養學說,或者是「倫理」的養成思想而已。又如他批評《華嚴經》的「光明變相,只是聖人一心之光明」,未免太過儱侗,不知此語已自落入禪家機鋒轉語的弊病,並非真知灼見。又如批評《涅槃經》要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話,他便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為非是。」更是缺乏哲學思辨主題的方法。余如說:「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見。昔之惑人也,乘其暗迷;今之惑人也,由其高明。與雲窮神知化,而不足開物成務;其言無不同偏,實外於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入堯舜之道。」這些都是似是而非、隔靴搔癢的外行話。佛道與儒家的堯舜思想,本來就是兩回事,不必混為一談,多此一辟。而且佛學中再三讚揚治世的「轉輪聖王的功德,等同如來」的福業,也並不專以出世為重而完全忽略入世的「倫理」思想。所謂「轉輪聖王」,便有近似儒家所謂「先王之道」的情況。況且佛學大乘的菩提心戒,對於濟人利物救世的思想,尤有勝於儒家的積極,他都忽略不知,也甚可惜。至於他批評禪的方法說:「唯覺之理,雖有敬以直內,然無義以方外,故流於枯槁或肆恣。」這倒切中南宋以後禪家提倡參究(參話頭、參公案等)的方法,以及重視機鋒、轉語等便認為是禪宗的真諦之流弊,的確有其見地。但他對於真正的「禪」是什麼?老實說,畢竟外行,有太多的觀念尚待商榷。

程伊川與佛教的禪師們,也常相往來,宋人編的《禪林寶訓》中,便有靈源禪師給程伊川的三封信,其中有「聞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歷叩殆遍」、「則山僧與居士相見,其來久矣」、「縱使相見,豈通唱和」、「雖未接英姿,而心契同風」等語。伊川也曾見過靈源之師晦堂禪師,故靈源有信給他說:「頃聞老師言公見處,然老師與公相見時,已自傷慈,只欲當處和平,不肯深挑痛劇」等語。而且還有別的資料,足可證明伊川與靈源禪師等的通問交往,雖老而未斷。這等於朱熹要鑽研道家的丹道之學,為了一個門戶之見的憍慢心所障礙,不肯問道於白玉蟾,到老也沒有一點入處,只好化名崆峒道士鄒?,注述《參同契》一書以自慰了。《二程遺書》又說:「伊川少時多與禪客語,以觀其學之淺深。後來則不睹其面,更不詢問。」但他嘗說:「只是一個不動之心,釋氏平生只學得這一個字。」「學者之先務在固心志。其患紛亂時,宜坐禪入定。」這與以「靜」為學的基礎一樣,同樣地都以採用禪定(並非禪宗)為教學的方法。然而他的排佛言論卻特別多,嘗自言:「一生正敬,不曾看庄列佛書。」如果真的如此,則未免為門戶的主觀成見太深,自陷於「寡聞」的錯誤。因此他引用佛學,便有大錯特錯之處,例如說:「釋氏有理障之說,此把理字看錯了。天下唯有一個的理,若以理為障,不免以理與自己分為二。」他對於佛學「理障」(即所知障)的誤會,外行如此,豈能服天下知識佛學者之心。並且又不知辨析的方法,不知比較研究的真實性,但在文字名詞上與佛學硬爭,更落在專憑意氣之爭的味道了。陸象山所謂「智者之蔽,在於意見」,真可為伊川此等處下一註腳。

至於他教學者的方法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在「用敬」之前,又須先習「靜坐」。他所講的「靜坐」、「用敬」、「致知」的三步工夫,正是由佛學「戒、定、慧」三學的啟迪變化而來,但又並不承認自己受其影響,且多作外行語以排佛,反而顯見其失。實例太多,不及枚舉,暫時到此為止。其他如程明道先生的名著《定性書》文中說「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等觀念,完全從他出入佛、老,取用《楞嚴經》中楞嚴大定的迥絕內外中間之理,而任運於「妙湛總持」的觀念作基礎,再加集莊子的「心齋」等思想而來。但對於理學家們的教學修養的價值,那真是不可輕易抹煞的偉著。

我們略一引述宋儒理學家的五大儒與禪之關係的簡要處以外,其餘諸儒中,有關這些資料者,多得不及縷述,只好到此暫停了。

(待續)

◎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出版信息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八)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作```者:南懷瑾先生

出```版:東方出版社

網```址:www.rmdf.cn

年```份:2016年4月

南懷瑾老師:宋明理學與禪宗(八)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長期徵文及史料 郵箱:ws@nanss.org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王雷泉教授: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述略(五)
南懷瑾老師:如何方能不動於心,進而證到內外皆空?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