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設計師可不是天天給你改圖的乙方

設計師可不是天天給你改圖的乙方

「在義大利,波吉亞家族統治下的30年充斥著戰爭、恐怖、謀殺和流血,但它們孕育出了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和文藝復興。在瑞士,他們500年來手足相愛,擁有民主與和平,但那些孕育了什麼?只有布谷鳥報時鐘!」*

——奧森·威爾斯在電影《第三個人》中即興發揮的一段台詞

包豪斯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夾縫之間僅僅存在了十四年,對於一所學校來說,算是很短命的了,我念的高中建校都100多年了。然而即使是在這短暫的十來年中,包豪斯也一直不怎麼太平。期間先後換了兩次校址,兩位校長,老師們辭職、被炒魷魚也是家常便飯,領導還帶頭將學校捲入了政治鬥爭之中······自從建校以來包豪斯始終帶著鮮明的社會主義傾向,納粹逐漸在德國掌權之後,學校便一直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中。直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包豪斯也就被正式關閉了。

包豪斯師生作品

包豪斯師生作品

包豪斯師生作品

即便如此,包豪斯卻在設計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一頁,它象徵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它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模式並沿用至今,在它短暫的辦學的期間內產生了無數經典之作,今天看來仍不過時,且難以被超越。然而,除此之外,包豪斯至今仍被人們奉為經典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它烏托邦式的辦學初衷——通過設計出適合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產品,滿足更多大眾的需求,從而重塑人們的日常生活。

《新視覺》

作者: 拉茲洛?莫霍利-納吉

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新視覺》的作者莫霍利-納吉既是包豪斯教學團隊中的一員,也是一位前衛藝術家。作為藝術家的莫霍利-納吉興趣廣泛,曾涉獵過攝影、建築、平面設計、繪畫、雕塑等多個領域。他熱衷於探索新技術和新材料,將透明的塑料和有反光效果的金屬材料運用在繪畫中,他創作的動態光雕塑為三維的雕塑引入了時間的概念。

在這本1936年出版的《新視覺》中,莫霍利-納吉總結了包豪斯教學方式,並在自己的創作中探索了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向。作者從材料、雕塑和建築三個方面出發,梳理了20世紀初各現代主義流派的藝術探索,學生們的訓練內容在這些探索成果的基礎之上和新技術、新材料之間的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線的觸覺表

記錄戳刺感的觸覺表

具有觸覺對比的轉輪式觸覺鼓

旋轉式觸覺表

兩個同心圓環上的觸覺差值從柔軟到堅硬、從光滑到粗糙

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是從觸覺練習開始的,讓學生從「五感」中的觸覺出發,通過實際體驗來把握材料的特性和可能性。學生們將種類繁多的材料收集在一起,記錄下對材料的壓力,溫度,振動等感受,然後將觸感相似或相異的各種材料並置於觸覺表中。練習中的實際操作為學生們之後在藝術創作中對材料的處理提供了多方的保證和良好的基礎。

材料實驗的課程並非是老師們突發奇想出來的新點子,而是建立在立體主義和其後的藝術流派對繪畫材料重新發現的基礎之上。文藝復興之後畫家們遵循著線性透視法,從一個固定的點對事物予以表現,在雕塑的創作中也是如此,觀眾必須從一個固定的點來欣賞雕塑的最佳面。但這樣的創作方法對事物做出了一種主觀且獨斷專行的限定。立體主義藝術家們探索了一種更全面的、多方位的表現方式,並將平面組織這種全新的方法引入繪畫中。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立體主義者們重新發現了繪畫材料本身的意義。之前的藝術家也在不斷的探索繪畫材料的不同特性,但他們的目的仍然都服務於製造畫面中的三維幻象或者是為畫面營造氛圍。立體主義者的顛覆之處就在於讓材料的特性成為了畫面的主題。我們可以通過畢加索的幾張作品更加直觀地了解立體主義者的探索過程。

畢加索,《奧爾塔埃布羅河畔的工廠》,1909

在這張畢加索早期立體主義畫作中物體被簡化為幾何元素。

畢加索,《桌子》,1910

在稍後的這張素描中,他將畫中所有的物體都平面化,以使其與畫面完全平行。文藝復興時期對於三維空間幻象化的表現讓位於一種用線,面及平面化的物體來分割畫面的表現方式。更重要的是,畫中的鉛筆在紙上清晰可見的軌跡可以被看做是繪畫工具的運動。鉛筆以其自身的獨特性創造了這一切,這是對材料和工具獨特價值的再發現

畢加索,《靜物拼貼》,1913

在這張拼貼畫中,他致力於將自己對這些物品的體驗精確的描繪出來,他將這些物品割裂開來,透視其內部,並將這些分解的部分根據給定的橫切面,斜切面,側視圖或俯視圖,一個挨一個並置在畫布上。但此時他還未完全擺脫學院派自然主義的束縛,在畫面中粘貼的紙條上用炭筆畫上的陰影。

畢加索,《肖像》,1913

在這張畫面中,描繪的對象已經不再重要,他在畫中用到了不同的材料和作畫方式。他用了畫筆和調色刀,在顏料中混入了沙子,水泥以及石墨,還有之前從未被當做過繪畫材料的瓦楞紙和金屬絲網等等。

畢加索,《抱吉他的小丑》,1924

而這張作品中,藝術家放棄了浮雕化的處理方法而轉變成為一種平面化的圖案。畫面本身成為分析對象,藝術家試圖通過線與面的組織、視錯覺、色彩體系、節奏、幾何學手段去發覺繪畫平面的潛力。

莫霍利-納吉,《用噴槍獲得的表面處理》,1926

經過立體主義者的探索和實踐,空間關係、材料及畫面的表面處理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之後的現代主義流派繼承並發展了這一理念。作為構成主義者的莫霍利·納吉更進一步,實驗了在金屬表面噴塗一層薄薄的顏色,而下面的反射層將周圍環境帶入畫面,賦予畫面靈動性。與傳統的畫面相比,反光材料為二維平面打開了一扇窗,為畫面引進了一種新的空間觀念。

莫霍利-納吉,《B-10空間模型》,樹脂玻璃,油彩

莫霍利-納吉,《L.AL I》, 1936,鋁板,油彩

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莫霍利·納吉就意識到,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讓每個人成為生產線上的一個環節,不再像傳統的手工藝人那樣有能力把握整個產品製作的流程。這讓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成為了一件乏味的事情。而越來越精細的社會分工將現代人的經驗局限在自己專業的小圈子中,人的潛能和內心的需求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是屈從於市場的需求。在追逐利益,競爭以及商業心理的壓力喜愛,人生的深層價值正在被摧毀。

科技的進步本該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然而資本主義追求最大的利潤的經濟模式卻讓這兩者的關係本末倒置。技術的進步只是途徑,而不應該成為目的。為了回應這一社會問題,包豪斯提出了「最終的目標不是產品,而是人」的教育口號。不同於那些提供專業化教育的高校,包豪斯的課程並沒有一個專業的分類,而是專註於學生從材料和空間的實踐中獲取第一手的經驗。只有一個人的經驗不再局限在一個領域之內,他/她生理和心理的功能才會得到全面的發展,智力與情感的力量才能達到自然平衡。

在莫霍利-納吉的教育理念中,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都能分辨語調和顏色細微的差距,對觸覺和距離都有精準的反應,這就意味著在本質上每個人都能體會到感覺經驗的樂趣,每個健康的人都有成為音樂家、畫家、雕塑家或建築師的可能。人們應該利用技術發展的優勢,通過技術獲得自由,通過自如地運用自己的創作力獲得一種平衡的生活。

時至今日,科技所能達到的高度與包豪斯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人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卻變得更加值得我們深思。

注釋:

*後來瑞士人告訴他,那是巴伐利亞黑森林的特產。

關於「另眼相看」

「另眼相看」是一個不那麼正式的藝術類薦書欄目。你可能會在這個欄目中看到一本經典或者偏門圖書的介紹,一個藝術流派的起源或者撕逼史,說不定還會有藝術家的狗血八卦,等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不那麼正式,不想那麼正經,所以希望這個欄目可以給大家提供另一種看藝術的「眼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乎言及 的精彩文章:

TAG:言乎言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