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經辨證在臨床中如何用

六經辨證在臨床中如何用

六經辨證在臨床中如何用

我舉個例子,像吳茱萸湯,吳茱萸湯也是這樣的,這個方分別見於陽明病、少陰病和厥陰病。在陽明病篇提到:「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在少陰病篇他講:「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在厥陰病篇他說:「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那我問大家,吳茱萸湯到底是屬於哪一經的方?到底治哪一經的病?吳茱萸湯所有葯都是溫性葯,應該治寒性病,絕對不會治熱性病,那陽明病是熱性病還是寒性病啊?

所有觀點都認為陽明病是熱性病,而且是里實熱證,否則一提到陽明病就不會想到白虎湯、承氣湯之類的方。那麼在解釋陽明病篇中「吳茱萸湯」這條條文的時候,很多醫家望文生義,不敢越雷池一步,取名叫「陽明寒證」。陽明病中出現寒證,這一下就全部搞混淆了,陽明病到底是寒是熱呢?我們怎麼給陽明病下定義呢?很多人說陽明病的提綱是「胃家實」或者是陽明病「不惡寒當惡熱」,那是作為陽明病的一個提綱,但最後到了解釋具體條文的時候又馬上起了一個「陽明寒證」,陽明寒證又不屬於陽明病的提綱,那你不是自相矛盾嗎?

實際上,這個時候是患者開始是陽明病,經過不恰當的治療後轉屬太陰或者少陰病了。「食谷則嘔」看上去屬陽明,可能這個病人剛開始有發燒、汗出,不惡寒,是個陽明病,但是經過不恰當治療(寒涼葯太過)後傷及脾胃,引起中寒,出現嘔的癥狀。中焦有寒,張仲景告訴大家用吳茱萸湯治療,他轉到哪裡去了,轉到太陰去了。所以他實際上是一個太陰病。如果病情更重,轉到少陰病,出現「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也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少陰太陰只是人體虛衰的程度不同而已。厥陰病更多的是寒熱錯雜,正邪交爭到了最緊急關頭的時候,正氣來複就轉危為安,邪氣過盛就嗚呼哀哉,一命嗚呼。這個時候出現乾嘔吐涎沫,頭痛,也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那就是厥寒過盛,還是強調正衰的一面,表現的沒有一絲的熱象,實際還是一個吳茱萸湯證。

總體來說,吳茱萸湯既可以治太陰也可以治少陰,絕對的純虛寒證,就像四逆湯一樣,既可以治太陰也可以治少陰,與它陽氣、正氣虛衰的程度,道理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按傳統的理解,把吳茱萸湯硬生生的理解為陽明病,治療的是「陽明寒證」,我們就很難去再對六經做一個清晰的定義。這個是我們在理解具體的條文的時候必須要保持的一個觀點,實際上它就是並病與合病,或者是經過誤治失治以後轉屬到某一條經,實際不是在這一條經上了。

實際上,在《傷寒論》中有很多這樣的條文。又比如小柴胡湯,它出現在哪一篇?小柴胡湯出現在太陽篇,但是我們有沒有誰認為小柴胡湯是太陽病的方呢?不這麼理解吧,我們從來把小柴胡湯放在少陽病篇里,認為它治的是少陽病。同理,為什麼要理解吳茱萸湯就一定是陽明病的方呢!為什麼不可以把吳茱萸湯理解為太陰病的方呢?他實際上就是太陰病的方。你不要再去造一個陽明寒證,不要去造這樣一個名詞。

所以,通過具體的《傷寒論》條文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複雜的局面其實都沒有脫離六經的框架,都可以運用六經辨證來指導,用六經來涵蓋。如果是理解了這點以後,我們現在臨床中遇到的很多複雜的證侯、病機完全都可以用合病、並病來解釋。也可以用合病並病的方法來指導臨床,那就是合方。那麼的話,合病並病的臨床意義不是說沒有了,而且是更重要了。你一定要是說合病並病這些概念現在已經不常用了,沒有什麼臨床意義了。我的觀點恰恰相反,非常有意義。

我們來舉個例子。這個是女性患者,62歲,發熱一天,體溫38.6℃,伴有惡寒無汗,頭痛,咽干痛,疲倦甚,欲寐,胃納欠佳,口乾口苦,舌質略紅偏暗,苔白,脈沉細稍數。這樣的病人怎麼用六經來分析?首先,「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有發熱伴惡寒絕對是發於陽經,具體而言發於太陽經,正如古人所說:「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這個表證很大程度上說的就是六經的太陽。所以發熱伴惡寒,應該來說病在太陽,而且是無汗伴有頭痛,可以定位在太陽表實。但是太陽表實證應該開麻黃湯,但是這個病人能開麻黃湯嗎?麻黃湯能治口乾口苦、咽干痛及非常疲倦嗎?不能治。

麻黃湯的病人精神狀態很好,尤其是小孩會面部通紅,體溫可能會39℃以上,但小孩精神、嬉笑及玩耍一如常人,他的精神狀態不差。但是這個病人非常疲倦,想睡覺,閉著眼睛昏昏欲睡的感覺,而且脈沉細,麻黃湯能治脈沉細嗎?都不行。如果按傳統理解,這就是太陽病的一個變證,但這個病人沒有做過治療,既沒有自己買葯也沒有到醫院就診,沒有經過誤治,怎麼會出現太陽變證呢?那太陽變證該用什麼方呢?那就找不到指導依據了!用六經辨證找不到理論指導依據,就選不出合適的方了。

太陽病的變證有很多方,我們剛才談了有乾薑附子湯、麻杏石甘湯、五苓散、新加湯等等,到底選哪一個方?沒有合適的。但是我們如果用合病並病的理論來指導臨床,就會非常明確。病人非常疲倦,而且欲寐,加上脈沉細,說明已經到少陰了。為什麼到少陰呢?原文提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這種「但欲寐」就是人非常疲倦,昏昏欲睡,想閉著眼睛,不想受干擾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少陰了。進入到少陰又能解太陽表實的應該是什麼方?不是麻黃湯,而應該是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文中怎麼說的?應該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為什麼說反發熱呢?很多人理解不了這個「反」字,實際上是張仲景區分三陰三陽的一個總則,「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少陰病屬於陰病,按理說三陰病應該是無熱惡寒,但是這個病人有發熱,所以張仲景在這裡加了一個反發熱。反發熱的少陰病不是真正的少陰病,實際上是太陽與少陰合病的狀態,古人也叫做太少兩感,太陽、少陰兩感其邪,太陽少陰合病,太陽少陰同時發病的狀態。此時用麻黃解太陽表邪,用附子扶助正氣,振奮少陰的元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麻黃附子細辛湯。

對於這個病人而言我們單純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能解決嗎?麻黃附子細辛湯能治療口乾口苦嗎?能治療舌質紅嗎?不能。所以這個時候還要進一步分析下去,患者有口乾口苦,咽痛,胃納欠佳,這就包含了少陽病的狀態。這個時候病人的體質非常差,病邪不但能夠迅速的越過太陽病的藩籬,而且能迅速的入里,既能入少陰,正氣又有一定的抵抗,正邪交爭,出現少陽的狀態。口苦咽干目眩就符合少陽的特點,具體可用少陽的小柴胡湯。小柴胡湯的四大主症,這裡出現了兩個。口苦咽干,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胃納欠佳,就是默默不欲飲食的狀態。

所以,這個病人我們分析出是太陽、少陰、少陽三經同時發病,是一個合病狀態,當然,如果口乾明顯的話,還可以辨為稍微入陽明,而且脈數也可以說是入陽明的表現之一。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六經中單純的某一經發病是很少見的,臨床更多見的是諸經都兼夾的複雜疾病。所以我給他處了一個什麼方呢?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小柴胡湯加石膏,咽痛加桔梗,服藥1劑熱退,2劑病情全解。這個方在臨床上很常用,很多年老體弱的患者和小孩的發燒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通過這個案例,其實我們如果很好的理解了合病並病的概念,在臨床上分析處理病人,處方用藥就會變得非常簡單的自如,更重要的是有效。當經歷了幾個類似這樣的案例後,在臨床處理病人就會非常的有自信。所以臨床實踐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道張仲景當初創立六經最初的意義是什麼,但是我們現在的一個標準是臨床實踐。什麼樣的理論能夠很好的解釋臨床,指導臨床,那麼這個理論相對來說是比較合理的,有效的理論。(文:歐陽衛權)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三易其方,治癒持續發熱案
中醫話聊 何首烏引起肝損害?下結論前需明辨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