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封建歷史的轉折!
李淵建唐 李淵即唐高祖。其祖其父均為西魏、北周的高級將領,其母為鮮卑人,與隋文帝皇后為從姊妹。李淵七歲襲封唐國公。大業十三年,任太原留守。當年五月,起兵反隋。攻陷長安後,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掌握大權。次年三月,宇文化及殺隋煬帝,李淵亦廢楊侑,自立為帝,國號唐,建元武德,仍以長安為國都。
李淵稱帝以後,即開始對各方的異己勢力展開鬥爭。當時,全國各地有多隻大小農民起義軍,還有原為隋朝之貴族、官僚,以及一些豪強地主,他們多擁兵割據一方,大者稱皇帝,稱王公,小者稱總管,稱錄事。互相兼并,戰火不斷。李淵對農民起義軍首領或割據勢力,用招降或武力消滅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唐朝全盛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
唐朝是我國封建時代最強盛和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之一。其疆域之大,境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唐朝的歷史可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為界,「安史之亂」以前為唐前期,是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時期;「安史之亂」以後為唐後期,則是分裂割據、國力日衰時期。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初的主要制度
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進,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嚴密,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政治制度
唐初,中央的主要機構為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地方上實行州縣兩級制。太宗時,又在州之上設道,作為監察區。
三省六部制 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隋稱內史省),職掌與隋制同。尚書省下設吏、戶(隋稱民部)、禮、兵、刑、工六部,職掌亦與隋制相同。中央還另有殿中省和秘書省,但在中樞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習稱唐代是三省六部。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 ,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
三省長官起初均為宰相,共議國政。但由於尚書令權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職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代行職權。左右僕射起初是當然的宰相,但後來要加「同中書門下」頭銜才是宰相。由於中書令、門下侍中的名位較高,所以也不常設。於是就給其他官員加上「參預朝政」、「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擔任宰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條,刑為五刑。唐朝律法將謀反、謀叛等反對朝廷的行為定作不得赦免或贖免的「十惡」大罪,對朝廷的延續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關土地私有權的條例,維護了經濟基礎。貴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護,在與庶民觸犯同樣的法律下可減刑或免刑。
宰相們平時在政事堂討論軍國大事。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構。宰相的權力分於三省,又由品級較低的官吏擔任宰相,這就進一步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但同時也更便於發揮整個統治集團的意志。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除了諸子百家的時代之外,唐朝的歷史名聲最好,這與那個朝代在「名譽分配」上的合理性有關。連皇室也崇敬一個個宗教大師、著名詩人、書法家,他們這些人在當時擁有極高的名聲,因此唐朝也就在歷史上擁有極高的名聲。相比之下,漢朝過於尚武,社會聲譽主要集中在統帥、將軍一邊,雖也令人振奮,但軍事和文化一比,在時間上畢竟容易朽逝。因此,唐朝的整體榮譽也高於漢朝。


※2018年,這三大星座會收穫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你期待嗎?
TAG:奧利奧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