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門博士之死反思:你可以不那麼「好」

寒門博士之死反思:你可以不那麼「好」

西安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楊寶德在2017年的聖誕節,以跳河結束了自己年僅29歲的生命。隨後他的女友髮長微博稱,男朋友的死,他的導師周筠應該負70%的責任,列舉了楊在讀博期間被周筠當作免費家僕的種種:24小時待命,日常打掃辦公室、周末打掃家,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送、陪逛超市,擦車,陪她出去應酬,酒桌上被要求給她擋酒,喝醉後還得陪她打麻將。此外,周筠還試圖在情感上控制楊寶德,親呢地稱他為臭小子,挑唆他與女友分手。

西安交通大學回應,楊寶德的博士生導師周筠確實存在讓學生到家裡打掃衛生、陪同超市購物、洗車等行為。校方已對周筠進行嚴肅批評教育,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不到30歲的寒門博士,一個貧困家族的希望與未來,竟用最殘酷的方式離開世界。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鮮活的生命在寒冬消失,驚愕、痛心,惋惜之餘,我們從心理層面作了些思考和解析,寫成此文,願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好人之死

壓抑之後的自我攻擊

楊寶德善良、謙卑、溫和,樂於助人、從不對別人說不,好人一枚,這是楊寶德留給同學和老師的印象。因為會修電腦,身邊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就都把電腦送給他來修,上大學這幾年,已經幫別人修了近百台電腦。

但這個讓所有人喜歡的好人內心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他對之前的碩導留言說: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本來就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我開始變得恨不得每天誰也不見。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對於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捨之間搖擺不定。我喜歡幫助人,基本別人開了口,需要幫忙的不需要幫忙的我都幫了,這導致我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做無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無成。上博後的第一年我就想過自殺,覺得這樣的生活真沒意思,讓我看不到希望……我沒有生念,回頭,只是因為覺得自己對不起一些人……

由此可以看出,楊寶德不僅不能接納自己的「好人」角色,相反為之很是痛苦、懊悔、絕望。在中國傳統語境里,好人之所以成為好人,就是無底線的克己與無條件的隱忍,默默付出,沒有邊界,不懂拒絕,盡其所能滿足取悅所有人。然而,這種中國式好人,無論從人性還是從心理學而言,這不現實也不健康,甚至有毒有害。心理學有一句名言,你看到光明,但光明背後的陰影呢?當陽光照在樹葉上,我們最容易注意到樹葉閃閃發亮,而很容易忽略樹葉下面的陰影。楊寶德要做一個滿足取悅別人的好人,勢必會壓抑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壓抑的另一面是攻擊,壓抑有多深,攻擊就有多強,作為一個「好人」,楊寶德的攻擊無法向外,只能向內,導致了最終溺水自盡的悲劇。

恪守邊界

允許自己不那麼「好」

一位曾經自殺過3次最終好好活下來的人說過,自殺就是深深的絕望和恐懼的代名詞。從楊寶德女友公開的各種文字資料來看,楊寶德生前最大的壓力在於時間精力被無休止地瓜分,沒時間做科研,發不出論文,拿不到博士學位,又出不了國。這對一個背負家族厚望的寒門學子而言,的確是巨大的絕望和恐懼。

很多人都在悲傷地感慨,這個傻孩子,拿不到博士學位又如何?至少還是碩士,學士,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什麼要鑽牛角尖把自己逼入絕路?答案很可能仍然是楊寶德的「好人」性格,「好人」是不能讓人失望的。不懂拒絕,不能讓人失望,用有些冷漠甚至刻薄的說法,這是一種現實功能的匱乏,這個現實,既是客觀世界的現實,也是人對現實世界的客觀認知,即心理現實。心理現實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世界,以及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現實功能匱乏的人容易被現實羈絆,而中國式好人最容易被關係囚禁。楊寶德從小都是聽話成績好的乖孩子,他的乖被很多人讚揚,他根本沒有機會學習如何面對不乖,一旦不乖來臨,隨之而來的就是深深的絕望和恐懼。

有專門研究中國人性格的學者撰文說,中國式好人典型表現是善良而沒有力量感,而無力的善良,極易被他人視為軟弱和怯懦,從而促發他人人性中的惡,被惡意壓榨和欺負。這種說法爭論很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多數人更認同,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之間選擇,我願意選擇善良。是的,善良永遠是無可急議的美德,但我們至少要有保護善良的意識,不讓善良淪為軟弱怯懦甚至被人壓榨欺負的幫凶。換言之,善良是有底線的,最低底線是恪守邊界,保護自己不被綁架、要挾、控制、侵犯、傷害。

如果你是一個竭盡全力在滿足取悅他人而內心深感無力和迷茫的「好人」,希望你能以楊寶德為鏡,恪守邊界,允許自己不那麼「好」,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讓人失望。

願楊寶德的悲劇不再重演,願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充滿愛,好好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愛生活。願我們都能恪守邊界,尊重自己,學會拒絕,對越界行為有勇氣說不。我們需要學習拒絕,也要學習接受拒絕。在中國傳統人際關係中,拒絕往往意味著惡意,我們需要學習對此進行甄別,拒絕是拒絕,惡意是惡意。沒有惡意的拒絕,沒有引誘的溫柔,沒有企圖的善意,才是人與人關係愉悅美好最堅實的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娓娓道來 的精彩文章:

TAG:娓娓道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