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冬遊貢湖灣濕地

冬遊貢湖灣濕地



謝決明


形色註冊名「期野益智花」


自然愛好者





入冬以來突然有了拍鳥的興緻,今年的冬候鳥中還沒有見到斑鶇,想著位於城南太湖新城的貢湖灣濕地離城區較遠,附近沒有密集居民區,發現野鳥的概率會高一些。於是就趁著天好且有閑暇的功夫,到那裡去碰碰運氣。


貢湖灣濕地佔地面積將近二十平方公里,沿太湖綿延十幾公里,一條蜿蜒的太湖大堤將濕地分成兩塊,南邊是煙波浩渺的太湖,北面就是迷人的貢湖灣濕地。拍鳥基本上要靠徒步,所以打算先乘公交,然後騎共享單車到濕地公園,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自由的尋鳥之旅了。







公交車把我扔在離目的地兩公里的地方就開走了,沐浴在初露晨曦里的我呼吸著冷涼但新鮮的空氣舉目四望,周圍居然見不到一個人,期望之中的共享單車自然也是蹤影不見,這種冷清反而使我感到欣喜,兩公里路程不知不覺間就走完了。





早晨水面結成的薄冰在陽光下泛著光




一條主幹道將濕地劃成兩塊,


左邊是太湖,右邊是小面積的水面





極遠處冒煙的是望亭電廠


這是太湖周邊僅有的大煙囪了


不屬於本市





遠處的望亭發電廠(此圖為相機拍攝)





濕地公園的背景是大片的高樓,


因為天好,能見度高


實際上建築離濕地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水面上的黑點是覓食的骨頂雞





覓食的骨頂雞,人們能接近的最近距離約五十米


(此圖為相機拍攝)




骨頂雞(相機拍攝)




我一向不太看好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模式,為了防止漂亮的水岸受到水的沖刷後崩塌,水岸都被刻意地駁石或打樁硬化,形式化的造園工程拍在照片上很養眼,但僵化的人工池塘和園路的公園讓濕地應有的「濕海綿」的感覺蕩然無存,也就沒有了生態意義上的灘涂,構不成完整的生態鏈,鴴鷸類的鳥類特別少就是個例證。





生硬的岸基






巨大的鋼結構觀景台在造型和顏色上都比較誇張


附近可見的鳥並不多



貢湖灣濕地的條件相對要好一些,首先是佔地面積比較大,縱深達到500多米,如果規劃得當,可以成為更具有生態價值的城市綠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或許正是遊人不很多,才讓它保留了幾分粗糙,除了幾條主幹道外,很多地方無暇精工細作,項目啟動建設數年以來,自然水文的雕琢已經逐漸磨去了人工的斧鑿痕迹,環境重又開始變得有點荒,即便是政府部門覺得偌大一塊地方空著可惜,也在濕地區設置了燒烤營地和店面招租,終因交通不便而乏人光顧,對於環境的消極影響不大。







濕地人工栽種了大片的禾本科、鳶尾科和莎草科植物,以符合人們心目中經典的濕地想像,在路邊依稀可以看到菊科植物的殘花枯葉。入冬以來,其它的花花草草一概成了枯黃色,只有蘆葦和蘆竹唱著主角,在風中步調一致地搖曳,不由得讓人想起北方的青紗帳,成群的棕頭鴉雀穿梭其中,堅硬的小嘴把失去水分的莖稈咬得嗶啵作響,草叢裡時而驚起幾隻斑鳩和鶇,伯勞則始終站在距人一箭之遙的高枝上冷冷觀望,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跟它沒啥關係……







這片濕地做得最合適的工作是在淺水區域種植了大量的沉水植物,黑藻、菹草、苦草……不僅減緩了水流對岸基的沖刷,更為越冬的水鳥提供了足夠的食物,寬闊的水面上可以看到成群的黑水雞、骨頂雞和紅嘴鷗,害羞的紅頭潛鴨和斑嘴鴨在裸視中是小小的黑點,只有在長焦的相機鏡頭下才能看清它們的模樣,這些鳥都用搞笑的扎猛子和翻滾動作邊吃邊玩。





淺水區種植的水草





濕地主路旁的路燈運用了風能和太陽能蓄電


完全是為開發成旅遊景點準備的設施




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在淺水區栽種了柳樹和池杉等親水木本,這些樹發達的根系在未來將成為很多挺水植物的依靠。我敢說濕地的規劃設計者肯定預先做過功課,了解很多熱帶雨林中都有著季節性被水淹沒的森林,所以也在面積有限的濕地內搞了一片人工的水上森林。眼下這些樹才種下不久,很多輔助支撐還沒有拆掉,但過幾年隨著樹木的長大,應該可以吸引更多的鷺類甚至鸕鶿來安家。實際上整個濕地區已經可以看到零星的水淹陸地正在形成的趨勢,還有根據景觀需要後期堆土形成的人工陸地在規劃中原本是有路可通的,後來隨著逐漸被水淹沒而重新成為小島。





被水淹後重新形成的小島








最讓人詬病的做法是濕地管理方將略微大一些的小島都用很規整的棧道連通起來,讓遊客幾乎能夠不濕鞋地到達各個角落,這樣也給釣魚客和不懷好意的捕鳥者提供了方便,使得濕地區除了寬闊水面作為天然屏障之外,野鳥們就沒有了安全的藏身之地。合理的做法是,應該在生態管理區域設置遊人無法到達的核心區,對於吸引更多種鳥類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無處不在的棧道讓動物失去了安全感







最後說一下,我總算是拍到了斑鶇,這種以往冬季常見的傻鳥,如今的數量變得稀少、膽子也變小了,但好歹算是如願以償。





當日所見的少數幾隻斑鶇之一


(相機拍攝)




但願這片濕地不要成為熱門旅遊點,草再雜一點,樹再亂一些,明年冬天,我還能再見到它們。





濕地遠眺,其實絕大多數都是不濕的地




太湖裡的這些船是拋錨在湖中的


可見舵都離開了水面


此刻只作為景觀元素而存在




路過的鸕鶿


這片濕地的面積尚不足以吸引鸕鶿這樣的水鳥棲居


(相機拍攝)




水上森林的翠鳥(相機拍攝)






-END-


編輯 | 刀刀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以下業務:


野外科學考察,物種鑒定,科研材料採集,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家庭園藝,自然、文創課程分享,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拾自然 的精彩文章:

圓柏 | 我喜歡「有控制的放鬆」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