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交恐懼症,你真的得病了嗎?

社交恐懼症,你真的得病了嗎?

我們這一代人,大概是史上最體弱多病的年輕人。

跟我們熬夜、劈酒、失戀、不運動、王者榮耀打一天這些不健康和極其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並沒有什麼關係,我們的體弱多病,往往表現在精神層面。

比如我今天剛剛學會了一個新詞叫做「網路社交恐懼症」,關於這個病症,人家是這麼說的:

「這是一種時代病,生於這個時代的人,大多數都難以免疫。」

「它讓你害怕被過度關注,又害怕你不被關注。」

「你會不想看群消息,覺得紅點密集讓你恐懼。」

「你不想刷朋友圈,因為沒人點贊和留言很尷尬。評論了別人不回也很尷尬。」

「你害怕尬聊,不想說話的時候哦只想用表情回答。」

「不想聽語音,打字就能解決的話,為什麼要說出來呢?」

「不想在線,不想回信息,因為不想回那些看上去就很麻煩的信息。」

你看完上面這段話,是不是感覺戳中了自己?

恭喜你,你已經成功地被患上了E-social phobia,網路社交恐懼症。

而我恰好是一個對應病症的患者,我是Do Not Want Talk To SB症患者,我得的是傻逼恐懼症。

經常看雜草的人是知道的,雜草幾乎不會罵街,反而常常跟大家說冷靜冷靜,思考最重要,十足的老好人姿態。

但有的時候我的善良也是帶點鋒芒的,尤其是對這種刻意消費某種本來應該被重視的東西的行為,基本是零容忍。

那麼,今天為什麼要開懟?

網路社交恐懼症真的存在嗎?

我看到這個詞開始就一直在好奇,而且在整個描述當中,有部分詞句還是很貼合社交恐懼症的病徵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心理學和心理疾病這一塊相關的知識,因為直到1874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的《生理心理學原理》出現之後,心理學才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而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裡,心理學細分出了包括研究心理疾病的臨床心理學在內的14個領域,以及包括人盡皆知的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學派在內的上百個心理學流派。

借用科學心理學創始人馮特的話來說的話,「心理學雖然有著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段短暫的歷史。」

所以即使真的有心理學者提出網路社交恐懼症這種新的心理疾病,對於這門新興科學來說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但是我在百度上搜索了幾十頁的內容依然沒有看見相關的內容。

一定是百度太傻逼抽掉相關內容了,嗯,一定是。

於是我又用了科學上網大法查看一下國外的資訊。

哦,國外也沒有。

這就是個自造詞語。有跡可循的是一位博主在2017年2月份寫在博客里的一篇日誌。

然後就被人煞有介事的拿來科普了。

還找來了人證物證進行大量的細分。

整個過程,我都懷著一種對待新的心理病的敬畏和好奇在求證,而到了最後,我發現這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青春疼痛文字。

討厭無用的社交,討厭被人打擾,討厭被人無視,討厭自己,但更討厭別人。

大抵是因為十八九歲的青春,需要的就是不討好任何人的自由吧。

真的,所謂的網路社交恐懼症,真的就到此為止了。沒有更多學術討論,也沒有什麼更具體的內容。

網路社交恐懼症這場100000+的病,就只是一場演出而已。

原來我不是不認真做不好學問的智障,我是太認真過不好人生的傻逼。

但我生氣的點不在這裡。

我生氣的點在於,就因為這種玩意兒,好多人在致力於科普心理疾病的防範卻最終無功而返。

就因為這種玩意兒,所以真正應該被關注的心理病患者們,卻被套上了「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鐐銬。

我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是不是太上綱上線了?

真不是。

如果你跟我一樣接觸過那些真的患上心理疾病的人,你一定會跟我一樣,恨極了這幫為了裝青春期的逼強行得病的傻逼。

很久以前,我開過一個叫做信蜂的活動,每天晚上都會和雜草的朋友們聊天談心,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而後來有一天,來了一個妹子,她和我說,她有五年的抑鬱症史,只有家人和男友知道,看到信蜂的時候,突然很想勇敢一次。

我當時就蒙了,因為我記得有人跟我說過,和抑鬱症患者交流是要講求方法的,要盡量避免刺激對方的情緒。

怎麼才能不刺激她的情緒呢?我當時絞盡腦汁,一邊翻各種資料,一邊和她聊天,還不能被她看出來我在翻資料認真對待。

我和她像老朋友一樣在公眾號里聊了四十多分鐘,總共有十二段交流,她最後跟我說,之前有個一起得病的姐姐已經不在了,她雖然很努力,但還是很害怕有一天會輪到自己。

那一刻我失語了。

我想安慰她,卻覺得太輕巧;想勸解她,卻覺得太傲慢;想繞開話題,卻覺得太武斷;

我覺得那之後我說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場對於我的腦力和心力的考驗。

而我至今仍然不知道我答對了沒有。

但那天最後她談及死亡的時候,她平靜中帶點悲傷的語氣,和我看似冷靜其實慌亂的回復里,我聽到了一個生命在試圖被喚醒的聲音。

在後來的某一天,我在身邊有心理諮詢師的情況下,在自己身上模擬了抑鬱症。(警告:這個操作極度危險,請千萬不要嘗試。)

這絕對是我做過最危險的事情之一。

但我也由此得以明白,原來真正抑鬱症患者所面對的壓抑,是一種即使世界給予你溫柔,你卻仍然感覺到徹骨的寒意般的絕望。

他們的痛苦之處,唯有他們自己才能看清和消解。一切的藥物和干預,都只是幫助。要走出來,只有靠他們自己「活下去」的慾望。

人要到多絕望,才會把「活下去」當成賴以為生的精神食糧?

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根本無法想像,即便是模擬成功的我,也只是淺嘗輒止,沒有敢深入下去。

我也接觸過真正恐懼症的患者。

他在康寧醫院的三樓,用一種貓受驚的姿態弓起身體,坐在走廊里最角落的地方。

在短暫的對視中,我看見他眼神里無可言說的驚恐,以及額頭上密布的冷汗。

那是12月底已經降溫的深圳,一個穿秋褲都覺得冷的日子。他在開著空調的走廊里獨自冒著冷汗。

還有我那個焦慮症的朋友。

整夜整夜地不睡覺,不說話,不看任何東西,就只是在那裡凝視著某個不知名的東西發獃。

他告訴我他其實很好,除了整個後背都在發麻,像有一萬把尖刀在戳刺著他的皮膚。

你真的不知道那些已經形成心理疾病的人,每天都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而他們還要努力地裝成跟你一樣,他還要不停地告訴自己,我很正常,我很好,這就是一場心理上的感冒。

而在他們努力成為正常的你的時候,你卻發了一篇文章,說自己得了網路社交恐懼症。

等到他們以為遇到了同類,點進來卻發現是一篇這樣嘮叨生活瑣碎和無用社交的文章時,你知不知道他們心裡有什麼感覺?

感覺自己被擺了一道,又感覺原來自己拚命對抗的東西,只是別人的一點大不了。

而對於那些不明就裡的人而言,會覺得原來有人為之奮力高呼的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之類的關注,原來只是一個「狼來了」的玩笑。

但只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們知道,狼來過,而自己已經不再完全。

你現在感覺到了嗎?一時興起感嘆自己得了「網路社交恐懼症」,何止是對心理病患者們的消費,簡直是對他們一場污名化之後的屠殺。

我當然知道這年頭微信里工作群同學群班群親友群每天震動來的80%都是不想看的消息,想看的消息又沒有消息是有多煩人的事情。我自己也幻想過自己就是那個被孤立的唯一。

但你有感而發的恐懼症,真的有可能會讓某個人心裡泛起濃烈的苦味。

行行好,做啥都好,別去做那最後一根稻草。

大家都是十八九歲的年紀,有什麼事情不能SOLO父子局嗎?為什麼一定要陰陽怪氣說自己得了心理病?

青春期的無病呻吟事出有因,但並不代表這件事就不傻逼。

那你就算為了十年後回頭看的自己,不要再做這種傻逼一樣的事情了。

最後,一個最最基本的心理疾病常識,送給喜歡得病的小傻逼們:

人類情緒的自我調節機制可以應對大多數的情緒發生和反覆,唯有這種自我調節機制崩潰之後才會出現心理疾病,而唯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才會發展成障礙性精神疾病,而障礙性精神疾病的判斷,一般都需要醫生通過一系列檢測認為患者在臨床上有1到3個月的病程持續才能確診,而不是在看了一篇文章之後發出「卧槽,是我本人」的感嘆之後,就飛速得病。

有病趕緊治病,沒病別說有病。

這大放寒假的,別整天拿病說事情。

- 今 日 互 動 -

有什麼想說的話,就寫留言給我吧

如果你喜歡我,

戳個贊也不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草 的精彩文章:

流感時期的愛情

TAG:雜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