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書論、畫論看書畫中蘊含的哲學

從書論、畫論看書畫中蘊含的哲學

作者:戴曉雲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就是古書畫,「士大夫」是指古人,古書畫體現了士大夫(古人)的審美理想,是一種文脈的延續、一種人文情懷。那麼這種理想和情懷錶現在何處,是怎樣得到體現的呢?

在中國古代,各個學科是聯繫在一起的。一部典籍,比如《史記》,它既是史學巨著也是文學巨著,因此有評價說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部《莊子》,既作為哲學名著體現了道家的精神,又憑藉其瑰麗的想像和準確形象的比喻成為文學名著,為中國文學史開了浪漫主義先河。而歷代的文章、詩詞、繪畫和書法,乃至於音樂,也是一個組合體,繪畫中有音樂,音樂中有哲學,書法中有情懷。由此可見,哲學的載體可以是文章、詩詞、繪畫、書法,甚至音樂。除了文字以外,哲學有時也會出現在一幅畫里、一段音樂里,如果一位畫家或是音樂家沒有人文底蘊,那他的創作肯定是沒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今天的講座,就讓我們來探討下書畫所表現出的哲學,即文人士大夫在書畫中所寄託的審美理想和人文情懷。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書畫實踐活動是一種創作,都由一套固定的理論來指導。在中國古代,指導繪畫實踐活動的理論叫「畫論」;指導書法實踐活動的理論叫「書論」。正因中國古代的書畫從很早以前就受到繪畫書法理論的指導,古人所寄託的情懷既體現在繪畫書法作品本身中,也體現在繪畫書法作品的評論中。

無論是文字、繪畫、書法還是其他創作,實際上都有一個核心的東西,那就是創作者心裡的東西,創作者想傳達給其他人自己的內心的想法。比如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句話是說音美之極為無聲,象美之至為無形。宇宙中有一種非常大的聲音,但是很少有人聽到,它大到已經聽不見了;宇宙的空間非常大,大到沒有任何一種形狀可以界定它,大到無以形容。這其實是老子提出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而非人為的美。或者更確切地,與其說這是一種美學觀念,毋寧說是老子的人生態度,這是他感悟出來的,他所認為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於是他就這樣寫了出來。

我們再來看孔子的思想,往往一說到孔子,大家就會想到孔子是一位教育家。孔子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按照我的理解,孔子說的這句話其實是在和老子闡述同樣的一種人生理想。「冠者五六人」指得是同道者,「童子六七人」說得是他的學生;這樣的一群人一起春遊踏青,一起學習論道、體味人生,最後再沐浴著微風,唱著歌回家,一看就是一幅很歡樂的畫面。大家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學生,號稱弟子三千,其實傳道受業就是他本人的人生理想,他也是這麼做的。

文字的東西先講到這裡,接下里我們聊聊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就屬於畫論,它提到了一種「暢神說」,就是說山水畫可以令人的精神感到愉悅。《畫山水序》中說:「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亦誠盡矣。」這句話詳細描繪了古人是如何把山水中所體現出的本質的東西演繹到畫中去的。具體來說是人們通過眼睛攝取山水的性靈並心領神會,就明白了世間之理,然後再將這種「理」注入到畫中山水的「形」上。

一幅成功的山水畫作,作畫者和觀畫者所能看到的畫面和聯想到的情境應當是相近的,如若做到這一點,觀真實的山水景觀就不見得比觀畫強。因為無論是眼睛所看到的景象還是心所感悟到的山水之神都被完整的表現在了畫里。山水之神本無形,但寄托在有形的山水之中,通感於山水畫上,形神兼具之後,理也會自然顯現。後文中對前面的表述作了總結「於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嶢嶷,雲林森眇。」於是閑居在家裡時氣定神閑的喝酒彈琴,在幽靜的環境中對著展開的畫卷坐觀四方,尋求自然中本質的東西,既可以看到天際荒遠的叢林,又能看到杳無人煙的野景,既能從中看到懸崖峭壁,又能找到雲林森眇。這句話很有哲學意味,繪畫,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需要思想的,如果沒有思考探究的過程,是畫不好畫的。末尾一句「聖賢暎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這句話是說雖然聖賢及其思想多是照耀著比較古早的時代,但是山水的靈氣卻能蘊含在畫中時時與人的精神相合,引發人的無限感受和思索,令人得以神遊物外,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這就是所謂的「暢神說」。

此段論述也有提及古代的「臥遊」說。古代的繪畫和書法作品大多在捲軸上。大家在影視作品中應該看到過,捲軸可以展開,看到哪裡就展開到哪裡,其餘的部分捲起來,根據几案的大小和觀看需要自如調節。於是古人只需坐在原處就能任意欣賞到整幅畫卷的全貌或部分,欣賞到山水景觀,這就是臥遊。現在我們看畫一般是去博物館,畫是全部展開的,因為你不能一個人看,它是供大家一起看的,所以在「臥遊」說那種徐徐展開遊覽的動態感受上,現代人體驗的沒有古人那麼明顯。

說完繪畫之後我們再說一下書法,孫過庭的《書譜》里有一句話叫「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就是說書法想要達到一定境界,做到渾然天成,就要順應自然規律,感悟自然的玄妙之處。光靠蠻力是寫不好字的,這跟繪畫是一個道理,我們後面會講到。

五代後梁畫家荊浩在《筆法記》里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這是什麼意思呢?度就是揣度、琢磨,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山水的自然場景,要盡量尋找並保留其真實的面貌進行繪製。在北宋及五代時候,有一大批畫家的山水畫作品都符合這一說法。

北宋 王詵《漁村小雪圖》局部

上圖是北宋王詵的《漁村小雪圖》,作者用白色的粉末把白雪皚皚的景象全部描繪了出來。北方人應該都知道,冬天的時候樹是沒有葉子的,尤其下過雪之後,樹的枝幹就像蟹爪一樣,看起來很凌厲。畫面中還有出行的人,應該是古代的書生,一般山水畫都這麼表現。以國畫來說,能把下雪之後的景象表現成這樣已經非常寫實了。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戴曉云:從書論、畫論看書畫中蘊含的哲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講家網站 的精彩文章:

明清時期的才女文化
把握「五個過硬」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心聚力

TAG:宣講家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