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冬景

冬天的特徵當然是冷,禦寒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現代禦寒已經沒有太大的難題,空調、暖氣一開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但古代明顯沒有這些現代的設備,古人實際生活中如何禦寒?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平民

幾十年前的情形一般是這樣的:一進入冬季,老百姓就手拎個手爐,靠在屋檐下曬太陽。農耕時代,冬季基本上沒有農活,老百姓可以一直這樣曬太陽曬到第二年春季,直到春耕生產開始。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曬太陽

如果有雨雪,沒有太陽曬,一般家庭都有火筒。再早一點平民都很貧窮,凍死的現象也是有的,形象平民的生活,有一個詞就叫「貧寒」,越冬是普通老百姓很大的難題。

平民冬季也需要外出,這樣可以戴手套。手套的出現,最晚可能是周代,出土文物可以證實這一點,但使用手套的多為貴族,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出土有絲絹菱羅縫製的手套,平民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漢代紡織品手套

現代南方人,稱手套為「手籠」或「手籠子」。手籠又指稱一種筒狀護手,或稱手筒、暖手筒,雙手對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樣便於幹活。手籠出現在明代,證明社會已經有很大的發展,平民開始廣泛地使用手套。

相對於平民,貴族或有錢人的禦寒手段則更多些,他們可以穿貂裘,家裡修暖閣、鋪火道、燒火爐,甚至連房子都修成保暖型的。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青海樂都柳灣出土彩陶靴

有一種房子叫「椒室」,《漢宮儀》載:「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花椒被視為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塗在牆壁外面,形成特殊的「保溫層」,有較強的保溫效果。《世說新語》載,西晉著名富豪石崇即「以椒為泥塗室」。當然,這對平民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帝王家的事,就更離奇。《開元天寶遺事》載:「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苦,使宮妓密圍於座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繪畫

申王李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妓圍」,就是讓美女圍成一團,為李撝抵禦風寒。李撝身體碩大,一次要用十幾個美女。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要有「妓圍」,他出行的時候從家中挑選出身形肥胖的侍女,排成一行走在他的前面,為其遮風禦寒。為區別於李撝,楊國忠的方法被稱為「肉陣」。

《開元天寶遺事》載:「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於火,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常日如是。」 岐王李范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所以檔次一點不比申王李撝低。李范冬天手冷時,是直接把手伸進侍女的懷裡,名曰「香肌暖手」。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美人呵筆

詩人李白有一陣子很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重用,有一年冬天特別冷,筆墨都被凍住了。唐玄宗命李白草擬詔書,但筆墨沒法用,唐玄宗便讓十幾個宮女對著筆墨呼熱氣,達到解凍的效果,後人將些稱之為「美人呵筆」。

這些方法窮奢極欲,跟平民顯然毫不相干。平民連棉衣一般都沒有的,唐宋有一種冬服叫「紙裘」。「紙裘」其實不是真的紙,相當於造紙原料,一般是較厚而堅的楮皮,這樣縫成服裝的樣子,穿在衣服的外面,能夠起到抵擋風寒的效果。

現代人較之於古代,得感謝社會的進步。古代的兩種極端,今天的人顯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有點超越人們的想像!

美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