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留美「學霸」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12年春節不歸:12年不歸:中國式爹媽傾其所有,培養仇人

北大留美「學霸」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12年春節不歸:12年不歸:中國式爹媽傾其所有,培養仇人

血濃於水,

親生骨肉何以與父母走到了這一步?

兒子的萬字長信

王猛(化名)在任何意義上看,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狀元,北大生物系本科錄取,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這麼優秀的一個男生,12年不願意回老家過年,6年前拉黑跟父母所有聯繫方式。

他寫了一封信,15000字,洋洋洒洒記錄著,——如果付出是為了控制孩子,那自己的父母在這件事上做得出類拔萃。

王猛的父母,在信里被描述的細節有——

從小家長把他當女生養,抗議卻無效。

學校舉辦活動要求穿短褲,家長卻逼迫他穿長褲。

說好的畢業旅行,卻始終是「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講會」。

嚴格管控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讓大姨私下聯繫孩子的同學打探其消息。

……

因為家長利益共同體,留在凌霸肆虐的學校,傾訴換來侮辱和暴打:「最卑賤的狗才需要什麼公平」。

「肆意操控」「衝突」「炫耀」……

15000餘字記錄著放不下的過去

王猛的文字里,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他說,「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他希望給這些已是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同學一些參考,說說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給自己找到答案——在傷害已經發生後,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

萬字長信的開頭部分文字

被控制的愛:單純環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王猛至今記憶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

那時,班裡要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演出時卻只有王猛沒按要求著裝。「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請求也沒被准許。」在穿衣的事情上,這不是孤例。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

王猛介紹,五六年級時,自己對奧數很有感覺,而一開始母親並不樂意讓自己去,一次在外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回到家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此後多次爭取也均遭到家人拒絕。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但王猛認為,正是這一封閉單純的環境讓自己的社交能力從小就受到了影響,與一些同學的難以相處也讓他對人際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王猛說,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樣「照顧」他: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他同學了解他的情況。

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情感的孤兒:向父母求助從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來,家人所有的「愛」和「保護」不過是保證控制對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續控制,至於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並不在考慮之列。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這種不支持從小就有。」王猛說,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他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親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對取笑,家人從來沒有保護過我,不以為然。」

發生在大學前的一次旅行,讓王猛至今難以接受。大學前,自己「被迫」參加父母「邀請」的一次畢業旅行。旅行團由單位里的幾家人組成,帶團的是一名年輕導遊。「一路上,母親都在不停講述者我如何優秀和培養我的體驗,讓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卻是愁眉苦臉。」

最為突然的事情發生在當天晚上。導遊在安排住宿時,當著全團二三十個人的面提出「這位北大的狀元和兩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間僵住,「我不知所措,什麼也沒有說。」父母也沒有搭話。

回到房間後,王猛才不平地問父母導遊為什麼這麼說,卻遭到了父親的一陣教育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但實際上,我需要的是他們的一個反應,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做。」

而在上學擇校的問題上,同樣有類似遭遇。王猛稱,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決裂:拉黑父母,「他們本有很多的機會」

2005年春節成了王猛在家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當時,王猛即將大學畢業,小時候取笑他不會剝雞蛋的親戚來到家裡,「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訕笑道『原來你只有玩模型時,動手能力才不那麼差』。」

王猛介紹,因為剝雞蛋的事,多年來頻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學幾年本就因為動手能力原因顯得被動,這次便沒有忍住,猛地站起來怒視相對。「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之後,自然少不了一場爭吵。

自那以後,王猛便沒在家過春節。2018年春節,他也依然沒有回家的想法。畢業後,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借著英語優勢決定出國讀研。

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在與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講述了與這位「老朋友」並無共同話題,並列舉出其為人的諸多問題,「信有4000多字,至少在我看來是證據嚴密的,讓他們明白我跟這人的關係。」

回信一天後就來了。「儘管承認我的憤怒是真實的,但卻稱『絕交未免太狹隘無理了』,且依然要求我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王猛無法接受父親的回信,「父母的反應仍然不以為然,並不顧我的感受。」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接著,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復任何信息。這一步,充滿無奈,「這期間有太多的機會,但凡有一次他們抓住了,就不至於此。」

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例行公事」——更換過期身份證。那是2015年春天,整個行程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個小時,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父母搞不懂

兒子為何老揪著過去不放

一步步走到今天,到底是誰的錯?

兒子把這封信稱為對家人的「最後通牒」,但老王覺得,這算是什麼最後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總該提出條件吧,總該是不能達到什麼條件才會怎麼怎麼吧!」老王沒想到,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兒子與家最後的告別。老倆口搞不懂兒子為何會遠離,為何不能「舉重若輕」,為何老是揪著過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許不止老倆口。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似乎最應該引起重視——為何在這樣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孩子生活無憂,從小成績優異好學上進,似乎沒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卻偏偏脫離了軌道呢?

春節:母親只能謊稱兒子在美國「忙」

這些年來,無論兒子能否收到,母親老劉(化名)都會在春節前給兒子發去簡訊,詢問其是否回家過春節。結果如預想一樣,大部分信息幾乎都沒有回應。僅有的兩次回復還是在幾年前,而回復也極為簡潔,「有事,不回」和「不」。

前些年,還有些不適應,但近幾年,老倆口似乎已慢慢習慣了。「不然呢?我們除了被動的接受還能怎麼辦?他電話拉黑了,簡訊不回,也沒有什麼微信。」

王猛曾埋怨,說母親用怪異的情緒來炫耀自己的種種經歷,但老劉認為,「我能怎麼說,別人要問,我說什麼,說兒子不行嗎?」

「我們在期待一個契機,給他時間和空間。」老倆口內心期待著兒子的回歸,希望與兒子重新建立起親密聯繫,他們認為在關係的重建上,主動權仍在兒子那邊,家的大門永遠打開,「你走近,我不會反手推開你」。

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給足兒子時間。

但在兒子王猛眼裡,目前似乎並沒有重建的基礎,「已經沒法信任他們了,那麼多次機會都那樣了,能相信突然地改變嗎?」

「可父母就你一個孩子,把你撫養大,送進了令眾人嚮往的高等學府,就這樣決裂,你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嗎?」紅星新聞記者反問。

「那是他們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乾脆。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是「養兒防老」,養兒從來是一件「有用的」、「計回報」的事兒。

王猛父母為什麼不以為然,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漠然「啊……講的還是那些陳皮爛穀子的事兒啊。」

母親接受採訪時,把這種「叛逆」,歸功於「上大學以後控制得不夠」。

當王猛激烈抗爭,試圖跟父母溝通,大概他父母內心的真實想法是——

「後悔啊,當初對他再嚴格點就好了。」

我生了你,養了你,就算我羞辱你,傷害你,甚至打死你,你鬧什麼鬧,嫌不嫌丟人?

毫無邊界感,你的就是我的,我的當然還是我的。

王猛父母答記者問里有一段話:「就算影響了他,也是前半段的事兒,但長大後,一半時間在外面吧?」

可父母忘記了,孩子沒有選擇去哪個家庭的權利。

微博一個朋友的回復,真的寫的特別好。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學,在小白看來,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小白介紹,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不過,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習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手上必備的就是一把雨傘和一雙雨靴,連續幾年都是這樣。」

尋因反思

總以大原則要求他

卻忽略了兒子的「不一樣」

最近,老王仔細地分析了兒子與家人斷絕關係前後的幾次轉折點,他得出結論,兒子強烈的情緒爆發點往往都在其經歷不順的時候。他認為,兒子本身的性格內向且帶著些軟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他是狀元,到了北大肯定會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學的後期出現情緒異常。之後畢業工作,一開始是很用力的,但後續遭遇不順,又一次出現了情緒問題。再往後,到美國上研究生,出國時還有很高的目標,前期也還覺得語言很順利,但後續在專業上出現了無法集中精力,學業出現困難時,也就開始認為是周邊的人有問題,同時在看了心理醫生後,把所有的問題歸結到了他從小到大的經歷上,遷怒於家人。」老王說。

這一點上,小白有同樣的觀點。「他是當年的理科狀元,上了當年北大最好的生物專業,從來都是班級里數一數二的學生,但一直孤僻,不善言語,他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另外,因為從小就在大院里,衣食住行基本都不用操心,在社交能力方面,以及應對外界社會的適應能力上也自然差一些。」小白認為,即便王猛不出國,在國內也終有一天會出現挫折,而他一樣可能難以適應。

畢竟兒子遠離這麼多年,老王其實也有自己的反思。拋開兒子本身性格中的內向,抗挫折能力不強外,他也開始回顧自身是否也存在問題:說不上太多,但他覺得曾在處理兒子的「求助」上的確存在方式方法的問題,忽略了兒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於懷的旅行,如果當時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或者在現場對導遊的話有所回應,他肯定會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說,「再比如,他不喜歡的大姨、無法溝通的美國『老朋友』,或許並沒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聯繫,應該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給出策略和辦法,讓他自由選擇要好得多,而不是幫他做決定。」

老王說,兒子是「不一樣」的,「但過去,自己卻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則來要求他,對任何人都應與人為善,卻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從王猛自爆「家醜」的行為來看,拉黑了父母的他,其實還是想要與父母溝通,否則他不會又是萬言書又是約記者爆料。而他的父母,雖遭兒子決絕拉黑,似乎也沒有要死要活,這次記者採訪他們,也都相當淡定,還有一些反省。媒體報道說,這些年,王猛父母搬了4次家,拋棄了許多自己的紀念品,卻珍惜保存下來王猛從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手工,都在家裡放著。王猛的母親說,「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聯繫起來。」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GIF

中國式親子關係:你不聽話,就是問題。

中國式爹媽:傾其所有,培養仇人。

中國式獨立:沒和爹媽翻臉,就不算長大。

有的父母也許一輩子都在等一句「謝謝你」,而也有的孩子,一輩子都在等一句「對不起」。

真希望故事的雙方,先肆無忌憚宣洩自己的恨,然後在支離破碎後,還可以重新找機會,看到不完美中的愛。

但更希望,所有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

尊重與理解多麼稀缺,而控制與馴服多麼常見。

從我們開始,學著真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吧,任重道遠。不然,我們就會傾盡所有,最後卻培養一個了仇人。

(來源:整理自 紅星新聞、伊姐看電影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頸鹿媽媽 的精彩文章:

帶孩子太累?都怪戶型沒做對

TAG:長頸鹿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