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觸龍說趙太后與趙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觸龍說趙太后與趙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觸龍說趙太后」,《史記.趙世家》和《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章》都記載了這段歷史,內容大致相同。

本文將分兩個角度分析此事,一個是微觀角度,就是分析觸龍說服趙太后的溝通技巧;一個是宏觀角度,就是分析此事件背後的趙國外交政策之爭。

一、觸龍的營銷技巧分析

在這則歷史故事中,觸龍很好的運用了心理學知識,說服了目標客戶趙太后。這一案例對管理、營銷等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故事簡述如下:

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丹繼位,就是趙孝成王,不過,當時趙國的政事由趙太后執掌。第二年,即前265年,秦國進攻趙國,連下三城,趙國形勢危急。趙太后派人向齊國求救,齊國答覆:必須讓趙國公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才會救援趙國。但趙太后非常疼愛長安君,不答應!趙國大臣們一再勸說趙太后,趙太后非常惱怒,對左右近臣說:誰再提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我就往他臉上吐口水。

看到局面僵持不下,趙國左師觸龍要求求見趙太后,趙太后當然知道觸龍的來意,便氣沖沖等著他來。那觸龍是如何應對的呢?

謙恭有禮。觸龍慢吞吞小步跑來道歉,表示:我腿腳不好,很久沒來看太后了,實際上還是很想常過來看看。

噓寒問暖。同太后閑聊一些日常起居飲食之類的瑣碎事情。

這時,「太后不和之色稍解」,觸龍遊說的第一步很成功。

在從事銷售、客服等需要面對客戶的工作時,在上、下級之間工作交流中,在日常生活磕磕碰碰的情況下,由於溝通不暢,人們彼此之間形成很多僵局,這些僵局很多是由於自以為是、意氣用事、放不下架子、維護微不足道的尊嚴而造成的,這時,人們可以向觸龍學習一下,在交流之前,學會謙恭有禮,關心對方,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尋找能引起共鳴的引子。這需要一定的智慧與思考,觸龍以給自己的小兒子謀個有前途的工作為引子,進一步拉近與趙太后的心理距離。當趙太后聽到觸龍說「大丈夫比婦人還更疼愛小兒子」時,笑了,觸龍與趙太后在心靈上產生了共鳴。

進入正題,找到合適的引子,就比較容易進入正題。但觸龍還是運用一下技巧,故意說趙太后愛女兒燕後勝過愛小兒子長安君,理由是:趙太后雖然想念女兒,但為了女兒長遠利益,卻不想見到女兒,害怕女兒被人家退回來,失去在夫家的地位;然後,又談了前幾代曾經被封侯的趙國王室,他們後代子孫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夠繼承爵位,就是因為這些王孫後代躺在父祖的功勞簿上吃老本,而自己對國家民族沒有做出任何貢獻,所以他們才逐漸被淘汰出貴族圈子。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愛孩子,希望他有美好的前途,但不能只給他錦衣玉食、良田厚祿,如果沒有功績,這些東西都保不住。太后您如果真愛小兒子長安君,那麼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這正是一個讓他為國家立功的機會,現在你不讓他去,還橫加阻攔,不給長安君建功的機會,將來你百年之後,他能守住高爵厚祿嗎?您這是愛他嗎?

這樣,趙太后被觸龍說服,同意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出兵,秦國撤兵,危機解除了。

觸龍能夠說服趙太后,就是因為他能夠換位思考,從一個母親角度來思考問題。由此看出,一次成功溝通,如果能夠做到謙恭有禮,關心對方,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大都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二、趙國外交形勢分析

現在,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是如果趙國不要齊國的救援,獨自對付強大的秦國,行不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分析一下秦、趙兩國的形勢。

首先說秦國,秦國在前265年進攻趙國時,它的內部剛剛經歷劇烈的變動:前266年秦昭襄王一次性清除宗室豪強和外戚這兩股強大勢力;前265年幕後掌權多年的秦宣太后去世,秦昭襄王集秦國大權於一身。但是,這並不代表秦國的實力就增加很多,秦國名將白起是魏冉的鐵杆心腹,而且秦國最近十幾二十年的開疆擴土,白起貢獻最大,白起的態度很大程度決定著秦軍的戰鬥力。前270年秦趙閼輿大戰之後,秦國屢次侵犯趙國,都不是白起領兵,秦軍均無功而返,說明秦軍對趙軍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前265年,秦攻趙國三城,但不是白起領軍,說明此時白起與秦昭襄王的工作關係磨合的並不順暢。

再看趙國,趙國也剛經歷一場重大的人事變動,就是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太后執掌朝政。不過,趙國政局並沒因此而遭受劇烈震動,平原君趙勝仍舊擔任國相,廉頗、藺相如也還位居權力中心,只是沒有趙奢的消息,但趙奢的兒子趙括還在趙國為官,而且還享有一定名氣,那趙奢肯定是善終了,所以,趙國的實力沒有受到君王更迭的影響。

如此看來,秦、趙兩國此時的實力與五年前的閼輿之戰時的實力相差不多,趙國可能還會稍好一些。那麼問題來了,近五年來,秦國對趙國作戰沒佔便宜,而且兩國實力也沒出現大的變化,憑什麼秦國這次進攻趙國就一定能成功?如此說來,當時的趙國的形勢其實並沒有那麼緊張。

那為何趙國的大臣們都要抓住長安君一事不放呢?分析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趙國上層政治集團的某些勢力故意給趙太后製造障礙,趙太后沒有魏冉這樣強悍的兄弟輔助,實力不夠雄厚,因此就要受制於利益集團。第二,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外交領域也會分派系,在趙國的外交歷史上,親燕派在大部分時間裡佔據主導地位,但不意味趙國就沒有親齊派,尤其是樂毅事件後,燕、趙之間出現了一定的芥蒂,親齊派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力圖主導趙國的外交事務。趙太后恐怕也嗅出其中隱含的鬥爭味道,所以才會一開始抗爭,但沒想到內部壓力如此之大,後來經過觸龍的一番遊說,在保存雙方臉面的情況下,趙太后最終做出妥協。

三、趙國外交政策轉向

前265年,齊國安平君田單指揮趙國軍隊進攻燕國,奪取中陽。根據唐代地理著作《括地誌》說法,中陽實際是中山故國中人亭見圖1。

前265年,趙國攻打韓國,奪取注人城(河南洛陽汝陽)見圖2。

前265年,齊襄王去世,其子田建即位,田建年幼,國事都由君王后決斷,君王后就是太史敫的女兒。

前264年,田單出任趙國國相。

圖1

圖2

將上述這四件事,結合前265年趙國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一事,大致可以勾畫出當時趙、齊、燕、韓的關係變化,概括起來就是趙國放棄了韓、燕的傳統友誼,而另結新歡-齊國。

趙、韓、燕的友誼可謂源遠流長,當初蘇秦策划了三國小聯盟,也是風光一時。儘管在趙武靈王時期,小聯盟解體,但彼此之間至少保持友好狀態。但是,當趙國的親齊派成功策劃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一事之後,趙國親齊勢力開始掌控趙國的外交權力。

這時,整個局面徹底翻轉,田單居然能夠指揮趙國軍隊攻打齊國的老仇人燕國,趙國進攻韓國應該也是受到齊國影響。前264年,田單親自擔任趙國國相,趙、 齊關係達到一個頂峰。

趙國改變了外交政策,疏遠韓、燕,轉而親近齊國,那麼趙國的這一轉變出於怎樣的考慮呢?

要想深入分析趙國改變外交政策的原因,還要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入手,概括如下:

第一,單極世界逐漸成型。幾十年來,秦國大肆擴張領土,新建東郡、南陽郡、潁川郡、黔中郡、巴郡、蜀郡等,這些都是優質資產。秦國內政雖然經過幾次動蕩,但對整個政治根基影響不大,政策延續性保持不錯。此時,秦國掌控的土地、人口、財富與東方六國的總和不相上下,它政局穩定,幅員遼闊,此時,秦國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第二,東方六國的實力水平:

楚國丟失郢都,東遷陳地,半壁江山讓與秦國,無力與秦抗爭;

魏、韓衰弱至極,在秦國收復河西之地之後,越過黃河侵佔魏國故土,進而建立北宅、溫邑根據地見圖3,韓、魏兩國基本成為秦國的嘴邊肥肉,更別說對抗秦國;

圖3

燕、齊之間相殺多年,雙方投入不小,收益不多,最終齊國略微佔據上風。

所以,綜合來看,雖然東方六國都是遍體鱗傷,但齊國、趙國還是略好。

第三,趙國亟需解決來自秦國的壓力,由於秦國的擴張勢頭非常猛烈,所以,不管趙國願不願意,都必將捲入最終的對秦戰爭。最重要的是這個對手還異常強大,所以,趙國制定外交策略時,傾向聯合一個稍強的國家對抗秦國,最低限度,這個國家能在秦國與趙國之間保持中立。

綜合上述幾點,我們就能了解趙國的外交邏輯了:趙國與韓、燕的傳統友誼,在秦國強大攻勢下,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很明顯,燕、韓在幫助趙國對抗秦國一事上,提供不了有力的幫助,儘管齊國也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畢竟還算弱者中的強者吧,趙國以背棄燕、韓的友誼為投名狀,結交齊國,也算是一種現實選擇。

不過,趙國改變外交政策的舉措,實際意義有多大?在隨後的一場大戰中,終見分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的精彩文章:

傳統政治倫理與思想理念的最後捍衛者-宋國

TAG: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