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中國人在克隆技術上取得突破,它們已經領先人類幾萬年

當中國人在克隆技術上取得突破,它們已經領先人類幾萬年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台」誕生;12月5日,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這項研究標誌著中國在靈長類克隆領域邁出了一大步,它對於生命成長的探索,以及對一些靈長類疾病的研究都有重大意義。

GIF

我們所講的克隆一般指人工操縱動物繁殖過程的技術,本質上屬於無性繁殖技術。自然界中的許多生物也會採用無性繁殖的方式產生後代,例如馬鈴薯、香蕉、洋蔥等。

香蕉利用塊莖進行繁殖

自然的無性繁殖是植物求生的一種方法。有些植物在氣候良好時積累養分,並儲存在變異的根或莖里。當環境不宜,原先的植物死去。當氣候轉好,這些根、莖的器官便會生出枝葉,繼續生長。

苔蘚、蕨類和低等植物以營養體斷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也很普遍。一些微生物也會採取類似的方式繁殖後代,比如草履蟲和變形蟲。

苔蘚的一生

事實上,這些自然界中的無性繁殖方式符合R(ruderal)策略理論,即一些物種會在環境適宜時大量繁殖後代,佔領環境,壯大種群。這種策略也被稱為機會主義策略。

蒲公英是R策略物種的典型代表

不過R策略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它們來到一個新環境時,為了在佔領的環境中長期發展下去,它們可以在擁擠的條件依靠競爭與別的個體共存。這時它們就變成了平衡物種,也稱為K策略者。當這些物種逐漸佔據優勢,就會再度成為R策略者。

自然的平衡與物種採取K策略密切相關

由於採取無性繁殖的生物繁殖速度更快,往往更容易成為R策略者。

然而無性繁殖卻沒有成為自然界主流的繁殖方式,其原因就在於無性繁殖的後代的基因很難發生變異,也就降低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無性繁殖母體中攜帶的病毒也會更容易在後代中傳播,帶來許多遺傳性病變,大大削弱了生存能力。

無性繁殖的缺點對克隆技術的影響也顯而易見。自21年前克隆技術走入大眾視野以來,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大量嘗試,其中許多動物因為各種疾病而早早夭折。

總之,克隆技術本身"違背"了自然發展的規律。對人類而言,克隆的意義更多在於人類健康,促進醫學的研究,也許我們根本不需要去完整克隆出一個生命體便能夠實現克隆的價值。

話又說回來,完全的克隆或許在一定意義上延長了人的壽命,但克隆出來的我還是我嗎?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致歉

原創文章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進化心理

心理學的小知識

不成熟的小建議

每周二更新

周末發神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進化心理 的精彩文章:

我們來自何處?

TAG:進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