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器材應如何正常選擇避震
音響器材怕振動,振動會影響音質。對音響器材產生影響的振動源有:驅動電動機、變壓器磁感應、揚聲器重放聲波等。
好的避震不僅會使你的音響低音結實、控制力好,層次、分析力得以提高;而且音場更寬廣、定位更准。
這大概是給最瘋狂最挑剔的發燒友準備的音響架了. 說到音響架, 除了我自己多年前打造重量級腳架外, 我其他的音響不是擺地上, 就是放在大概有二十年歷史的Target音響架之上. 後級擴大機擺地上, 好像是許多人的"common sense"; 因為不管你的音響架有多發燒, 質量上總不會大過於"大地"吧! 其實這是"重量派"的思考, 類似LP唱盤的重量級硬碟做法. 這個我們後面再來討論.
要討論振動的隔離, 我們應該先來探討這些"震動"到底是哪裡產生, 哪裡來的....當然, 我這裡是非專業的討論, 只是發燒以及些許玩心, 再加上業餘手法的A/Btest下所產生的想法分享.
音響器材講究沉穩與厚重:
比如:功放較重的材料當屬變壓器、散熱片、機殼。
變壓器重:表示內部的銅線繞比較多圈,電流會比較大,相對的輸出功率也會大些。
散熱片重:表示散熱片大,散熱能力好,功放能承受開機時間更長。
機殼重:表示整個機子比較沉穩,避震能力就強。
比如,喇叭箱體重:表示使用的板材越厚,控制諧振的能力也就越強,抗干擾性越好,音染越小。
震動對音響器材的影響:
1. 對功放的影響
電解電容器,受到機械振動時,會產生雜訊。電源變壓器,會產生機械振動。外部聲波,會引起設備的機械振動。儘管這些振動和雜訊不容易覺察,但對處理放大微弱聲頻信號的功放而言,都將對音質產生影響:分析力下降,透明度變差、雜訊增大。
2. 對音源的影響
在CD機或轉盤內,都有機械驅動系統的旋轉部分,這是產生機械振動的根源。設計上,把旋轉系統設置於機器的中心部位,並用若干只避震腳支撐,這是一種理想的克服振動的方法。
對轉盤或數位類比轉換線路(DAC)而言,在受到設備內部和外來機械振動影響時,由於機芯或整機受到的振動,將傳遞到唱片上,從而對聲頻信號產生調製作用,使聲音變混,增大了失真及雜訊。
就設備本身而言,主要通過增大整機重量,以及採用對稱布局結構,保持重量平衡,取得高的穩定性。
使用上﹐避免將音響器材重疊堆放(這是一種錯誤的放置方式,因為各器材間的振動將交互影響)。正確方法:各器材分開放置於堅固穩定的器材架上。
3. 對喇叭的影響
喇叭箱體振動時,會造成共振,而箱壁輻射的聲波,將直接干擾喇叭的直接輻射聲波,導致音質的劣化。喇叭單體本身就是一個震動體。對喇叭箱體,應使其整體穩重厚實。任音箱高歌勁舞,任音樂在箱體內蕩氣迴腸,而箱體應不為所動。
其實, 會思考這個問題, 是因為我把老Target音響架換掉後, 所產生的改變太大了(而且我認為大部份是正面的改善), 逼得我不得不找一個可以說服我自己的邏輯. 現在, 我是這樣看"震動"的處理的: 我們發燒友會碰到的震動基本上可以區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音響器材通電後, 不管是唱盤或是電子器材, 能量除消耗在器材本身的"功能"上之外, 一部分的能量會轉換為熱以及振動的能量. 當然機械動作下, 也是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震動. 第二種是外部環境存在的震動, 大卡車經過你家路旁所傳來的震動, 甚至是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震動. 第三種是音響系統發聲後, 因為喇叭產生音波, 或多或少會"回授"到你的音響系統上.
玻璃似乎是一種高速傳導振動的材質! 但玻璃本身偏高頻的共振也必須小心處理.
當然, 理論歸理論, 雖然這些都會存在, 但實際上必須考慮它們的"degree",也就是現實上, 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像是地球自轉產生的震動, 聽說高階半導體曝光設備就必須考慮它的影響...但我想音響上就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也不是我們可以作實驗的部分!
音響器材的避震,通常可以歸結為兩類:
1. 使用質地堅實的木櫃或金屬櫃,放置器材作承架。
2. 利用腳釘、吸震墊或其它東西,將器材與承架以及承架與地面作隔離。
音響器材的聲音特點是設計者所賦予的。所以,並不是每種器材都能適合使用各種避震器件,應視實際情況而決定採用何種避震方法。
把"震動"當成能量的一種形式來思考就比較容易理解. 當然, 我們必須先假設, 這些"多餘"的震動, 在大到一定程度下, 就會污染或是影響音響器材的機械動作(LP, CD拾取), 電子放大以及喇叭的發聲. 而事實上, 在一套敏感的音響系統下, 這個"程度"似乎比我之前想像的還要小上許多. 也就是說, 原本我認為可以不用去管它的部分, 其實是會有影響的. 舉例來說, 我使用的Nagra PL-P, 內部的主線路板已經是用軟橡膠的避震方式, "隔離"機殼以及電源系統的振動干擾. 但事實上就是, 光是前級擺上新的音響架上, 它的表現就馬上連跳好幾級! 所以, 實際上, 我們發燒友要面對和處理的微小振動的"程度"真的是無法輕忽.
以能量傳導的觀點來看上面提到的三種震動源, 似乎就比較容易來探討市面上不同的音響架設計或是墊材的影響. 如果有一種設計(或是墊材)可以快速的導出第一種震動, 而且不會產生共振回傳給器材; 另外可以隔絕第二種震動; 還有有足夠的質量(或是具備快速震動傳導的特性)可以避免第三種震動所產生的"回授". 這大概是最理想的音響架設計(或是避震系統)了.
當然, 如果你真的可以不計代價做出這樣的系統, 也不代表你把音響器材放在上面之後, 就擁有了"天籟"的音響回放. 因為這只是整個罐頭音響所需要處理的其中一個環節. 但持續往這個方向改善的方式, 我個人會認為是正面的. 因為當你用到比較好的音響架後, 你的確會感受到罐頭音響的真實性和清晰度往前邁進一大步. 或許, 更清晰, 更具dynamic的音響, 以及更延伸的頻率響應, 對某些人來說, 不一定是馬上可以消受. 但我現在認為這是基礎的"特性", 因為有太多的音響調整方式, 像是喇叭擺位, 空間處理, 可以在"音響性"和"音樂性"上取得個人喜好的平衡.
我們現在回來看所謂擴大機直接擺在地上的說法. 以實際試聽比較來說, 擴大機擺放在適當的音響架上, 仍然可以得到更清晰, 更具dynamic, 帶寬延伸更廣的聲音. 為什麼呢? 我是這樣看的: 因為擴大機質量與"大地"之間相差太大, 或許第一種的振動能量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容易傳導到地上; 而且以第二種和第三種震動來源的觀點來看, 直接擺地上並不是"有利的". 所以從我目前的邏輯來看, 現在使用的音響架勝過之前老Target音響架是理所當然. 甚至最近試過同一品牌的三種音響架後, 的確也是符合我以震動能量傳遞迴路, 以及第二種振動的隔離, 這樣的邏輯.
目前我已經準備不同的墊材來進一步實驗它們對聲音的影響. 其實我也建議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系統對第一種到第三種震動下, 可能會有的結果. 以及嘗試改善後, 是否可以得到與我類似的結論. 另外, 要說明的是, 不同的"solution"在不同的系統上是相對的. 因為以第一種到第三種震動源的角度來看, 新的"solution"不一定是比你目前的方式來得好. 舉例來說, 如果你原本是使用高密度均勻材質作為器材的墊材, 改為木頭後, 你應該會得到比較"溫暖", 混濁的聲音; 因為你只是改變了器材的共振, 對器材本身震動的導出, 並不會有幫助. 但這就是我定義為"調音"的手段了.


TAG:LEOwhale雷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