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泉流韻》首席作家王長偉最新原創文學評論:讀新強新作《國學筆談》
讀新強新作《國學筆談》
新強託人將他的新作《國學筆談》送給了我,囑我做一些簡單的介紹,以便朋友們讀起來更方便一些。我知道,新強是一個勤奮、積極上進、恪守道德的學者,又是一個思想深邃、對世界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者。對他的作品我有先睹為快的渴望。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網路幾乎控制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一機在手,就可以觀察世界,誰還坐在青燈下發千古之幽思、寫數萬言之長書呢?尤其當今這拜金主義盛行、物慾橫流的年代,一個歌唱演員的出場費以數萬元計,一個影視演員的出場費可達千萬元。而一個著名學者幾小時一場的學術報告只有可憐的千元,甚至是幾百元,而一篇中篇小說的稿費買不到一張明星演出的入場劵,寫一本幾十萬字的學術專著或者是一本長篇小說,費時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有的一輩子寫一本書,而所得的報酬少得可憐,知識分子的價值在哪裡?試想,知識還有力量嗎?即便是寫一本象曹雪芹的《紅樓夢》那樣的傳世之作,結局也可能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也會舉家食粥酒常賒。文化的魅力在哪裡?巨大的反差使一些沒有遠見的學者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而下海經商,或者改做其他能賺錢的事兒,能認真坐下來讀書、寫書的人不多,能坐下來潛心研究國學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我對新強的堅持深表欽佩,畢竟他做了一件流芳千古的大事兒,為國學的傳承和發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像他這樣的條件,本來可以端著金飯碗悠閑瀟洒的過一生。他是中央黨校1998年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又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主義學院教育長,響噹噹的正處級幹部。他原本可以不那麼辛苦。就是什麼不做,只要按領導的意圖,搞好本職工作,就算守住了金飯碗,誰也不會說三到四。現在最大的本事就是沒本事,不但可以年年得先進,說不定還有升遷的機會。但新強不願意在這種無聊的守候中度過一生,他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學的傳承和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也非常喜歡研究國學,說來慚愧,雖然也沒少努力,也也認真讀了不少書,對國學的研究我只能說是剛剛入門,對其中的精妙之處研讀不深,知其表而不知就裡,對新強這位專家級學者的大作做簡介,似乎有螞蟻仰望大象之感。實在有些勉為其難。但對我來說是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大好事兒,對此我十分慶幸。
新強的《國學筆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哲學、領導科學、軍事;第二部分,政治、經濟;第三部分:文學、歷史。全書涉及哲學、領導科學、軍事、政治、經濟、文學、歷史諸方面,字裡行間浸透心強的心血。他把飽讀國學著作作為寫作《國學筆談》的基礎,學以致用。在國學的海洋里縱橫捭闔,恣意揮灑,引用有據,評價準確,文筆優雅,收放有度,並且有精到的分析和註解。可以說是一本老少咸宜的國學著作,是一本初學者和深耕者都能隨手拈來一睹的好書。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寫出了一本好書。
他在《周易》領導哲學簡論的篇章中,作出了如下精闢的總結:「《周易》中順天應民趨勢而行,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朝乾夕惕,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剛柔互補,寬猛相濟的理政藝術;以仁守位,以財聚人的領導方略;卑以自牧,厚德載物的領導修養主張;做事謀始,用人尚賢的思想,都是遠古先民領導經驗智慧的總結,是他們對執政規律、領導修養規律的理性思考。只要剝去其神秘玄奧的外衣,都有其不容否認的恆久價值,也為歷代執政實踐所證實。因而也需要當代的領導者所謹記、所實踐,並使之發揚光大。」
他在《易經》、《老子》的辯證思維中詳細論證了兩篇巨著中的歷史淵源和相互聯繫,並且順著老子的脈絡,將老子總結的一生二,的命題,進行了認真的歸納。「認為一切事物又有其對立物的存在,因而概言之,『萬物概陰而抱陽。』老子以此為指導思想,在《老子》一書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如道與德,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後,禍與福,輕與重,動與靜,強與弱,剛與柔,張與龢,興與廢,奪與與,損與益,虛與實,撲與華,清與濁,曲與直,敝與新,雌與雄,榮與辱,左與右,貴與賤,進與退,夷與纇,生與死,牧與牝,利與害,奇與正,美與丑,善與惡,沖與盈,智與愚等。並使《老子》全書始終矛盾對立的光輝思想。」
觀其作品,大氣磅礴,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既無剪裁之跡,又無強拼硬湊之嫌,足見新強深厚的國學功底。
我們知道,國學是中國人的文化之根,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精華,是華夏文化寶庫的鎮庫之寶。什麼是國學?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必多說,學術上的時代主題是西學東漸。此前中國的舊學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敗塗地,曾國藩繼承明儒傳統,身體力行,通經致用,後來又有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調和傳統與現實的陰陽關係。後來學術界興起「整理國故」的熱潮,雖然與當時歷史條件看似不協調,實則是有深刻歷史理性的。提出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當時不但提出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提出要恢復兩漢經學,這看似極為矛盾,其實正是魏源的高人之處,此後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則。
當時國人有一種全盤否定國粹的傾向,外國來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運動闖將之一胡適,則在介紹杜威的實踐主義時同時講授中國哲學史。當時的歷史氛圍下,國學概念產生後其意義內涵自然較複雜,包括傳統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範圍不脫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宋明時易學繼陳摶而有邵雍,後朱熹采易圖講易,重在義理,此時理學產生,又者經歷隋唐,經學受到禪宗影響,又進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極、氣、理、性之說遍及人心,此時經學離孔子所治經已漸遠,至王陽明「心學」則更是采佛家大乘精義。清朝文字獄大興,考據樸學大興,乾嘉年間尤盛,納蘭《通志堂經解》之後,諸家整理經學文字勘定版本,並作正義箋疏,焦循、錢大昕、阮元等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則又啟今古文之爭,又有南海先生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當時章太炎、劉師培諸人,遂爭演愈烈。通經學史,還須知道經學背後的政治因素,如漢代治經是士族壟斷仕途的方法,注經便是掌握話語權,乃造出儼然春秋貴族一般的世代簪纓之巨族,在晉以後士族遂成為超越皇權的勢力,至有「王馬共天下」之說。今古文之爭更牽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總而言之,經學中問題錯綜複雜,而只有治經學後,才能遍及群書,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經學,不會《爾雅》、《說文解字》訓詁音韻之類,就無法在文句上讀懂古書;不懂《周易》象數乃至天文地理者,就無法讀懂史書中各種曆法天象災異記載,也讀不懂《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之類,從而亦無法理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理論體系;不懂易學,不讀《春秋》、《詩經》、《禮記》之類,就無法理解子學中的很多理論來源(因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莊子,而是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於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後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學中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聯,如《佩文詩韻》等,要之,不懂小學,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紮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
經史子集之外,如《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可歸集部,又是藝術門類,也是國粹內容,國學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體脈絡,今日發揚光大可以,但其實已是末業閑流。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國學秦磚漢瓦,非秦即漢,自漢代以來,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範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史學、醫學、數學、倫理學、宗教學、禮俗學、考據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以及書畫、音樂、戲劇、星象等(《四庫全書》包含了國學的主要內容,共分經、史、子、集四部)。國學以先秦諸子和儒家哲學為主流,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雜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和社會,如何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觀念。這種觀念和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華人社會,也影響著當今世界。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學習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具體來說,國學的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立太平。」
國學的當代價值,是深遠無量的。學習推廣國學,有利於喚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有利於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和精神面貌,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發展和興盛。現在人們言必談國學,只要一談起話來,就會拿國學來裝點門面,這是一種好現象。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精髓,而國學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和積澱,作為一個中國人,熟練掌握國學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國古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幸運禮物,也是民族文化經過風雨洗禮後留下來的寶貴薪火。即使人類已經步入電子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發明不斷湧現,但是傳統文化依然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什麼只有中國生機盎然,永不衰竭?在西方列強瓜分世界時,為什麼許多國家消亡或被吞併了,而中國卻歷經劫難屹立不倒?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有悠久深邃的傳統文化,有儒道思想和龍的精神,其精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的根。
國學,不僅僅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先進文化,不僅僅是時尚文化;也不僅僅是自然國學,不僅僅是生命國學,不僅僅是家庭國學,不僅僅是公益國學;國學更是一種起源於原始太初而傳承於歷史現實的活著的正在繼續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萬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是中華母親的乳汁,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中國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今天,老百姓國學仁為己任任重道遠。
有鑒於此,2009年3月,國寶級學術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接受採訪,高瞻遠矚的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是一種大一統式的「文化調和」。因此我想,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為「國學」,即中華民國之學皆可稱為「國學」。在國際上,近似的名詞稱謂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Studies),現代「華學」 學者針對在當前國際社會上,西方學者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漢學(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壞中國大統一之嫌的歷史時代之際,把國學稱謂「華學」 (China Studies),包括中華漢學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黃帝、蚩尤帝所有後裔民族之學,均列為中國之「國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一切反對中華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論和輿論,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踐踏,都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論,有利於中華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五千年來積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團結。(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代化起來。
國學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聖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係的學問,包括「山、醫、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係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繫,在傳統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樑。
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
五術六藝從誕生開始與就諸子百家連體共生,如果沒有五術六藝,也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術六藝等於否定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泥潭沼澤萬劫不復。這是一種繁榮與腐朽共生的文化現象。如果把五術和六藝取締,中國民間信仰和倫理將失去土壤與根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有燒掉的《易經》能生存發展到現在,很能說明問題。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態的存在,這個文化自身才可能變得多元和豐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只有是更加的中國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談到傳統國學的當代價值,人大校長紀寶成認為至少有五個方面。第一,重振國學,對於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可提高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提高國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三,對於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第四,對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第五,對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我認為,國學實際上是苦學,如不讀萬卷書走萬里路,讀懂國學那只是笑談,就不能觸及國學的精髓。如果你想在國學上有所建樹,就得受住寂寞;就得耐得清貧;就得需要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就得有一種為了國學發展而奮鬥的毅力;就得無車不要怨馮鑵,就要不怕門前冷落車馬稀;就要有一種歇斯底里的堅守;就要不計名利、無怨無悔的付出;我覺得,新強做到了。博大精深的國學需要發揚光大,新強就是國學傳承的火炬手之一,相信他一定會成功。
洋洋洒洒萬言,讓新強見笑了,就此止筆。
附:國學大師不完全名單:燧人氏、伏羲、黃帝、嫘祖(女)、神農、尹吉甫,倉頡、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孔子及七十二賢人、孟子及弟子、莊子及弟子、老子、孫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屍子、列子、文中子、呂不韋、屈原、宋玉、孫臏、毛亨、毛萇、賈誼,董仲舒,王充,桓譚,向秀,嵇康,鍾會,葛洪,慧遠,僧肇,慧能,周敦頤,張載,二程,邵雍,朱熹,陸九淵,王陽明,俞樾、孫詒讓、楊守敬、王先謙、劉師培、嚴復、沈曾植、王國維、辜鴻銘、廖平、黃侃、章太炎、魯迅、錢玄同、吳梅、羅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錫、柳詒徵、呂思勉、胡適、湯用彤、陳夢家、馬一浮、熊十力、張君勱、蒙文通、陳寅恪、范文瀾、陳垣、郭沫若、唐君毅、顧頡剛、吳宓、趙元任、徐復觀、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燾、錢穆、馮友蘭、任中敏、牟宗三、梁啟超、康有為、梅光迪、馬衡、錢基博、劉文典、胡小石、蔣廷黻、汪辟疆、翦伯贊、朱師轍、陳中凡、侯外廬、張舜徽、歐陽竟無、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錢仲聯、張岱年、啟功、季羨林、任繼愈、饒宗頤、南懷瑾、葉曼、查良鏞、錢鍾書、梁漱溟等。
《智泉流韻》微信平台
原創版權聲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韻》的各類文章都屬原創首發,因不是原創而造成平台封號的,後果作者自負,並賠償平台相應的費用。本刊嚴打剽竊,拒絕抄襲,若有侵權行為,文責自負,《智泉流韻》公眾平台概不負責。刊發文章的圖片來源於網路,部分相關圖片由作者提供給平台。


TAG:智泉流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