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英國拒絕支持「帶路倡議」?梅首相反而想從中國帶走3個成果

英國拒絕支持「帶路倡議」?梅首相反而想從中國帶走3個成果

原標題:英國拒絕支持「帶路倡議」?梅首相反而想從中國帶走3個成果


英國的梅首相來了。在內外交困之中,她一直試圖突圍和解套。但在啟程之前,英國首相發表了這樣的看法:中英兩國不會一直看對方順眼,但基於合作關係,必須一同應對經濟方面的挑戰。「海外探客」認為,鑒於她手裡的資本越來越少,特蕾莎-梅的這種表態顯得生硬且不合時宜。尤其是不受歡迎的前港督彭定康還向首相建議,要求其訪華時提出一些並不明智的關切。


在最關鍵的一個問題上,英國拒絕表示明確支持,也為特蕾莎-梅這次亞洲之行蒙上了陰影。


英國《衛報》網站在1月31日報道,梅首相迴避了正式支持「帶路倡議」的要求,聲稱對這個橫貫歐亞非的龐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背後的政治因素有所擔憂。西方一些人士一直無理指責這個工程擴大了中國影響力。而在公開的記者會上,特蕾莎-梅用了一個折中的說法,聲稱英國是「帶路倡議」的天然搭檔,卻沒有公開表達支持。她還強調「兩國會繼續合作,來確定如何才能在這個項目上配合,確保符合國際標準」。這意味著,在這個重大問題上雙方依然存在分歧。而且,英國方面沒有簽署任何備忘錄,只願意談一談積極的前景而已,這個含含糊糊企圖矇混過關的態度令東道主不滿。


特蕾莎-梅還受到了美國的壓力。英國《金融時報》1月29日指出,唐寧街遭遇特朗普施加的壓力,美方強迫英國不要贊成「帶路倡議」,因為白宮剛剛把中俄視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除此之外,西方集團裡面的德國、法國、歐盟委員會、澳大利亞等也對「帶路倡議」有所保留。


儘管沒有帶來什麼禮物,英國首相卻很想帶回一些東西。看看梅姨的隨行人員,囊括50多家企業和貿易協會代表,什麼BP、滙豐、銀行、倫敦證交所集團等等一網打盡。


梅首相訪華第一站選擇武漢也是經過深思熟慮。英國希望利用自身在教育等方面的軟實力來提升競爭力,而武漢擁有超過80所大學,上百萬學生,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市場。梅首相的隨行人員中就有曼徹斯特大學校長。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和旅遊局在武漢大學舉辦了「靈動青春」活動,吸引高中生、大學生和青年創業者參加,旨在利用英國文化吸引和感染下一代精英,為英國未來在華的利益服務。2016年英國也在武漢設置了領事館。


金融業是中英合作的重頭。滬倫通準備工作已經啟動,而渣打也傳來喜訊:繼滙豐之後,渣打在1月31日獲批境外非金融企業熊貓債主承銷資格,與國開行簽署100億人民幣的授信貸款備忘錄。渣打是第二家獲得這一資格的外資銀行,英國已經走在美日法德等國家的前面。


除此之外,英媒聲稱特蕾莎-梅還得了寶貴一分:取消針對英國牛肉和相關奶製品的禁令。時隔20多年以後,英國牛肉有望重新進入大中華。而美日也在考慮撤銷禁令。


事實上,特蕾莎-梅此次訪華似乎想帶走3個成果:

1、為英國企業服務,來華尋找更多商機並招攬生意,最終簽訂中英自貿協定;


2、利用外交成績鞏固自身地位,緩解脫歐派和反脫歐派對保守黨政府的壓力;


3、緊緊抓住中國市場,彌補脫歐的損失,拓展在經貿、教育、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合作規模。


國際交往講求等價或等值交換。然而,英國能夠為中國提供什麼?中國似乎成了英國經濟的「救生圈」。現在的英國競爭力嚴重下降,甚至不如2015年的英國。


一、英國堅持脫歐,導致負面的連鎖反應

本來倫敦是一個全球金融中心,而藉助倫敦進入歐洲市場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可行的計劃,但英國脫歐之後,導致倫敦的地位不再穩固和明確。巴黎已經喊出口號,要取代倫敦的地位。到底誰才能提供最便捷的路徑?恐怕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不會有一個答案。最壞的結果是產生連鎖反應,英國並沒有認真演算過脫歐要付出的代價,這也令投資者望而卻步。


而根據英媒報道,英國政府甚至拒絕向民眾公布脫歐對經濟的衝擊報告,理由是可能破壞與歐盟的脫歐談判。而部分外泄資料證明,無論英國與歐盟達成何種協議,最終都會衝擊英國經濟。此刻,恐怕最心虛的就是梅首相。


二、英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不再「迷人」


英國BBC報道,在卡梅倫2015年擔任首相時,中英一致認為雙邊關係進入「黃金時代」。英國作為金融中心和有影響力的西方發達國家,還不顧美國反對率先加入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投行,顯示出對未來趨勢的精準判斷力和魄力。由於中國是英國在歐盟之外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英國同時也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從2010年以來英國對華貿易出口量增長了60%,因此卡梅倫毫不猶豫地將中國視為英國的機遇。

但這一切在特蕾莎-梅上台之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作為「黃金時代」的標誌性合作項目,中英本來已經就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達成協議,但後續卻受到一些干擾和阻力。梅首相上任之後的就暫停了這個項目。這也導致外界對英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趣大打折扣。


三、英國追隨特朗普,開始構築貿易壁壘


隨著英國競爭力的下降,特蕾莎-梅也開始追隨特朗普,開始在知識產權、自由貿易等方面構築壁壘。梅首相還美其名曰:希望確保英國企業的權利能夠得到保障。



綜合來看,梅首相此行並未帶來多少值得興奮和讚賞的東西。甚至對希望赴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而言,讓這個首相改變一下籤證規定都難比登天。很顯然,英國人此行是為了帶走利益,而非尋求友誼,那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歧視從未改變。


英國人現在依然傲慢,因為英國在金融服務業、文創產業等方面還保有一些競爭力,在標準制定等方面還有重要的話語權。英國注重投資便利化,與德國、法國、日本等存在一些明顯差異。再者,「帶路倡議」沿線很多國家都是英國的前殖民地,現在也是英聯邦和英語國家,英國在這些地方擁有巨大影響力。但影響力可以抵消,英國文化也並非永遠風靡。手握這些不斷縮水的資本,梅首相是哪裡來的底氣?有必要給予這些老牌西方國家一點刺激,讓它們認清世界變化的趨勢。(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探客 的精彩文章:

莫迪借閱兵拉攏東盟10國?菲律賓:與印度聯繫在一起是找麻煩
安倍剛與澳大利亞總理「秀恩愛」,時隔3天就向中國示好

TAG:海外探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