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庶×黎曉亮 人人都是攝影師時代的「決定性瞬間」
攝影,總是讓我們想到某個時刻,它可能是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也可能是一個時間的盲點——光線湧進鏡頭,按下快門後光線即被封閉在相機內部。相比於油畫作品,攝影作品似乎天然具有某種與商場氛圍相融洽的特性。「換影EXCHANGE」便是一次在商場空間內的攝影展示,展覽由郊野藝術和北京SKP RDV聯合主辦,呈現了藝術家王軼庶、黎曉亮攝影作品。
攝影師黎曉亮(左)&王軼庶(右)
在中國單體銷量第一的商場辦一次攝影展,無論是從想法還是到實踐,可能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在人流最為密集的商場空間中,灰色水泥和金屬板切割出一塊別具一格的藝術區域,交錯而又清晰的觀展線路,空間與作品相互呼應和切換,按照不同系列的作品而布置小型展廳,都足以令人駐足。
正如展覽概述中的介紹,「每張照片都是一個隱含著間性的時刻,主觀意志與客觀現實之間的人機交換,在攝影或者拍照的重複行為中,為我們重新制定了更多觀看世界的路線。從本質上說,攝影是關於空間的演繹,它讓混沌的世界有了邊界,也讓單調的生活有了節奏。」
王軼庶&黎曉亮攝影展「換影」北京SKP展覽現場
在此展出的兩位藝術家的作品,王軼庶捕捉的具象生活與黎曉亮尋覓的抽象化視覺,共同建立起一種新的系統。作為曾被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作品的攝影藝術家,也同時是馬格南圖片社基金獲得者,王軼庶的作品備受關注。在褪下攝影記者的身份兩年之後,作為自由攝影師的王軼庶,仍然習慣於用相機把目光記錄下來。在他近年創作「花」「信號」「無中生有」三個系列中,那些具象的生活圖像,既來自於現實,又遊離於現實。
作為參展藝術家之一的黎曉亮,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時尚攝影師之一。他拍攝了很多頂級時尚雜誌封面,他合作過的人員名單含括好萊塢導演、演員、殿堂級搖滾樂團及絕大多數活躍在熒幕上的中國面孔。但在時尚攝影之外,黎曉亮的個人創作亦從未停止。包括2009年開始的肖像項目「back to black」,以及記錄外籍模特在北京生活狀態的個人項目「北京公寓」, 該系列在倫敦獲Fine Art Photography Awards。此次的「Sleepless」取材於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停車場,當人的因素從他的取景框中被抽離,他以近乎抽象畫的方式記錄下了那些被各色汽車反覆刮蹭過的通道牆面。
在展線交叉呈現的「換影」展覽中,兩種不同取向的攝影作品又會產生何種程度的碰撞?
王軼庶&黎曉亮攝影展「換影」北京SKP展覽現場
不歸類,只用相機
記錄自己的目光
藝術家 王軼庶
Hi藝術=Hi王軼庶=王
Hi:這次的展覽「花」「無中生有」「信號」系列都是你近兩年的作品,它們之間的關注點有什麼不同?
王:我的照片倒沒有很嚴格地去分類,我覺得最終呈現出來是王軼庶的作品就夠了,這是我觀看的結果。像「無中生有」之前我也帶著參加過其他展覽,相對來說更嚴肅或者更個人化一點;「花」是在我生活的小區拍的,「信號」包括在世界各地遊走時的創作,可能更適合放在SKP這樣一個商場的空間展示。
Hi:所以說,你攝影的主題跟自己的生活會有直接關係嗎?
王:生活是一個很混沌的概念,讓你難以僅用這兩個字就能界定。我是一個走到哪兒拍到哪兒的人,習慣用相機把目光記錄下來。
王軼庶攝影作品 「無中生有」系列
Hi:在「無中生有」和「信號」系列中,有一些作品好像更偏觀念?
王:其實我一直不太理解觀念攝影的定義(笑),雖然知道大概的方式,但我不太願意按照這種方式,去把自己歸為某一類。我只是覺得這些作品是我喜歡的,我要拿出來給人看。
Hi:很多人產生一種不太嚴謹的疑問,有些藝術家的攝影作品會強行使用閃光燈,像「花」系列中也有這樣不太具有明顯的通俗美感的作品,你怎麼看待?
王:我覺得很美啊(笑),我是比較喜歡才會拿出來。對於美感的界定,可能我們的角度不太一樣?有時候我說的字面意思和別人理解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包括對照片的拍攝和解讀,這絕不是故弄玄虛。當然我不會去干涉別人,我希望觀眾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進入,去理解和感受。
王軼庶攝影作品 「花」系列
Hi:你曾經作為媒體工作者,是因為工作開始接觸攝影的嗎?
王:這個過程正好是反的,我是先做攝影,但那個年代做職業的自由攝影選擇面比較窄,我覺得報社還行,因為本身也是學中文的,就去了媒體。
Hi:新聞攝影和攝影創作的不同之處在哪裡?你是如何去處理二者關係的?
王:完全是兩回事兒,我已經不做新聞攝影兩年多了。工作時有工作的要求,就把事兒做好;自己的創作更隨心所欲,更尊重自己的審美。
Hi:你更願意稱自己為攝影師,還是攝影藝術家?
王:這並不是由我來定的,非要說的話,可能攝影師多一些吧,我很高興別人說我就是一個拍照片的。不過攝影師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拍商業,拍廣告,拍風光,拍地理,都可以叫攝影師,我是屬於為自己拍照的攝影師。
王軼庶攝影作品 「信號」系列
影像只是一個媒介
重要的是你想說什麼
藝術家黎曉亮
Hi藝術=Hi黎曉亮=黎
Hi:除了時尚攝影師的身份之外,你的創作還涉及哪些不同的攝影門類?
黎:在時尚攝影之外,我也一直在進行個人項目,只是有些項目執行了多年,現在才陸續開始公開。比如這次參展的「Sleepless」系列。 有從2009年開始的項目「back to black」,以黑白肖像的形式持續記錄了活躍在中國熒幕的大多數藝人;還有從2016年開始的「Peking apartments/北京公寓」是關於外籍模特在北京的生活狀態。
Hi:你平時的工作中拍攝的明星和「back to black」系列有什麼不同?
黎:工作中的拍攝會更明確,服務於雜誌或品牌的主題,合作的藝人在拍攝中也有很多限制。從09年開始,我會在工作結束之後邀請拍攝對象,以儘可能單純和自然的方式再拍一張肖像,僅僅呈現我眼中的他們。目前為止,這個系列大概有150多張,都以黑白的方式呈現。
黎曉亮攝影作品 「Sleepless」系列
Hi:在你看來,商業攝影和個人創作之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黎:時尚攝影是在一定框架下進行的,就好像「帶著鐐銬跳舞」。無論哪種拍攝其實都沒有絕對的自由,也都有創作者表達的空間,不同在於多和少,也就是「鐐銬的鬆緊度」。攝影是一種信息傳達,商業攝影有明確的服務主體,個人創作同樣也是服務於自己。但工作中不斷激發更多思考,那些未能執行的想法其實都會留下來,沉澱之後可能會用一種極致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個人創作的開始。
Hi:這次展覽的作品是你拍攝的汽車刮蹭過的通道牆面,跟拍人像時的想法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黎:對我而言,倒沒覺得有太大的不同。攝影師的本質就是去選擇在取景框內呈現的內容。這個系列展現的是物,但人就藏身於畫面之外。
黎曉亮攝影作品 「Sleepless」系列
Hi:最開始的創作初衷是怎樣的?為什麼叫《Sleepless》?
黎:這個系列第一眼會給人以錯覺,像抽象表現主義油畫,其實是照片。初衷是因為它們出現在停車場最不好開的地方,難免會特別留意這些畫面,後來到不同的國家和城市,看到的劃痕越來越多,就有衝動想記錄下來。這個系列命名為「sleepless」,一方面我們不眠不休地創造出這些畫面,同時也因為新的技術如AI或無人駕駛不斷的更新升級而抹殺這些人為失誤的產物。
Hi:對於攝影,你最看重的是什麼?
黎:在大學時學的工科,畢業之後從事攝影,純粹是興趣的驅動。不限於攝影,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真誠。
Hi:所謂的「決定性瞬間」在今天的攝影環境中是不是已經不存在了?
黎:我過去也非常沉迷,它是一種攝影的方式。就像影像,它只是表達的一個媒介或載體,最重要的是你想說什麼。
黎曉亮攝影作品 「Sleepless」系列
Hi:隨著手機相機的普及,攝影師的工作與日常人們按下的快門有什麼不同?
黎:在今天,影像的獲得越來越容易,有泛濫的趨勢。同時,好的攝影也變得更為突出。都是在拍,但重要的不是按下快門的那一刻,而是與攝影這件事共生了多久、達成怎樣的默契以及在照片中呈現了多少。你按下的快門成為自己的投射,是這一點讓你跟別人都不同。


※錯過這十個關鍵詞,你就錯過了2017年
※2017年的1000個展覽里,哪個值得被銘記?
TAG:Hi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