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花鳥「飛」到姑蘇城
日前,「妙造自然——于非闇繪畫作品展」在蘇州博物館拉開帷幕。據了解,該展覽集中展出了北京畫院珍藏的近現代傑出畫家于非闇的繪畫精品40件,分為與古為徒、我師造化、詩情畫意三大板塊,涵蓋了于非闇工筆花鳥畫創作生涯的各個時期。
1954年《雙飛喜鵲》
「我學習工筆花鳥畫,是從1935年起始的。」這一年,于非闇46歲,正式轉向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最終以此聞名於世。據悉,于非闇專攻工筆花鳥畫,源於張大千的建議。1935年他們曾聯袂在北平舉辦了「張大千、方介堪、于非闇書畫篆刻聯展」。于非闇早年師從畫師王潤暄學畫花鳥、草蟲,並學習飼養昆蟲及研製顏料之法,對於這些經歷,他在《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和《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兩書中曾對此有詳細的記錄。他的繪畫從明末的陳洪綬入手,對北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最為推崇,且研究有素。加之他對寫生對象的朝夕觀察、深入體會,才使得自然界的生靈在他筆下能夠栩栩如生,更登堂入室。
此次展覽中,有一幅于非闇在生命最後一年所作的《喜鵲柳樹圖》,他在畫上題跋道:「從五代兩宋到陳老蓮是我學習傳統第一階段,專學趙佶是第二階段,自後就我栽花養鳥一些知識從事寫生,兼汲取民間畫法,但文人畫之經營位置亦未嘗忽視。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作的泉源,濃妝艷抹、淡妝素服以及一切表現技巧均以此出也。」
值得一提的是,于非闇的工筆花鳥,得李公麟的筆墨技法、趙佶的風神意趣、陳洪綬的高古氣息,並借鑒民間繪畫之長,融會貫通,糅合出新;但他又師古不泥古,持之以恆走進大自然汲取營養,因而得以別開蹊徑,自成一格。此次展出不少作品上的題跋,如《臘梅山禽圖》《梅竹雙鳩圖》《牡丹雙鴿圖》等,從中可知這些均是其觀察、寫生後創作的。古稀之年的他,秋天到老舍家看菊花時見丹柿滿枝,停住腳步仔細觀察,靈感頓發,一氣揮就《丹柿圖》,正體現了其師造化一生不止的精神。
1957年北京畫院成立,于非闇任副院長;兩年後其因病去世,家藏古畫與其生前創作精品數十幅被捐存畫院。此次展出的于非闇畫作均為北京畫院藏品。
據了解,展覽將持續至3月4日。(菲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