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柳川:集體經濟村莊龍門的「神話」

柳川:集體經濟村莊龍門的「神話」

龍門村隸屬於山西省河津市清澗街道,位於呂梁南麓、黃河之濱、秦晉交界的禹門口。全村10個村民小組,3600人。20多年來,龍門村黨委帶領村民堅持多輪驅動的混合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之路,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把一個昔日落後的窮山村,建成如今經濟騰飛、生活富裕、干群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了「居有所住、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五個全覆蓋,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目前全村集體資產積累達1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0億元,年上繳稅金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龍門村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十佳小康村、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山西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生態環境建設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

山西省河津市的「龍門口」,是一個美麗而傳奇的地方。這裡壁立萬仞,地勢險要,相傳為大禹所鑿開,所以「龍門口」又稱「禹門口」。奔騰的黃河在此橫衝直撞,雷霆萬鈞,凌空雪浪,傳說鯉魚在此一躍成龍,從而讓「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流傳千古。如今,坐落在「龍門口」東側的河津市龍門村,正在書寫新的「神話」。

自古以來,「鯉魚跳龍門」的神話並沒有給龍門村帶來福祉。相反,每到汛期,河水經常泛濫成災,收成一年不如一年,這裡的村民依舊靠向政府伸手要補貼度日。「北靠荒山南靠灘,西臨黃河沒有川」,龍門村在當地是一個出了名的窮山村。

1996年8月,龍門村村委會換屆選舉,全村99%有選舉權的村民把票投給了擔任中學教師的原貴生。雖然是教師,但是原貴生只是初中肄業。初中都沒畢業的人去做老師,這在上世紀80年代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村民眼裡,原貴生知識淵博,說話算話,做事有魄力,「這個娃是個幹事的人」。有著20多年黨齡的原貴生暗暗發誓:牢記宗旨挖窮根,帶領鄉親跳「龍門」。

龍門村原有一個村辦焦化廠,但是管理混亂,瀕臨倒閉。如何救活焦化廠,成了原貴生新官上任燒的「第一把火」。為了讓這個村辦企業起死回生,原貴生索性把鋪蓋卷搬進工廠,內抓管理,外跑市場。一次,原貴生冒雨趕到一家鋁廠聯繫客戶,進門時主人正忙,他在屋外一蹲就是兩小時。看到渾身濕透的原貴生,客戶感動了,與他簽下第一筆訂單。一年半光景,焦化廠起死回生:投資全部收回,還贏利50萬元。這一年,村民們第一次從村辦企業分得紅利。

原貴生認為,龍門村要發展壯大,老百姓要過上好日子,就必須把蛋糕做大做強。多年來,村裡每上一個項目,原貴生不是向銀行伸手,而是從村民利益著想,號召大家集資入股。村民們從焦化廠的快速發展中看到了集體力量產生的效益,重新樹立起了對集體經濟的信心。

在村黨委的帶領下,短短几年間,一個瀕臨倒閉的焦化廠發展成下轄10多個企業的大集團,由煉焦為主實現了向煤、焦、電、鋁的延伸,形成了洗煤、煉焦、發電、電解鋁、建材、運輸、旅遊服務七大產業為支柱的循環經濟產業鏈。2005年,龍門村集體經濟總產值達到9億元。龍門村人人從集體經濟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使龍門村集體經濟形象、集體經濟發展層次、集體經濟產值三方面指標,實現了大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原貴生帶領龍門人探索出了一個符合龍門村實際的集體、股份、聯營、個人四種經濟形式同時發展的混合經濟模式。原貴生形象地給這種經濟模式起了一個名字叫「四輪驅動」,並解釋它像吉普車一樣用4個輪子驅動,不管什麼樣道路都能前進。

「四輪驅動」中集體經濟是核心。在龍門村的經濟成分中,集體經濟佔70%以上,決定了全村命脈,集體經濟的發展,幹了人人想干而幹不了的事。原貴生有這樣一句「名言」:集體經濟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基礎,集體有了錢,才能做公益事業,扶持老弱病殘,才不至於使貧富懸殊過大。

股份制經濟是龍門村在建煉焦爐時發展起來的。當年改建焦爐時,原本籌措600萬元,沒想到兩天就集資800萬元。2000年興建新型環保焦爐,需投資3700萬元,僅村民集資就達1500萬元。這種「風險共擔、利益均占、村民集資、入股辦廠」的股份制經營方式,既解決了資金問題,又讓村民手中的閑錢活了起來。

聯戶合作經濟是由多家農戶聯合辦的合夥企業,以自願組合方式組成。為發展聯戶經濟,村委會規定:至少要有10戶以上村民聯合起來開辦企業,才能使用村公共資源,即使有人想多交承包費獨家經營也不行,避免公共資源受益不均衡問題,要讓善經營的拽上不善經營的,同當股東,共同致富,從制度設計上形成了先富帶動後富的機制。

龍門村集體和聯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個體經濟發展提供了空間,如企業擴展需要許多小企業來幫襯,村民集中居住需要有人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等等。它的存在和發展,活躍了鄉村市場,完善了居民區功能,方便了村民生活,成了集體經濟不可或缺的補充。

「四輪驅動」推動了龍門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繁榮,也促進了龍門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據龍門村統計,全村集體資產累計達10億元,無銀行貸款,年工農業總產值15億元,上繳國家稅金1.5億元,人均純收入2萬元,福利性、保障性收入佔到每戶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全村3600人中現在僅有1人在縣城開酒店,其餘都在村裡上班。村裡外來人口近6000人,遠遠超過了本村人口。目前,龍門村常住人口上萬人,形成了規劃科學、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管理先進的現代化小城鎮。


在龍門村大家都知道原貴生有一套「共富」理論,他認為,龍門不是要先富帶後富,而是要致富能力強的帶著能力差一點的一起致富,共同富裕是目標。原貴生說,「我們不要平均數字掩蓋下的假富裕,我們要家家富裕的小康日子。」

在龍門村,人人都是上班族,每個家庭都有穩定可觀的工資收入。為保證共同富裕,在個人入股的基礎上,村集體積累拿出2400萬元,給每個村民贈兩股6000元。

2003年興建電解鋁廠,村黨委、村委會決定,從集體收益中拿錢給每個村民入一股,其他股份誰有錢誰購買,不加限制,鋁廠贏利後,按股分紅。但有錢的一下子就送來了幾十萬元,沒錢的卻一分錢拿不出來。村裡認為這不利於共同致富,當即決定每戶最多入股10萬元。為了讓困難戶也能分紅,村裡從上年集體收入中拿出2100萬元,為每位村民贈送了兩股。這股金後來被群眾形象地稱為「刮金板」。對於這種有些「均貧富」味道的股份制改革,原貴生堅持了10多年。他說,「這樣就避免了一股獨大的可能,最大限度保障了中小股民,也就是村裡困難戶的利益!」

近些年來,龍門村平均每年村集體按股金向村民分紅達7000萬元,集體給村民分紅近2000多萬元。如今每年1月10日、3月20日、6月26日,村民可以分3次領到自己的股金分紅,近10年來雷打不動。村民的工資性、福利性、資本性、優惠性、保障性等收入,構成龍門村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龍門村也把發展公共事業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近10年來,龍門村累計投資2.35億元,完成10個方面50項工程,把更多的集體積累用於新村建設、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事業。村集體建成19幢住宅樓,讓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並給每戶補貼15000元。同時,還免費為家家戶戶實現水、電、暖、煤氣、熱水、程式控制電話、閉路電視、寬頻網「八通」。

如今,龍門村3000多戶村民全部住進了水、電、暖、氣、閉路、程式控制電話、熱水、網路寬頻「八通」的住宅樓;全部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生產生活用水、物業管理費、教育經費、文化活動費、農藥種子、烈軍屬優撫、閉路電視收視費、林木管護費、基礎設施配套費10項免費;全村50%村民擁有私家轎車;從幼兒園到初中全部免費;村裡還建起了民俗文化博物館、旅遊接待中心、商貿中心、龍門醫院和禹門口公園……原貴生說,龍門村在制度設計上就是允許任何一個人最大限度地富裕,卻不允許任何一個人陷入貧窮。

值得稱讚的是,原貴生把「共同富裕」的雨露也灑向了龍門村的外來務工人員。

龍門村村辦企業的外來務工人員多達35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原貴生說,咱也是「農民」,要善待「農民工」。為此,村裡專門建了一棟職工宿舍樓,水、電、氣、暖一應俱全,全部免費提供給打工的單身職工。

龍門村還規定,在龍門村集團務工5年以上的,免費提供一個50平方米的套間,可以把家屬和孩子接過來一起居住。務工在10年以上的職工和教師,頒發「榮譽村民」證書,跟村民一樣分紅,一樣購買住房,享受村民所有的福利待遇。在子女入托和上學方面,和村民一樣全部免費。

在勞動保障和其他福利方面,龍門村為所有務工者繳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每年還為打工者發工作服、西服兩套,中秋節和春節發米、面、油、果、肉等10多樣禮品,每月發15元免費用餐券和免費洗澡票、理髮票等。

在龍門集團下屬洗煤公司擔任機修工10多年的侯師傅,是外村人,但他已經連續多年領到榮譽村民的分紅款。對此,他深有感觸:進了龍門村,就是龍門人,這分紅款就是最好的說明了。在水氣物業公司擔任機修班長的吳文生,不僅是「榮譽村民」,而且還是集團「勞模」,在享受分紅的基礎上,還獲得500元的現金獎勵。他說:「作為『半路出家』的龍門人,享受這麼好的待遇,我感到十分慶幸,我為龍門村有這樣好的領導班子而驕傲。」

同時,村黨委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充分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要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等;以創建文明居民小組、文明家庭為載體,積極引導了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了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


經過10餘年的摸索和實踐,龍門村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辦事決策制度,那就是無論大小事,都必須經過四項議程:首先是統一思想,拿出預案;其次提交黨員議事會和村民議事會審議;然後張榜公布聽取村民意見;最後才由黨委、村委形成決議。近年來,龍門村逐步建立健全了村務管理、企業管理、環境保護、扶貧幫困、幹部教育、文明建設等多項規章制度,用制度來規範幹部行為,規範村民行為,規範經濟行為,規範社會行為,讓富裕起來的龍門人在制度中生活,讓制度成為引領龍門人向新型農民轉變的助力和保障。

制度一旦形成,就要嚴格落實。多年來,龍門村幹部在嚴格要求自己,帶頭執行制度上毫不含糊。一次工地丟失價值4萬元的電纜,村幹部從自身找原因。作為總經理的原貴生自罰1萬元,廠里兩位負責人和4位具體工作人員每人都分別自罰1萬元、6000元。

1999年村裡要建住宅樓,原貴生提出把底層全部建成商鋪,但大部分村民則認為底層應建成地下室,便於存放雜物,於是就按大家意見辦。結果竣工後群眾才認識到現代化的住宅更需要服務業支撐,又紛紛把底層改建成小商店。有人沖著原貴生說:「現在改建還不如當初聽你的。」原貴生笑著說:「大家不同意,我也只能聽大家的。幹部要為民做主,但不能替民做主,在龍門村最終說話算數的還是龍門的村民。」

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所形成的凝聚力與和諧的幹群關係,成了龍門村發展的不竭動力,讓村民看到了共同致富的希望,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讓他們熱愛生活,更熱愛給他們帶來希望的集體。


原貴生身材高大,聲音洪亮,待人溫和,做事磊落,是一個有著博大胸懷和獨特人格魅力的農村基層幹部。從他擔任龍門村黨支部書記第一天起,他就把滿腔真情和熱血傾注給龍門村3000多口人身上,也換來全村百姓的信賴、尊敬和愛戴。

1996年9月,原貴生接任龍門村黨組織主要負責人不久,一場罕見大暴雨把原貴生辛辛苦苦帶領村民修築的澗河攔洪大壩沖開了一個豁口。危急關頭,原貴生奮不顧身地跳進洶湧的洪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在場的黨員、幹部、群眾緊隨其後,手挽手、肩並肩,結成抗洪連心壩。經過3小時的搶堵,堵住了決口,保住了家園。村民目睹了原貴生捨生忘死為集體的表現,深受感動,鐵定了跟這位當家人乾的決心,也形成了20年來龍門村始終保持著一個凝心聚力謀發展、同心同德創大業的良好局面。

2000年6月,原貴生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唯一的兒子遭綁架失蹤。此時正值龍門集體企業轉型擴張期,環保焦爐正在建設,節能電廠也正在施工,所有人都在擔心原貴生振作不起來。沒想到原貴生把痛楚埋在心底,很快投入到工作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竟瘦了40多斤。5年後,案件告破,原來兒子當時就已遭毒手。這5年間,原貴生在眾人面前大刀闊斧地幹事業,使集體資產從7億元猛增到10多億元,但是背地裡卻默默忍受著喪子的悲痛。

近些年,龍門村建設工程很多,一些建築商、原材料供應商認為原貴生是一把手,有絕對的決定權,於是有的送紅包,有的找關係,想盡辦法靠近拉攏,卻都被他婉言拒絕。一次一個包工頭偷偷給他送了20萬元紅包,沒等他反應過來就走了。面對厚厚的現金,原貴生立刻把錢送到村裡記在賬上。工程投標一切按正常程序進行,從始至終原貴生沒有說一句情。事情也湊巧,這家工程隊正好中標,原貴生馬上派會計把那20萬元作為工程抵押款划到工程隊賬上,這個工頭逢人就說:「我算真正領略到原貴生的硬氣了。」

原貴生在抓班子黨風廉政建設方面有一條鐵規,那就是每個班子成員都要清清白白辦事,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和親朋好友謀私利,更不能有任何貪污、腐敗行為。他首創了農村警示教育館,堅持每月8日為黨員活動日,為全村的黨員幹部時刻敲響防腐警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貴生用自己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群眾的無私奉獻,在「龍門口」樹立起一座豐碑,書寫了一段新的「神話」。原貴生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鄉鎮企業家等榮譽,併當選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站在龍門村觀景台上,放眼望去,滔滔黃河,綿延東去。我們深信,龍門村「鯉魚躍龍門」的神話,如同綿延不斷的黃河之水,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新的形勢和任務,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進城市化進程並不一定要農民進城。通過發展集體經濟,讓村民變市民,就能實現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人有所樂。這樣農民更擁護。

摁住掃碼 訂閱紅色快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色快訊 的精彩文章:

黃金大米重現,這次誰遭殃?
清江游:狗兒又鬧事了?

TAG:紅色快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