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國軍的王牌部隊
原標題:盤點國軍的王牌部隊
中央軍
第一軍:身世最正,前身是黃埔教訓團,後擴編為黨軍一師,在1925年8月和第2師(由教訓4、5團編成)合併為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介石任軍長。東征、北伐都立下赫赫戰功;在華夏大戰、蘇區作戰,都有不錯的體現。抗戰期間,參與淞滬會戰,潢川作戰。之後駐防陝西。儘管因作戰有限,在諸軍中越來越淡化。但該軍出過多位大將,集團軍司令。
第八軍:儘管第八軍的編號一向有,但松山攻堅戰的第八軍到了1941年才成軍。1941年5月,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一軍改編為第八軍。鄭洞國任軍長。1943年1月,何紹周接任軍長。2月,該軍由湖南開往貴州整訓。在1944年的滇西反撲中,該軍是進犯主力,擔任松山攻堅,前後進犯屢次,傷亡慘重,終究攻破松山,打破日軍的滇西防護系統。《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邊的虞師就應該是該軍的一部分。
(竹內聯隊守德南天門就是遠征軍有必要霸佔的當地)
第十軍:泰山軍。抗戰時成軍,有豐厚的作戰經驗,在三次長沙會戰中,該軍都擔任護衛長沙城的使命,在整個戰區的會戰中起砒柱中流作隊,三次都在十數萬日軍圍住之中,沉著應戰,力挫日軍矛頭。在常德會戰時,給敵第3師團以重創。1944年6月-8月衡陽護衛戰,日軍前後三次總攻,耗時47天,傷亡慘重。在1年後的長沙受降,李玉堂將軍文日軍將軍日軍傷亡,答覆在八萬。可見該軍戰鬥力。
第13軍:該軍建立時刻也比較晚,成軍於長城抗戰。1933年夏,國民黨軍為加強長城沿線的抗戰力氣,將第88、第89師合編組成第13軍,錢大鈞任軍長。1935年9月30日,湯恩伯正式任該軍軍長。13軍在抗戰初期參與南口作戰、太原會戰、台兒庄戰爭、蘭封會戰。之後長時間駐防豫中,在1944年,豫中會戰失利。後調入貴州,參與雪峰山作戰、廣西反撲戰,重振雄風。
52軍:素有「國軍第六大主力」之稱,建立於1937年,根本戰力為第二師與第二十五師。抗日戰爭初期參與台兒庄戰爭、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爭,日軍進駐法屬越南,第五十二軍調防雲南南部,避免日軍進犯滇南。是國軍最終推到台灣僅有一支整建制的部隊。
71軍:成軍於抗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迸發後,國民黨戎行進行整編時,以第87師擴編為第71軍。該軍組成後,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作戰。1938年5月初,該軍進行擴編,之後,參與了豫魯皖邊區域作戰和武漢會戰。武漢會戰完畢後,第71軍從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轄整訓,下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之後,長時間駐守四川,後又駐守滇西,在滇西反撲戰中立下戰功。
當地軍
第四軍:北伐身世的部隊。北伐、內戰都立下大功。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失利被撤銷編號,軍長被槍決。離別歷史舞台。
第七軍:桂系的中心部隊。有鋼七軍之稱。在北伐時期就立下赫赫戰功。龍潭戰爭打敗孫傳芳,保住了南京國府,之後征伐唐生智,寧漢合流。在抗戰中參與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後長時間駐防大別山。抗戰後,軍長帶人首先進入南京,蔣很盛怒。之後長時間駐防與華中區域。
第三十五軍:傅作義的發家、看家部隊。參與過涿州、華夏諸次大戰;抗戰前,百靈廟戰爭打出國威;太原會戰時,死守太原五日;冬天反撲作戰,克複五原,擊斃日軍中將。是國軍中罕見的在抗戰中對日軍進攻的部隊。


※印度最大的露天洗衣場
※地處大海與沙丘之間的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好像一直是動亂之地
TAG: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