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卡薩布蘭卡的戰與降

卡薩布蘭卡的戰與降

原標題:卡薩布蘭卡的戰與降


「卡薩布蘭卡有那麼多顆破碎的心……」提到影片《卡薩布蘭卡》,人們定會想起這一哀傷的輕吟。其實,1943年的卡薩布蘭卡不僅有一顆顆亂世浮萍般凄美的心在破碎,還有許多充滿夢想、勇氣、榮譽甚至傲慢的心在碰撞。


這年1月,美英首腦和盟軍成員國的參謀部高官數百人,匯聚於離戰場上千公里之外的卡薩布蘭卡,磋商盟軍對大西洋、太平洋兩大戰場作戰資源分布,以及下一個戰場將在哪裡開闢。

會議代號為「信條」,此「信條」決定著戰爭進程。面對如此重要的會議,美英極度重視,「軸心國」也給予高度關注。從電影《卡薩布蘭卡》的另一個譯名《北非諜影》,足見當時的緊張氣氛。時任摩洛哥總督巴頓將軍作為東道主,更是將他那不怕得罪人的德行發揮到了極致;身有殘疾的羅斯福用5天時間,換乘了10種以上的海陸空交通工具才抵達;丘吉爾則是化了妝,背上降落傘乘坐轟炸機而來……


當然,與接下來的議題相比,這些只能算是小插曲。


和以往的會議一樣,幾乎所有協議都是在爭吵中達成。18日晚,在就達成的協議召開記者會時,羅斯福突然提出一個新論點,而且是一連3次——德國、日本、義大利必須無條件投降。他解釋說,無條件就是作戰能力和奴役他人的世界觀必須被徹底摧毀。


此前的人類戰爭史上,一切投降都用一定的條件,給失敗者留一點臉面。而這個看似沒有具體內容的口號,卻構成了史無前例的無限戰爭動員令,意味著戰爭行動將不受敵對國任何因素的限制。3天後,美軍參謀部便下達了轟炸命令:「摧毀德國的軍事、工業設施、經濟機關,打擊德國民眾士氣,直到他們放棄抵抗」;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的命令更是直截了當——把畢恭畢敬的法律小冊子扔進太平洋,可以擊沉水面上所有懸掛軸心國國旗的物體。

當然,此舉還另有深意,就是堵死所有盟國私底下與敵國談條件媾和的危險。


這些都是後話,咱們還是回到會場。當時羅斯福一言既出,聲震四座,可現場只聞一片鍵盤聲,記者們根本騰不出手來鼓掌。3個小時內,審查官就在會議室簽審了10萬字的相關新聞稿。在這個被稱為「無條件投降」會上,羅斯福自然成為焦點人物。而另一位巨頭丘吉爾略顯尷尬卻也不失大國風範地表示:「總統所言,我深表認同。」


「鸚鵡言猶在,琵琶事已非」。一直憋到戰後,丘吉爾才酸溜溜地說,羅斯福此舉「草率而狡詐」。因為直到那時,英國人還承擔著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最大的犧牲和最重的責任。但如此一個大手筆的世界戰略,美國人竟然瞞著自己在白宮裡策划了半年,然後不打招呼地獨家買斷,豈不讓大英帝國顏面大失。事實上,美國人不僅搶走了風頭,還使卡薩布蘭卡成為一個歷史轉折點——西方盟主從此易位,羅斯福和丘吉爾的代號也改為「A+」與「B+」。


時任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評價說,兩巨頭是同舟共濟的好水手,不同的是羅斯福始終盯著一個方向,丘吉爾則總四下亂看。的確,羅斯福把丘吉爾稱為「19世紀的殖民者」不無道理,因為他老把作戰的重點放在曾經屬於英國的殖民地上,戰爭勝負未卜就開始盤算戰後秩序與格局;而羅斯福卻始終把「先取德國」作為不變的戰略原則,即便是珍珠港慘劇發生後也堅定地認為,納粹德國才是心頭大患。他在和美國高級參謀們討論作戰方案時,常常提及西方軍人的一句口頭語:「沒和德國人打過仗,不算真正的會打仗。」


其實,羅斯福這樣做還流露出他對英國人「商業文化」的反感——16世紀以來英國人打了15次仗,都是以「政治必要」為名來追求商業利益——土地割讓、錢財賠付、通商優惠皆可成為停止戰爭的交換條件。最讓人扼腕嘆息的是,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和約》,其苛刻的割地賠款和軍備限制,在賺得金錢的同時播下了仇恨的種子,誘發出納粹這個毒瘤。

讓敵人無條件投降的條件是,你自己必須準備好付出無條件的犧牲。會議當晚,時任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從波斯人的著名詩集《魯拜集》中抄錄一首:「舊日湖山同醉客,只今寥落已無多。幾杯飲罷魂銷盡,一一生涯酒里過。」(郭沫若譯)


該詩抄在美軍第一裝甲師第三營全軍覆沒於北非的電報上。這是美軍與德軍的第一次交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從一道拐到一道杠,她走了幾步?
我守護在嬰兒的搖籃邊,你守衛著祖國的邊防線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