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里為官只為財」,清代捐官的名目大體可以分為哪幾種?

「千里為官只為財」,清代捐官的名目大體可以分為哪幾種?

作者:延安大學閆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捐官,也就是納捐買官。這項制度始於秦,是專制國家施行的一種用捐款換取官職的手段,也是明清官吏的來源之一。清代的「捐官」名目繁多,大體分以下幾種:

(惡搞漫畫)

一是「捐實官」。這種花的錢最多,但也不是捐了官就能當差,而是有機會時補缺,沒有缺的時候就等著吧。不管捐的是京官還是外官,程序都是這樣。這時候,捐官只是有了個虛銜,沒有實權,要想補缺,得去吏部報到,稱為「投供」,然後抽籤分發到某一省候補,當然也需要更多的銀子去活動關係。

(吏部執照)

二是「捐出身」。大概有兩種:一是「記名」,主管官吏記下你的個人信息,恭喜你,這代表你有做什麼什麼官的資格。如果你們家很有錢,你也不想費力去做什麼官,那就不用再花錢了,你已經可以穿著官服出去顯擺顯擺了。(紈絝子弟既視感!)第二種是捐「虛銜」、「頂戴」。這是一種類似榮譽職稱的東西,你可以享受一些特殊身份才有的配置,比如穿戴這種官品的官服呀,使用官用的車輛馬匹呀等等。

三是「官再捐官」。顧名思義,就是捐官的人本來就是官來著,比如後補的官花一筆錢可以補缺,被革職的官花一筆錢可以復職。

四是「捐考試資格」。就是花一筆錢買一個「監生」,取得考舉人的資格。「監生」,就是網子監中讀書的學生。這種「監生」是拿錢買的,所以經常被社會上的人看不起。

(清代捐官證據)

捐官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商人,做生意發了財,但社會地位低,被人看不起。這時候捐個官就可以抬高身價,與地方官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出去辦事面上也倍兒有光。另一種,雖是官宦子弟,但科舉考試老是考不上,家裡也一般般,不是什麼大貴族,總得有個謀生之道,那就捐個官吧。

清代捐官之風大盛,而冗員大多數得不到實職。花錢補上實缺的呢,大多沒什麼才幹,平庸至極。更有甚者,「千里為官只為財,」為了賄賂上司,也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欲,他們只會變本加厲,搜刮民脂民膏。

參考書目:

1.王俊編著,《中國古代官制》;

2.朱小平著,《清朝被遺忘的那些事》;

3. 完顏紹元著,《走官界仕途》,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

編輯: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滿洲第一勇士不只鰲拜一個人,但為什麼只有他婦孺皆知?
鄒容在《革命軍》中寫了什麼,「竟讓胡適、蔣介石大受鼓舞」?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