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復旦教我的四句話

復旦教我的四句話

講真,當年考大學的時候,我是以為復旦全國第一的。進去之後,聽說「本校江南第一」,真是撞豆腐的心都有了。

不過,現在倒過來想想,念復旦挺好。

四下瞅瞅,我旦的傻子,似乎比北大的、清華的、各種海歸的,要少幾枚。

當年我旦,文科生都要學計算機,理科生都要學孫子兵法,也許,差異就源於此?

——思維跨度大的人,是不是就不容易傻?

我每常回憶起,復旦那幾年,在計算機課、在顧曉敏的講座里,在各種稀奇古怪的課堂上,老師講過的幾句話。它們彷彿四盞小明燈,照亮我的前半生。

1、文明就是增加無用的東西。

一團面,弄熟了就可以吃,非要給它做成蛋糕。要香氣馥郁,要口感細膩,還要弄上奶油花,以娛眼目。——最後多半還吃不飽。

這就是文明。

文明帶來許多無用的東西,而這種無用之用,變成了人與人之間分辨階層層次、高下優劣的關鍵。

要做一個文明人,您得需要多少無用的東西啊:

裸奔當然不行,得穿衣。還要穿得有品味。

要考慮款式、色彩、線條、剪裁,要看場合,還要配件,還要香水。

如果是女人,還要化妝。

——而且,儘管無論你怎麼穿來穿去、化來化去,我們能改變的外貌,不超過2%。就為了這2%,人類衍生出了多麼的龐大的生意、多麼複雜的產業啊。

嗯,要想做一個文明人,我們:

要在公眾場合安靜、不在地鐵上吃東西、兩車交匯時關掉遠光燈;

要尊重下屬、保護弱者、平等地對待孩子;

還要注重環保、投身公益、有人文關懷。

還要為看到一個粗魯得不是個東西的特朗普當了美國總統而感到崩潰。

據說:人在沒有吃飽的時候,只有一個煩惱,吃飽了,就有各種煩惱。

文明人有太多比較,太多攀比,文明人在意得太多。

所以,文明人不安、憂鬱、焦慮。

其實,很多痛苦,僅僅存在於你的想像之中

財富、地位、面子……都是人生的幻光,是文明帶給我們的無用的東西。

如果你能看破,也許你就可以放下了,然後隨緣,給自己自在。

2、學問在於細微之處

專業人士,意味著一個領域內,上萬的知識點。而專家的意思,就是逮著隨便哪個節點,就能講上兩個小時

懂與不懂,盡在細節。

流沙河先生講詩經,處處新奇,振聾發聵,卻始終有理有據。而李敖,把一篇畢業論文寫成了一本單行本。這些人的歷史功底,意味著你隨口問他,比如「床」的演變,或饅頭的歷史,他就可以給你滔滔不絕講半天。

正是因為知識太多,有時候,專家會變得很麻煩。

很多年前,我大二的時候,問了一個政治系的前輩一個問題:什麼是民主?

他沉默了一分鐘。然後給了我無數定義、無數取捨,聽得我一頭霧水。

什麼是智力?專家可以給你超過五十鍾定義。

聶衛平能教七八歲的孩子下圍棋嗎?答案是No。

在這個概念上,專家真像是殘疾人。

孔乙己為什麼老是問別人茴香豆的第四種寫法?他覺得,這是學問。

積累知識,是在細微之處;而能概括提煉、有超越細節的能力,體現的是悟性、是見識、是格局,甚至是人品。

3、人就是個電鈴,總在兩極之間搖擺

吃多了甜的,就想吃鹹的;吃多了肉,就想吃素;見多了就煩,分開了又想……

人就這麼個東西,折騰。

當年陳天橋手上三家上市公司,壓力山大,甚至得了驚恐症,甚至沒法坐飛機。

於是把公司出手,完全地cashout,又開始感覺迷茫迷惑,覺得「熱火朝天的生活」對他才是誘惑。

人的內在,總有各種慾望,相互衝突。

二十小時不睡你鐵定犯困,睡夠十幾小時,你肯定想爬起來。

情人之間,親密滿足了,就想要獨立;獨處久了,又覺孤單,又想膩在一起。

人既想艱苦努力要有所成就,又想及時行樂享受當前。所以忙久了就羨慕閑人,閑久了就想做事兒。

這些衝突,都是結構化的

此起彼伏,循環反覆,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所以,你要給自己一個平衡,給他人多點理解。

能預見球會往哪裡滾,你就能更好地接住球。

4、沒有比較就沒有思維

這是最有意思的一句話,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而且居然是在計算機課上學來的。

這句話其實有通俗版本:「貨比貨才識貨。」

思維需要素材,而比較就是思維的素材。沒有比較,思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沒有見過好女人,不知道女人能有那麼好;

被虐待慣的孩子,無法想像父母可以那麼體貼、可以為孩子做那麼多犧牲;

一個中國人,如果沒看過美國人對上司的頂撞、對總統的戲弄、沒看過美國軍官站在坐得自在舒服的士兵背後看球賽,可能永遠意識不到中國人對權威的尊重何等可笑,也不會想到,毛澤東駕崩之時,中國舉國黑紗纏臂,是多麼的荒謬;

有些女人,老公出外遇,天就塌了。如果她們能看看,彼得·德魯克的奶奶,說到丈夫的外遇的時候,說:「有情人的好處是,你至少知道他不在家的時候去了哪兒。」

或,有女人聽到老公出軌了,可以笑問:「哎呀,居然還有人看上你?帶出來見見?」

如此,也許可以開闊她們的思路,讓她們有點成長。

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苦逼,狠辛勞。

看看網上那篇《活在安達信的日子》,看看那些幾乎從來沒從寫字樓正門下過班的安達信人,再來問自己,我苦哪兒了?

覺得自己遭受上海、命運不公的人,想想貝多芬,28歲就聾了;再想想莫扎特,36歲就死了,窮死的。

你碰到的那點破事兒,算得什麼?

沒有比較,你甚至不知道你是誰。

初出山門,天下無敵;再練三年,寸步難行。

看看一些真正優秀的人,才知道,自己這麼多年,活在了狗身上。

見識不廣、樣本不足的人,極易自大。連他們的想像,都不知道該去什麼方向。

前一陣還聽到一個清華人說他永遠不相信區塊鏈比特幣,賣糕的……我不評價。

其實,少見多怪的人最輕信。

無知是狂熱的前提。

隔絕即愚蠢。古往今來的愚民政策,都試圖讓你保持封閉。

而與外界的隔離,也是所有的虐待、或邪教能滋生的先決條件。

真正的聰明人,尊重對手,看重反對意見,注重對自己的觀點的證偽。

這是最終極的比較。

比較得越多,人會越謙卑,因為知道自己的極限和局限

這樣的人,腦子一般不會太亂,做事一般不會太絕。即使犯傻,也不會太離譜,從不一條道走到黑。

而一根筋、認死理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做比較的人。

這四句話本身,都是當年在學校聽老師講的。演繹是現在才做的。

整理一下寫出來,覺得蠻有意思。

人生需要間接經驗。無論我們多聰明,個體的直接經驗總是太有限。

如果你也覺得這些話有意思,那,盡量讓你自己、或你的孩子,讀好學校吧。Trust me,值得的。最好的鑒賞力,要接觸最好的東西才能培養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聲水起 的精彩文章:

TAG:馮聲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