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溫爾康:10國領導集體出席印度共和國日閱兵,莫迪搞定東盟了?

溫爾康:10國領導集體出席印度共和國日閱兵,莫迪搞定東盟了?

本文大概1600字,讀完約3分鐘

1月26日,東盟十國領導人史無前例的集體做為主賓,出現在印度第69個共和國日的閱兵儀式上。莫迪總理認為「這一天會被歷史銘記。」印度共和國日閱兵對主賓的選擇是基於外交政策的導向,這次東盟十國領導人的集體出席,也是印度努力實施「東向行動政策」和「印太戰略」的強力印證。

1月26日,東盟十國領導人史無前例的集體做為主賓,出現在印度第69個共和國日的閱兵儀式上。莫迪總理認為「這一天會被歷史銘記。」印度共和國日閱兵對主賓的選擇是基於外交政策的導向,這次東盟十國領導人的集體出席,也是印度努力實施「東向行動政策」和「印太戰略」的強力印證。

印度和東盟的接近,雙方都是處於雙方的戰略考慮。從中印東這個戰略小三角來看,印度同中國的結構性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中印之間的老三樣問題:邊界問題、印巴問題、達賴問題短時間內都很難解決,況且印度一直有與中國攀比國際地位的大國心態。印度的國家發展具有強烈的中國參照系,根據其《不結盟2.0》報告,印度亞太戰略的統領性目標只有一個,即「發展自己,實現在亞洲與中國平起平坐。」

所以中印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棋盤博弈。就像下圍棋一樣,看誰在棋盤上占的地方多。中巴全天候夥伴關係,中國在西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印邊境修建公路、鐵路、機場,中國參與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孟加拉國的吉大港以及緬甸的實兌等港口的建設,都被印度視為包圍印度、限制印度的影響力為目標的所謂「珍珠鏈戰略」。此次印度與東盟建立夥伴關係25周年峰會,同時也具有針對中國的色彩,本次峰會上,印度與東盟同意建立領海權方面的合作機制,印度還向東盟推銷自己可以替代中國。

從東盟的角度來看,東盟發展與印度的關係同樣出於某種程度的戰略考慮,即平衡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印度被認為是減少由於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理想平衡力量。新德里的「東向」政策正好與東盟的「西向」路線相符。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以下言論來支持他們的這一觀點:「我們認為新加坡的經濟地位受到這兩個經濟體(指中國和印度)的推動。東盟就像一架大型客機的機身,而中國和印度則是兩側的機翼。如果雙翼振翅高飛,機身也將騰空而起。新加坡正是機身的一部分。」東盟與印度的接近與經濟領域多元化經營、分散化投資來降低風險都是相同的邏輯。因此,此次東盟十國領導集體出席印度共和國日閱兵並不能說明東盟偏向印度。

第一,從戰略層面,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東盟與印度的合作主要是出於「權力平衡」的考量,東盟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公開與某一特定大國保持一致。東盟是由東南亞中小國家組成的,在軍事和經濟實力方面與亞太地區大國如印度和中國相比相形見絀。從三角博弈邏輯來看,弱者只有同時與兩個強者保持良好關係,同時兩個強者之間產生矛盾才是對自身最有利的處境。東盟對於地區的「權力平衡」也就異常地關心,因為「權力平衡」是解決安全問題的唯一辦法,這也是東盟與大國關係的基本邏輯。因此印度指望東盟在中印東三角中倒向印度是不切實際的。

在經貿領域,東盟也清楚地認識到東盟和印度經貿往來有限,東盟諸國與印度同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雙方在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上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互補性不強。印度與東盟的年貿易額目前為710億美元,2012年到達峰值後一直在回落。而東盟與中國2016年的貿易額已超過4500億美元,東盟在經濟上更依賴中國。此外,在東盟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CP)談判中,印度嚴重拖了談判後腿,此次峰會上,東盟領導人也敦促印度儘快完結談判。

最後,在軍事方面,印度與東盟的合作更是紙上談兵。東盟處在大國包圍的環境中,發展至今不僅與亞太大國之間建立了等關係,更「四兩撥千斤」地將大國引入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多邊框架體系,靠的更多是自身的軟實力,即東盟規範(ASEAN Norms)—共存、寬容、安靜外交和「留面子」等。著名的建構主義學者阿米塔·阿查亞(Amitav Acharya)歸納的「東盟規範」的核心內容中就有「反對東盟軍事協議和雙邊防衛合作的出現」。

本文英文版首發於環球時報英文版。

責任編輯:杜文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盤古智庫 的精彩文章:

吳心伯:特朗普執政與「兩個美國」之爭
梁亞濱: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一直在積極承擔國際責任

TAG:盤古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