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徵明《草書詩卷》三種,罕見!

文徵明《草書詩卷》三種,罕見!

文徵明《草書詩卷》(一)

文徵明《草書詩卷》(二)

文徵明《草書詩卷》,紙本,縱20.9厘米,橫11厘米。書於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時年60歲。文徵明草書師法懷素、黃庭堅而能遺其貌,取其神。本卷草書,點畫蒼勁有力,結體開展奔放、張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應,左右映帶,血脈相通,氣貫神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構。

釋文:

湖光披素練。野色漲青煙。一雨樹如沐。千林花欲燃。僧歸白蓮社。人載木蘭舡(同[船])。行樂須春早。山頭有杜鵑。笠澤雨初收。沿澗弄小舟。浦窮天忽展。日出水爭流。窈窕穿桃塢。縱橫見橘洲。浮來青百疊。彷彿鏡中漚。嘉靖己丑春盡日。書於停雲館中。徵明。

文徵明《草書詩卷》(三)

文徵明《草書詩卷》,紙本,縱29.5厘米,橫133.4厘米。無錫市博物館藏。

文徵明是一位各體兼善的書法家,其在世之時,書名便已傾動海內外。在他所擅長的眾多書體中,尤以小楷最為人稱道,且一生都用功於此,一直寫到九十高齡,留傳的作品自然十分豐富。他的行草書傳世作品也不少,並有早、中、晚時期的不同風格,顯示出完整而全面的藝術面貌。但是,其草書作品,尤其是狂草大字作品傳世較少。與其他書體不同的是,文徵明寫狂草並未終其一生,而僅在其生命的某個階段。在《中國書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中,葛鴻楨先生稱:「文氏四十餘歲始作狂草,至五十一歲所作狂草《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已可上窺顛素,足與祝允明相頡頏了。後來文氏不再作狂草,令人深為惋惜,並不解其由。」不過文徵明在三十五歲時曾書《賈誼吊屈原賦》,全仿懷素草書,可見其始作狂草的時間比葛先生所說還要略早一些。但在其五十一歲的草書詩卷之後,確實不再見其所作的大字狂草作品了,也就是說,其創作狂草的時間不過十餘年而已,所留存的傳世書跡則更是少之又少。

無錫市博物館藏文徵明《草書詩卷》,周培源先生舊藏,國家一級文物藏品。紙本。縱二十九點五厘米,橫一百三十三點四厘米。鈐白文「文徵明印」及白文「悟言室印」,另有收藏章兩枚。《中國書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文徵明年表中有著錄。從題款來看,此卷書於正德十四年,即一五一九年,比上海博物館所藏《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早一年,當時文徵明五十歲。兩件作品創作時間十分相近,整體風貌也十分類同,有些字幾乎如出一轍。

該詩卷抄寫黃庭堅《竹枝》詩兩篇並作識,全文如下:「山谷謫黔南,亦有《竹枝》二篇云:『撐崖拄谷蝮蛇愁,入菁扳天猿掉頭;雁門關外不嫌遠,五十三驛是皇州。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九度明;雁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又有《夢中作》云:『一聲鳥啼花片飛,萬重明妃雪打圍;馬上歌兒那解聽,琵琶應道不如歸。』說者謂其命詞措意,不減夢得。而此顧稱之,若不可及者,豈亦其退托之辭也。觀此,可以知昔賢不自滿假之意。若其書法之妙,天下自有公論,余復何言。」卷末以山谷體行書款署:「正德十四年,歲在己卯,五月既望。長洲文徵明書。」根據專門研究文徵明的周道振老先生考證,此卷為文徵明見到黃庭堅所寫的草書《劉夢得竹枝七篇》之後所作的跋文,因此卷首有「山谷謫黔南,亦有《竹枝》」之說,並稱「其命詞措意,不減夢得」,而「其書法之妙,天下自有公論,余復何言」。黃庭堅的草書卷縱三十厘米,與本卷基本同高;黃書為草書,文書亦為草書,且仿黃體,這些都足可證明本卷確為黃書之後的跋。

關於文徵明的草書,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惟絕不作草耳。」本卷狂草多用中鋒,筆勢曲屈環繞,線條清瘦明朗,結體疏放空靈,一片奔放流走,確有懷素草書的意味,但其筆法卻全仿黃庭堅。首先,字形以欹側取勢,縱橫跌宕。幾乎每個字都是傾斜的,如「撐崖」的「撐」字,左邊的提手旁向左傾側得厲害,通過上面「雲」字與下面「崖」字在整個列中重心的右移而達到平衡,奇險中形成參差激蕩之勢。卷中橫畫或傾側朝下,或斜逸向上,豎畫則虯曲不正,通過章法的呼應配合,形成瑰麗跌宕的韻致。其次,多見長畫短點,峭勁多姿。黃庭堅的草書十分講究作品的抒情性,因此常見誇張的長線條與強烈的點。文徵明此卷亦有明顯的黃氏風格。如「竹」字,簡化為一個長形折筆與兩個點。「二」、「三」、「八」、「不」等字均寫成點的不同排列。「入」字長撇長捺,縱逸成趣。第三,章法錯落有致,雄放奇肆。有時通過列中各字重心的左右移動來實現整列的平衡,如第二列「竹枝二篇雲撐崖」七字,「竹枝」二字重心左倚,以下五字則重心偏右,但通過「篇」的長撇與「撐」左部的欹側形成呼應,整列似欹反正。也有使整列重心欹側而形成與旁列穿插借讓的情況,如第一列的明顯右斜和第六列的明顯左斜,形成列與列之間的布白,顯得靈動多變。字形的大小變化也十分豐富,故意將筆畫較少的字放大,如「入」、「也」、「之」等,既形成了縱橫開闔的線條,又增加了章法中的布白,相當巧妙。卷末款署的行書就更像黃庭堅了,中宮緊斂,長筆四展,顯得挺拔蒼勁。

文徵明早年隨沈周學畫,沈周的書法是專師山谷的,這對文徵明的學書趣味自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徵明學黃山谷,不僅學他的字,還學他的書學思想。黃庭堅認為:「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法,草書不難工矣。」(《山谷題跋》卷五),文徵明也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至行草。」(轉引自黃《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他在《跋祝希哲草書赤壁賦》中云:「今世觀希哲書,往往賞其草聖之妙;而余尤愛其行楷精絕。蓋楷法既工,則藁草自然合作。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聖名世,所謂無本之學也。」所以,文徵明早年不作大字狂草,直到楷法精絕之後才開始寫草書。從本捲來看,文徵明的草法十分熟練,書寫從容,雖為狂草,然下筆都有規有矩,絕無草率之筆。對文徵明的狂草,歷來溢美之辭也很多。如上海博物館所藏《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卷後有李登的跋,云:「文老當盛年時作此書,直逼顛素,視祝京兆未足多羨。豈其神情自適,非若擬仿然耶?竊怪此老胡不終世作此種書,而後來品格翻似不逮,蓋一時神助,不可常也。」葛鴻楨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中也稱其狂草「上窺顛素,足與祝允明相頡頏」,並認為他此後不再作狂草,很有可能是因他個性謙和,有意謙讓祝允明。但是,草法精妙並不就等於藝術成就高。細細品味,文徵明的狂草雖體貌與黃庭堅相似,風格豪放,氣勢恢弘,但實際上卻缺乏個性風格。清人吳德旋於《初月樓論書隨筆》中云:「徵仲晚年學山谷,便一步不敢移動,正苦被吳興籠罩耳。」學前人書學得再好,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特面目,在藝術上全無個性,那麼還是不能被稱為完美的作品。

不僅如此,由於文徵明為人一向以品性端方、循規蹈矩著稱,他在演繹狂草這種十分講求書者性情的書體時,畢竟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祝允明個性放浪形骸,不樂拘檢,因此所書狂草在筆法精熟的基礎上有強烈的自我風格,顯得風骨爛漫、天真縱逸。文徵明則不然。他的兒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曾論及其詩,云:「詩兼法唐、宋,而以溫厚和平為主。或有以格律氣格為論者,公不為動。為文醇雅典則,其謹嚴處一字不苟。」這種溫厚和平、醇雅典則的天性表現到他的書法作品中,即使是狂草這樣的書體形式,也都寫得法度森嚴、中規中矩、一絲不苟。在本草書詩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因其書寫過於認真著意而導致的兩個毛病。一是用筆空乏,常有敗筆。清人張照《天瓶齋題跋》云:「書著意則滯,放意則滑。其神理超妙渾然天成者,落筆之際,誠所謂不及內外及中間也。待詔書不為董香光所重者,正以著處滯而放處滑。」卷中的「入」、「也」、「之」等字,出於章法的需要刻意拉長筆畫,但並非意興所至,所以線條滯澀。「也」的最後一筆,筆畫僵硬,缺乏神采。「之」字的彎曲弧線亦十分生硬,與上下兩字的收筆和起筆都有脫節,意氣不能連貫。「一」字學山谷的橫畫,欲寫出一波三折之妙趣,但似乎略遜力度。「啼」字的豎畫也是明顯的敗筆,為表現虯曲不平而下筆飛動,卻顯得有些浮滑。他學山谷多用點,但在排列這些點時卻少了一些靈性。如「三」字,上下三個點依次排下,狀如運算元。二是情感不足,節奏平淡。通常狂草作品因注重個性情感的抒發,隨著書者情緒的波動,會有明顯的節奏感。但在文徵明的這件作品中,既無墨色枯淡的節奏性的變化,亦無一張一弛的勢態拉伸,全篇前後以同一個節奏同一種面貌示人,顯得平淡無奇。書者既無性情的抒寫,觀者也自然難以有感情的共鳴。因此,文徵明的狂草雖然用筆、結字、章法都控制得相當穩定和熟練,但由於其個性的關係,畢竟缺少風格,其藝術成就是遠遠不及其小楷其行書的。文徵明在五十一歲寫過《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後,再也不寫類似的狂草大字作品,實屬有自知之明。儘管如此,因徵明大草並不多見,本草書詩卷又體現了其大草作品的典型風格,故依然彌足珍貴。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歲,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志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文徵明傳世畫作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蘭竹圖文徵明《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傳世書作有《醉翁亭記》、《滕王閣序》、《赤壁賦》等。著有《甫田集》,編有《停玉館法帖》等。(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漁父辭》、《離騷》、《北山移文》等。畫作有《雨余春樹圖》、《影翠軒圖》、《洞庭西山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松壑飛泉圖》、《石湖詩圖》、《失竹》、《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塞村鍾馗圖》、《松聲一榻圖》、《好雨聽泉圖》、《蘭竹》、《梨花白燕圖》、《水亭詩思圖》、《仿王蒙山水》、《東園圖》等;著有《莆田集》。

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齊魯 的精彩文章:

清代時期——朱和羹《臨池心解》

TAG:翰墨齊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