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薦一本好書:《好的孤獨》

推薦一本好書:《好的孤獨》

第一次知道陳果老師,是刷微博無意間看到她講「朋友」的那一段授課視頻。視頻中幹練的她留著短髮,在復旦的課堂上侃侃而談,感覺特別帥氣。

她說:朋友是無用的,是奢侈品。

越是惺惺相惜的靈魂朋友,我們越不願意使其染上功利的色彩。靈魂的同伴與世俗的人情有著本質的區別。

微博上對她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她胡說八道,有人深以為然。我則沒有絲毫猶豫站在了第二支隊伍里,瞬間被陳果老師圈粉。

陳果,哲學專業博士,現在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任教。因為其完善且富有邏輯的價值體系,在復旦BBS有特別高的人氣,其講課視頻也在新浪微博上廣泛傳播。2017年4月她把自己的哲學思想整理成冊,出版了《好的孤獨》。

幸運的是《好的孤獨》有kindle版,這樣我便無需等到回國便能拜讀她的大作。

很多人覺得哲學無用。有用與否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易斷。

就像當初我報心理學研究生一樣,很多人勸我報公共管理。因為那時候在體制內工作,如果有公共管理專業背景有利於升職,而且公共管理比心理學課程少很多,因此好畢業很多。

大家習慣於計算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同樣的錢,更少的時間,獲得的證書還與工作相關。從這個角度看公共管理完勝。

心理學和哲學有些類似,都是那些在外面看不出變化,摸不到成效的事情。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但接觸過,認真學習過,就會發現這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質的東西。

它們也許不能讓我們更有錢,但能讓我們更快樂。幸福和金錢真的是沒有直接關係。但幸福和價值體系直接相關,而學習心理學和哲學就是完善和重鑄價值體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因此,我願意花很長的時間去閱讀這本沒有太多示例,相對來說偏理論的哲學思想闡述的書籍。

作為分享,我摘錄書中的幾個片段,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陳果說:讓自己在他人眼中閃閃發光,引來旁人、陌生人的羨慕與讚歎——很多人把這當成對自己的善待。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無論表現得多好、多完美、總有人喜歡,也總有人不喜歡。既然如此,我們大可活的本色一點、真實一點,活成我們自己,反正也還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至少我們更喜歡自己。

這是最先觸碰到我心靈的一段話。

的確,我們生命中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有人拍手叫好,也會有人嗤之以鼻。

何必去迎合別人的價值觀呢,說白了人這一輩子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誰也幫不了我們,誰也代替不了我們,那又何必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呢?更何況我們活不成所有人都期待的樣子。

清清爽爽做自己吧,至少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我從沒有辜負自己的內心,不枉此生。

陳果說:我們之所以疲於奔波、追名逐利,或許不在於我們的本性貪得無厭、不知足,或許根本在於我們缺乏安全感。

在大多數人看來「名利」越多,就相對更「安全」。

很少有人真正享受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但這似乎是我們為了「安全感」而不得不支付的代價。其實沒有人希望社會成為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角斗場」。

每個人都有獲得自己「安全感」的方式。富甲一方或者鐵飯碗,從本質上將沒有高低之分,大家所努力追求的都是撫平自己內心的不安。

對於我來講,有一樣養活自己的「手藝」,就是獲得安全感的方式,可以是寫作,可以是教書法,可以是一些小生意。

也許這些事情永遠不會讓自己「大富大貴」,但卻能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追求安全感」以外的事情,這樣的生活我便很知足了。

關於整個社會的狀態,我覺得這個還是要從優化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福利水平來解決。

不難發現社會福利越好的國家,民眾的安全感也更高,這樣整個社會的氛圍也不會特別劍拔弩張,相對來說大家都樂於為維護公共環境的友好溫馨付出努力。

比如即便是地理位置相差無幾的歐洲諸國,國家管理水平和社會福利好的國家,就會讓人覺得這裡民風淳樸友善。而管理動蕩福利差的國家,人人自危,人人自顧,遊客走在街上都要看緊了自己的錢包。

陳果說:再出現實際的困難時,我們反倒不找惺惺相惜的朋友幫忙,不向惺惺相惜的朋友借錢,不讓對方幫我們找工作,不願對方為我們出面擺平麻煩。

這就是最初看到她講課視頻所說的「朋友無用」。

陳果所講的「朋友」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人脈」,不是「玩伴」,不是「熟人」。

而是那種靈魂的朋友,那種無需多言的知己,因此不是誰都可以被稱為這樣的朋友。這種朋友遇到一個已經很幸運,是那種相處在一起不需要設防,分享思想所得,卻不相互抱怨生活的摯友。

有人不理解為什麼不找這樣的摯友幫忙辦事。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談戀愛,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希望自己的愛情里摻雜任何功利的東西。

就像舒婷的《致橡樹》,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我自己擺平自己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是旗鼓相當的靈魂伴侶。

當對惺惺相惜的朋友尊重和珍惜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和我們對待愛情的態度一樣,希望這樣的關係純潔無污染。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陳果說:知識淵博是一回事,明辨是非是另一回事。知識學歷不足以評判一個人是否成熟。閱歷和成熟度也不見得成正比。

從童年走向成熟,是由相對「狹隘的單純」走向「博大的純真」,由相對「無知真空的清澈」漸入「雜而不亂、豐富和諧的清澈」。

成熟就是「專精而不自閉,開放而有所守」。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心裡成熟的程度和年齡大小、職位高低、學歷高低的確是沒有必然的聯繫。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是成熟的人,一個包容樂納的人才是成熟的人,一個放鬆自若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這些都是需要經年修鍊的「內功」,與那些成功學所定義的「功成名就」沒有絲毫關係,但與價值體系的豐富完善,與內心世界的豐盈幸福有直接關聯。

書中的內容只摘取了短短4段與大家分享。更多內容請大家自己閱讀。畢竟每個人生活閱歷不同、心理狀態不同,讀這本書的收穫與感悟肯定也不一樣。

因為書中的哲學理論相對較多,因此讀起來會比較累。所以建議大家放慢閱讀速度,一邊閱讀一邊做摘錄和讀書筆記,這樣的方式相對來說比較高效。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足足寫了A4紙15頁的摘錄和感悟。

歡迎讀過書的小夥伴,留言分享你的心得,么么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小瑾 的精彩文章:

TAG:禪小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