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小國曾和中國情同父子卻遭清朝拋棄,至今仍說:我們流著中國血

一小國曾和中國情同父子卻遭清朝拋棄,至今仍說:我們流著中國血

古代社會不像現代,以發展經濟為主,在全球現代化之前,世界各國是戰亂不斷的,因此有很多國家在歷史上淵源頗深,比如中國的很多鄰國,就是如此。

位於中國東南部,在日本九州島和中國台灣省之間,有一個叫做琉球的群島,現已叫做沖繩縣(屬於日本)。在中國的隋朝時期,琉球才剛開始被稱為琉虯。《隋書》里有確切記載,後來《元史》裡面又改為了「琉求」,還有別的一些稱呼,但字不同音都是一樣的。

明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出使琉球,詔書中稱其為琉球,至此這個小國才真正算是有了名字。朱元璋下詔書的本意,是與琉球國和平相處,琉球國王知其本意,但畏懼於明朝的強大,就立馬錶態,派遣弟弟和楊載同返明朝,願意俯首稱臣,自此以後,琉球國實則已成為中國的藩屬國。琉球國也是相當衷心的,每年都會向明朝進貢。

但當時琉球國內亂不斷,「三王」相爭,類似中國東漢末年的三國鼎立。作為琉球國的「老大哥」,明朝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於是責令:「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望爾等能體朕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詔書一出,「三王」果然立馬停戰,由此可見琉球國人對明朝有多麼順從。

這種友好的關係一直延續了近500年。朱元璋為了獎勵該國,就主動派人向琉球國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因此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交流。琉球國為了表明其衷心,從明朝以後就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學習中國的各種儀式,而且官方文書、正史等文獻,全部都是用漢字記載。連它的國都首里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仰慕之意。多年的互通有無,讓中國和琉球國的關係幾乎「情同父子」、「血脈相連」。

然而好景不長,1609年,日本薩摩藩在德川幕府的許可下,初次入侵琉球,琉球國被迫向薩摩藩稱臣,並把奄美群島割給薩摩。19世紀末,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所謂「華族」。這是維新政府強行改變日琉關係的第一步。而這些行徑,當時都是暗中進行,對中國隱瞞的。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

隨後日本對琉球逐漸施壓,要全面控制琉球國。此時的琉球王國拚死反抗,發出血淚抗議,並秘派人趕往清朝告知李鴻章,請求清政府支援,當時的清政府雖然也有心幫他們,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彼時的清朝已經非常腐敗),就只能拋棄他們,後果不言而喻。直至今日,沖繩縣(當年的琉球國)已隸屬日本管轄。但是沖繩縣至今還有很多人對中國人態度非常好,有部分人更是堅信自己是中國血脈,並說:「我們留著中國血」。你去過沖繩縣嗎?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清朝無昏君,明朝全是昏君」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揭秘之所以「明代世兵制」崩潰的原因!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