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難忘的「小枕頭」

難忘的「小枕頭」

一份靈感成就一道新的美食,幾個食材間的無意結合,從此便誕生一種新的美味,圓子就是其中之一。節慶之際或者大喜之日,國人有吃圓子的習慣,過年更不例外。它不僅是一種菜肴,更有團圓吉祥的寓意。

圓子的種類也很多,有蔬菜的,米面的,肉類的,做法和形狀也千差萬別。

包圓的原料,主要有豬肉、饊子、芹芽和豆腐皮。當然,原料是有講究額。豬肉必須肥瘦要適中,瘦了顯「老」,肥了顯「膩」;芹芽要選用司集農家種植的的,司集屬於滁河流域,滁河邊的黑土地又肥又沙,這裡的芹芽白嫩細長,香脆可口,是巢湖特產。至於豆腐皮,則是當地磨坊里磨豆腐時挑制的,純手工產品。

各種原料備齊,將肉、饊、芹芽等搋製成餡,用豆腐皮裹製成長條形,經菜油一煎,外焦里嫩的蘇灣包圓就做好了。包圓俗稱「皮圓子」,因為產地與形制的地域特色,我們親切地稱它為「蘇灣小枕頭」。

以蘇灣為中心的巢北地區,一般在臘月二十七八開始製做「小枕頭」,製成後貯存於小孩夠不著或者不易發現的地方,來客的時候才取出一碗擱飯鍋上一蒸,即可食用。

即使在糧食不是很充足的年代,蘇灣無論大家,小家過年時都要做幾碗這種包圓子,它是過年待客的必備品。

那個年代,蘇灣人待客的時候,都會很客氣地把包圓子揀到客人的碗里,自己是從來不會吃的;第二次待客的時後補上減少的部分,又是滿滿的一碗。

「小枕頭」,有我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19世紀風靡歐美的一道徽菜,可能大多數安徽人只聞其名,未嘗其味
他曾兩救徐海東大將,老打勝仗被毛主席點名批評,103歲的他是至今健在唯一金寨籍開國將軍

TAG:看客讀史 |